在河西寶卷和甘州小調中,感受絲綢之路的歲月變遷
春節(jié)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大民俗”,囊括了眾多、具體的非遺傳承實踐活動,是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思想、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念的集中載體。為了讓大家感受到“非遺”之美,微游甘肅特開設【非遺過大年】專欄,帶領大家在新舊年俗的交織中,品味過往,感念歲月,暢想未來!
河西寶卷
《河西寶卷》是流傳于甘肅省河西地區(qū)民間的一種說唱文學,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fā)展演變而來,流行于宋代,明清時期較為盛行,民國時期成為河西地區(qū)農村較為流行的文化活動現象。河西地區(qū)均有寶卷流行,其中張掖市的甘州區(qū)、臨澤縣、山丹縣、民樂縣、高臺縣農村,沿祁連山地區(qū)的安陽、花寨、龍渠、大滿、小滿等鄉(xiāng)鎮(zhèn)較為流行。

河西寶卷的流傳方式有兩種:一是文本流傳,二是口頭流傳。傳統(tǒng)的河西寶卷文本,大都是手抄本,人們相互傳抄,這是文本流傳的主要方式。口頭流傳俗稱“宣卷”,也叫“念卷”“唱卷”,這是河西寶卷最基本的傳承方式。
甘州小調
起源于祁連山下、絲路古道的甘州小調是流傳于張掖一帶具有悠久歷史的說唱藝術。甘州小調是深受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演唱形式,演唱時通常由樂隊伴奏,多人演唱,可以走鄉(xiāng)串村、沿街就地演唱,也可以由一人彈唱。特點是語言樸素、詼諧、滑稽、易于上口,富有鄉(xiāng)土氣息。

甘州小調曲調樸實優(yōu)美,曲目內容豐富,具有高亢流暢、婉轉悠揚的特點,且題材廣泛,歌調眾多,大致分為“花兒”(少年)、小曲小調、打夯號子、秧歌社火曲、酒歌等。小曲小調在甘州民歌中的分量最重,曲調也最多,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說的是鄉(xiāng)土話,道的是人間情,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反映甘州人民不同歷史時期精神歲月的一部百科全書。
來源?|?綜合整理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