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該“躺”還是該“卷”

靈感來源于最近脫口秀大會的一個話題——是“躺”還是“卷”——這是一個很古早,但如今依然能讓很多人陷入內耗的舊題,我也不例外。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一種觀點,上了初中就好了,進了高中就好了,考上大學就好了,就好像我們前半生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后半生不再努力,可是越往后走我越發(fā)現(xiàn),內卷的壓力從來都只增不減。努力無時無刻不在通貨膨脹,高考的卷依然歷歷在目,如今考研的卷又擺在眼前。有無數(shù)個夜晚我用被子蒙住頭,在耳機聒噪或壓抑的BGM中焦慮,自我否定,拿內卷怨天尤人。也曾一度用躺平麻痹自己,想著反正努力不努力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我何必要讓自己如此辛苦?我相信不止我一個人這樣,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不管你身處人生的哪個階段,正在什么領域奮斗,社會發(fā)展到當下的狀態(tài),內卷將會是永恒的,且任何人都擺脫不掉的壓力。
所以產(chǎn)生了對立面——躺平。內卷還是躺平這個話題剛剛出現(xiàn)的時候我就看過一個觀點,“躺平是一種順勢而為,而不是不作為”,我理解的意思是躺平本身不意味著放棄努力,而是適度休息,適度忽視現(xiàn)實,從自己的現(xiàn)狀出發(fā)去追求非人云亦云的成功,所以我一直都很認可躺平。
但為什么我不建議躺平?因為幾乎沒有人能自信地說,“我百分之百把握了‘適度’”,尤其是人生面臨無數(shù)種可能性的年輕人。很多時候我們腦子里的躺平都是偏激的躺平,其實是對當下面對的難題的一種逃避,遇到困難先躺下,只要躺得夠平,內卷就卷不到我??墒翘上聠栴}就解決了嗎?并不啊。任何能支撐你現(xiàn)在舒舒服服躺平的人都會離開,尤其是父母。那些看似被你躺過去、逃避過去的問題,永遠都不會消失,如果當下得不到解決,它們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日后的關鍵時刻給你當頭一棒,或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一天,當你躺平的靠山不在了,而你自己沒有任何競爭力,最可怕的是你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都在往前走,而自己根本不知道該做什么,只能被迫45°角躺平——壓力到來時就躺下,焦慮過度了就站起來努力一會兒。結果顯而易見,你會被超越,被拋棄,而后進入惡性循環(huán),在躺平的口號中陷入自欺欺人的泥潭,在嚴重內耗里錯失良機。
內卷是非理性的過度競爭,是無意義內耗的源頭,是零和甚至負和博弈,不應當被提倡。但就像生活不是非黑即白,我們也應該找到“卷”和“躺”中間的灰色地帶——向內躺平,抱團外卷。有些人每天早上五點起來拼命,凌晨三點還在加班,真的是極致的卷,當然最后考上了名校,當上了高管,可是如果他們做的都是不喜歡的工作,卷的是被迫卷起來的路,那么看似光明的未來也只是無盡的痛苦,費盡心力也得不到快樂。所以我認為打破內卷和躺平的陀螺式循環(huán)的第一步,就是整合興趣,思考優(yōu)勢,不要卷人云亦云的路,找到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圈子,然后和圈子內的人抱團向外卷。
資源的稀缺性要求我們揚長避短地卷,所以糾結短板沒有用,長處才是出路。比如考研,如果你對自己沒有準確的定位,隨大流盲目考研,那么結果只能是成功率不高又浪費了合適的就業(yè)機會,這時候考研就遠不如在喜歡或擅長的工作崗位上提前開始積累經(jīng)驗。但如果你是自發(fā)地,希望通過繼續(xù)學習來提升自己在某一領域的核心競爭力而選擇考研,那么考研就是適合你去卷的路,因為強大的興趣和內驅力已經(jīng)幫你成功了一半。
同時,在發(fā)掘優(yōu)勢、提升自身不可被替代的硬實力的過程中,永遠不要質疑學習的用處,不只是課本里的學習,任何方面的學習都適用。每次我懷疑學習的意義的時候,都會想起那個晚上,當我又一次陷入內耗的時候,我的好朋友堅定地對我說:“不要懷疑自己,學習這件事天王老子來了都是對的”。對呀,干嘛要懷疑自己,這個世界的進步和發(fā)展根本不會因為誰躺平了誰擺爛了就停滯不前,落后必會挨打,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跟上社會變革的速度。
所以年輕人要卷,而且要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熱愛認真地卷,狠狠地卷,如果方向對了,那就別怕一天兩天看不到出路,你和目標之前其實就是兩點一線的距離,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走,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不相信到不了。你選的這條路很難走,我知道,不僅如此,你上進和勤奮的路上還會有很多很多討厭你、嫉妒你的人不斷地否定你、打擊你,并且希望你也在“躺平吧,別卷了”“努力沒用的”,”人生很苦,要自由地做自己“等等諸如此類的論調里迷失自我,千方百計地讓你相信他們做不到的事情,你也做不到,因為懶惰又貪婪善妒的人性告訴他們,他們吃不到的蛋糕你也別想分走一塊。
只有生活態(tài)度本來就不端正的人才會常常把內卷掛在嘴邊怨天尤人,很多時候你的痛苦焦慮都來源于想要的實在太多,只可惜看不清局勢,站不定立場,既不會取舍,又做不對選擇。楊絳先生說得沒錯,你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