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主義】德國觀念論(3-2)——人類哲學史最精華的部分

3-2 德國觀念論 German Idealism人類哲學史最精華的部分
代表人物:費希特《知識學》、謝林(實現(xiàn)德國觀念論歷史使命)、黑格爾(終結(jié)觀念論)
●庸俗解讀: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消化一切)——四個體系,每個體系都包含所有哲學論域,追求整體性——目的發(fā)展說
●當前解讀:康德(引出問題域,開頭,可以排除出觀念論運動之外(華子本體論證明不可能,倫理思辨沖突,物自體等(平行說)))
○費希特(蛇)
○謝林(魔怔)
○黑格爾(世俗功利)
●海德格爾解讀:把整個觀念論運動看做一種【存在史,存在之歷史的呈現(xiàn)方式】,最后的存在之掙扎——海德格爾:《德國觀念論與當前哲學困境》中:德國觀念論核心概念【Satz(Set)、Setzung(Setting) 命題、設(shè)置】
●齊澤克:康、費、謝都不夠徹底,只有黑格爾足夠徹底:絕對否定性(主體性)綻放出的【唯物主義】,永不會被【觀念】所俘獲,任何符號化的嘗試處處會有裂痕,必將失敗。
場域論 3
自我本身 Ich-selbst②(作為絕對的【設(shè)置者】主體①)調(diào)和
形而下(依賴于Ichheit的存在(要看符號空間給不給它位置))
VS
形而上(不依賴于Ichheit的存在)
●①非 the I is、I am 意義上的【自我】,而是使得 is am所在的符號學空間(邏輯空間、同一律施加效力的空間①)張開、維持的【自我】,并且在這個符號學空間中設(shè)立絕對位置、絕對狀態(tài)的【自我】——①例子:A=A是被主體設(shè)置出來的,如果A是“圓的方”這種東西(反邏輯、反本體論分類學的一個東西)A“is”(A存在)是不行的,但A is A是可以的。所以,【同一律中包含了超出實然(本體論)判斷的東西】?!癷s”把“圓的方”劃為了【占符號學位置的東西】,這時A=A=【如果它占了符號學位置,它就占了符號學位置①】——①如果這個意向性(符號學注冊、設(shè)置A、A的設(shè)置(設(shè)置自己))完全由【主體】來確保。(如果有東西能在符號學擬制的本體論空間中占有位置,那么它就存在,是它自己的存在)那么【主體】就擁有能力:能夠擬制一個存在論的符號學空間,并且如果任何東西在其中存在,那么它就是它自己的【存在】①。(主體性可以給任何東西擬制一個可以讓其存在、現(xiàn)實化的世界、本體論背景中(甚至違背現(xiàn)實規(guī)則))——①這種維持自身存在的力量叫做【自身性】(A(主體給A設(shè)立的符號學位置)=A(自身性))
●②Ich=Ich,同A=A的機制
○自己認識自己就如同A給自己設(shè)立一個符號學位置A`,并且設(shè)立出的A`能夠維持符號學位置中的自己持存;同樣地:【自我】給自己設(shè)立一個符號學位置【自我`】,那么【自我`】的【自我性】可以在【自我`】這個位置上自己持存。——所以Ich=Ich=在我的本質(zhì)中的我自身
○但右邊的Ich有一個更屌的東西:能夠使得所有的A=A成立的【X(費希特:符號空間效力)】(X這個能力來自【自我】本身)——并且還有一個區(qū)別:A=A,A的【自身性】必須要能維持其在符號學空間中的持存(不裂開、不掉隊);而Ich=Ich是無條件的,Ich的【自身性】已經(jīng)包含于Ich的本質(zhì)之中了(不需要注冊,就已存在于【自我性】中了,并且符號學空間也是由Ich開顯出來的)
本體論 2
有限制本體 Selbst-Ich① VS 無限制本體 Ich (超越者的無限②)
●①有限制的本體是存在于【“自身”與“我”的二元關(guān)系中的】(【作為物、對象的在符號空間中的自身性】和【有限主體的自我性】)
●②【自我】和【自身性】是絕對重合的關(guān)系,Das Ich ist=Ich bin,bin=ist
??????
