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聞哭聲:英國少年犯瑪麗·貝爾

我回想起我國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件,一個還在讀小學的孩子揮刀了結(jié)了自己的母親,甚至以駭人的冷靜面對與處理著后果。在法庭上,那孩子瘋狂地叫囂,和視頻中的瑪麗一樣毫無悔意,而他的祖父母竟然依舊將如同掌中寶般心疼著,盡管他是一個沾染了親人血液的兇手。
說實話,我的第一反應(yīng)和當初瑪麗的陪審團一樣,是對小孩的憤怒,一個如此幼小的小孩竟承載著如此巨大的惡意,甚至還挑釁道德與法律的權(quán)威,巨大的反差帶來的是巨大的憤怒。其次是祖父母對人命的蔑視與赤裸裸地包庇袒護,一個家里怎么會出現(xiàn)如此畸形的關(guān)系,以至于母親的命甚至比不上孫子受到的一點委屈?
但在內(nèi)心的憤怒后,我選擇了沉默,我沒有發(fā)表任何觀點。因為我雖憤怒,但網(wǎng)上那些咆哮著希望將犯人處死的聲音,那些抨擊著祖父母溺愛與當代小孩嬌縱無度聲音,好像和我想的一樣,然而我的心卻總覺得有哪里不對,有什么東西被人們,被我自己洶涌的情緒掩埋了。我想有什么是不對的,但反駁的話,我沒想好,大概當時也想不出來。
今天看見這個視頻,我又回頭搜索了那個案件。即使沒有點進相關(guān)文章去看,標題的兩個字也刺痛了我的眼睛。
“最不該嬌慣的是孩子!”
“嬌慣”。
……真的是嬌慣嗎?
那篇文章在報道這件事時將連同那個男孩在內(nèi)的兒童兇手們描繪成目無法度、蔑視人性、扭曲瘋狂的惡魔,而鑄就惡魔的,是長輩的“嬌慣”,是長輩放任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最后讓他們可以為了不給錢,不給玩物就痛下殺手。
而那些遇害的母親,被描繪成無私的、偉大的、充滿近乎盲目的母愛的形象,面對孩子的尖刀只是“都沒有反抗、掙扎和呼救,她們像當初帶給它們生命一樣,流著血淌著淚,悄然而去”。很有趣,我尚不知此文筆者使用了何種手段,去到了案發(fā)現(xiàn)場看到了兩位母親如此詳細的神態(tài)。
照這么說,一個擁有如此偉大的母親的家庭,又是如何孕育出這種悲劇的,難道孩子真的是天生魔童?是因為“溺愛”?
文章的筆者在疾呼加強對孩子的管教,并把孩子嬌生慣”的表現(xiàn)一一列舉,但孩子的需求,與家長的作為,隱形了。
我可以想象這種小文章在家長圈子里的影響力——因為這種文章本質(zhì)上就是順應(yīng)多數(shù)家長的口味誕生的,可以說就是大部分家長態(tài)度的投影;我甚至可以料到大部分家長看完這篇文章之后會對孩子做些什么,因為我身邊人的家長,甚至我自己的家長都是這樣做的:指著手機,把屏幕扔給孩子,“XXX ,你看看上面說的,你就是這樣的......”然后開始數(shù)落孩子,翻舊賬,并表示下次有什么事你自己干,我要培養(yǎng)你的獨立性了。
這個過程中孩子得到了什么?獨立性是沒有培養(yǎng)到的,大概只培養(yǎng)了一顆愈發(fā)千瘡百孔且憎惡父母的心。
“溺愛”的本質(zhì),是傲慢與冷漠。是居高臨下的物化,或者說,“凝視”。他們是父母的孩子,卻不是父母的孩子。
“你要的我都給你,都給你,你還有什么不滿足?”
孩子的世界不需要金山銀山,也許一句“我會聽你說的”抵得過任何物質(zhì)。如果父母真的平視孩子,正視他們獨特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把孩子當做一個小號成人,甚至物化成一個只要投入物質(zhì)資源就能吐出世俗成就的自動販賣機。孩子是人,人需要的是關(guān)愛,寵物才需要主人的寵愛。如果父母真的愛孩子,那就決不會有所謂溺愛,因為他們在平視下自然清楚什么是孩子需要的,什么是孩子并不需要的,并且孩子也愿意聽從如此尊重他們的父母的意見。
“所以,爸爸媽媽,我只想要坐在你們腿上,讓你們聽我說,你們可以給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