費希特:
主體/自我有一種能力,它可以擬制虛構(gòu)一個存在論的符號學世界,如果這個符號學空間被一個“圓的方”或者什么東西占住的話,它就可以在這里面一直持留在那邊,你只要能進我這個位置,你就能表現(xiàn)出你自己,能夠在我這個空間里是你自己。我給你爭取這個位置,你進去之后請你爭氣,維持住你自己。
A=A
左邊是主體給A開小灶,給A設(shè)立一個符號學空間位置;
右邊是這種可以維持住自己的力量,叫做A的自身性。
我=我
Ich=Ich,和A=A的機制是一樣的
但是右邊Ich有一個更屌的作用,就是使得所有A=A成立的背景性X,X就是符號學效力、符合空間效力,X就代表我可以擬制一個符號學空間讓所有人都加塞,X也來自Ich我本身。左邊的我Ich是我自己通過X給自己開的小灶,加的塞,自我設(shè)立自我,我也有我自己的自身性。
Icheit自我性可以理解為一種親我性、親主體性
A=A是有條件(需要icheit)的,但Ich=Ich是無條件的,站得住就是我本身的自我性、親我性,事物的自身性是親我的,親Ich的,親主體的,親主體構(gòu)造的符號學空間的,它能進去、活下去。
Ich=ich是不需要icheit的,我自己創(chuàng)造的空間,我還需要親和這個符號學空間?不需要。而形而下的東西則是依賴于icheit、依賴于自我性,它需要親符合空間,它要看符號學空間的臉色,需要看開辟者的臉色。
本體論上,有限制的本體VS無限制的本體
一個相對者VS一個絕對者
A=A
前者是假設(shè)主體可以給A注冊到符號系統(tǒng),后者是A可以在給出的符號系統(tǒng)里維持主自己=自身性
反例:
若A=圓是方的,則A無法在我們?nèi)祟惖姆栂到y(tǒng)里維持住其自身,則該A=A不成立
【在這表現(xiàn)的自我具有有限性,因為此時的主體設(shè)立的A是‘親我的’,因為只有‘親我的自身的符號體系’,才有A被設(shè)立且維持住自身的可能性】
其中可以假設(shè)的主體稱為iCh‘我’,而這個‘我’也是通過A=A的過程,但‘我’不需將自己注冊到符號系統(tǒng),就可以維持住自身。這是因為‘我’就相當于開啟游戲的那一瞬見的決定,而其他由‘我’設(shè)立的A都在我打開的游戲里面?!驹谶@表現(xiàn)的自我具有無限性】
??????
3-2.德國觀念論(German Idealism)
代表費希特。費希特是德國觀念論的核心,而康德則是德國觀念論的起源。對于觀念論史有幾種敘述方式。一種是庸俗的觀念論史,將觀念論運動視為線性朝著某個方向發(fā)展的,從康德開始,到費希特,謝林,終止于黑格爾,而黑格爾則將前者的哲學都納入自己哲學的體系環(huán)節(jié)當中;而第二種則是當前的觀念論史,將觀念論運動視為平行發(fā)展的,費希特,謝林以及黑格爾的哲學都旨在去解決康德哲學所引出的問題域(例如本體論證明不可能,物自體以及倫理與思維);海德格爾的觀念論史是將整個問題域歸入存在史(《觀念論的困境》),而齊澤克則是講觀念論當做絕對否定性(主體性)的綻放,而在齊澤克看來,四位主要的觀念論者中唯有黑格爾才將絕對否定性發(fā)展到了徹底,由此走向了唯物主義,這個物即一種絕對否定性,不被觀念所俘獲,在符號化的嘗試中會產(chǎn)生裂縫
在場域論上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對立被作為絕對設(shè)置者的自我/主體(Ich)調(diào)和。形而下對應(yīng)依賴自我性(ichheit)的存在,而形而上對應(yīng)不依賴于自我性的存在。而調(diào)和兩者的絕對自我并不是我是“我”中的“我”(I am “I”),而是使得這個“是”得以可能的自我(ich)。這種作為絕對設(shè)置者的自我ich能夠擬制出一種符號學空間,給予事物一個得以存在的本體論背景,在其中施加一種同一律(其中包含了超出實然/存在判斷/本體論的東西)效力,使得即使不符合邏輯的事物也能在符號學系統(tǒng)中注冊,占據(jù)位置。即作為絕對設(shè)置者的自我能夠使得A=A(并不得出A存在),A=A意為如果A能夠占據(jù)一個符號學位置,那么A就能占據(jù)一個符號學位置。因此,前一個A即自我ich使其能夠占據(jù)符號學位置的事物,即事物的自我性,而第二個A則是使事物自身維持在這個符號學位置上的事物的自身性
在本體論上是有限制與無限制的對立。有限制即一般自身(selbst ish即A),物對象的自身性會與有限自我A(等號左邊的ich)的自我性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即A=A需要自我ich的自我性作為條件。而無限制即超越性的,作為絕對設(shè)置者的自我(ich),自身與自我是直接重合的,ich=ch是無條件的,無需依賴自我性,去親主體性以及親自我擬制的符號學空間,因為這個符號學空間就是自我ich擬制出來的。ich=ich的機制是與A=A的機制是相同的。自我ich給A設(shè)置符號學位置,而A的自身性對自身的位置進行維持;而自我ich是給自己設(shè)置符號學位置,并且自我的自身性保持著自我的符號學位置的持存,但是ich符號學位置的持存與A=A不同,ich的持存是指對給予使A得以存在的本體論背景并維持其位置的維持。因此ich=ich中的第一個ich是有限的自我,第二個自我則是使得A=A成立的符號效力X,是自我ich的自身性,即上文所說的能為所有事物擬制出使其得以存在并維持的本體論背景/符號學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