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850年,大唐長安忽然來了一行滿面塵土、形容憔悴,一看就是經(jīng)歷了長途跋涉的使者。
天子問使節(jié)團為首的僧人悟真:法師從何處來?
悟真顫抖地拿出一份文書呈上,忍不住涕淚橫流道:將軍張議潮,已率當?shù)孛癖姡諒?span id="s0sssss00s" class="ass-typo" style="">沙州。特遣我等持書來稟陛下,沙州百姓,幾十年來心懷故國,今日愿重新歸順大唐。
滿朝文武聞聽這一消息,無不震驚。
震驚的原因之一是,自從安史之亂以來,吐蕃趁機入侵了河西走廊,包括沙州,也就是今天敦煌在內(nèi)的河西各州都被攻陷。大唐國力孱弱,想收復河西卻始終有心無力。沒想到今日,沙州百姓竟在張議潮的領(lǐng)導下,靠本土的力量驅(qū)逐了吐蕃人。
震驚的原因之二是,沙州雖然光復,但它地處河西的西南面,和大唐中間還隔著其余被吐蕃占領(lǐng)的各州,使者團是怎么避開途中的種種兇險來到這里的呢。
悟真一一為他們解開疑惑。
當初沙州被吐蕃圍攻,整整堅持了十一年才投降。隨即,吐蕃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統(tǒng)治,直到幾十年后,大唐使者路過此處時,沙州人仍老淚橫流,向使者哭問:大唐皇帝還記得我們這些陷落的百姓嗎?
張議潮將軍世代都是沙州豪族,見吐蕃不仁,暗中結(jié)交各種勢力,密謀起義歸唐。
848年,已經(jīng) 50 歲的張將軍一聲令下,滿城的漢人紛紛響應,趕走吐蕃守將,然后立即修書準備告知大唐。因為沙州和長安相隔千里,中間還有吐蕃勢力隔絕,張議潮將軍謹慎起見,派出了十個使節(jié)團,拿著同樣的文書,從十個不同的方向,紛紛向長安奔赴。
悟真的使節(jié)團走了比較遠而相對安全的路線,穿越沙漠,長途跋涉,終于不辱使命,而其他九個團,估計都已喪命在途中了。
天子聞言,不免一陣唏噓,又為張議潮將軍的忠肝義膽擊節(jié)贊嘆。
悟真借此機會,說出文書中最重要的一點:張議潮將軍志不僅此,他認為河西各州人民無不希望擺脫吐蕃的控制,回歸故國。他希望大唐可以出兵,和他東西兩面夾攻,一起徹底收復河西走廊。
但考慮到使節(jié)團花了兩年左右才到達長安,再等大唐的使者返回,這樣的計劃顯然已經(jīng)不太現(xiàn)實了。而苦等不到回音的張議潮,早已經(jīng)開始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實現(xiàn)收復河西的目標。
果然,在悟真到達長安的第二年,張議潮將軍又派出了使節(jié)團,這次到達長安異常順利,因為除了涼州以外,其余十一州都已在他的領(lǐng)導下光復。大唐因此在河西設置“歸義軍”,由他領(lǐng)歸義軍節(jié)度使。
又十年,僅剩的涼州也順利收復。自此,陷落吐蕃近百年的河西走廊,在張議潮將軍幾乎沒有政府軍援助的情況下,徹底打通。十二州的河西百姓,重新成為大唐子民。
正是: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收復河西的 6年后,69 歲的張議潮主動離開沙州,離開他的軍隊,前往長安為質(zhì),因為安史之亂后,朝廷對于擁兵自重的節(jié)度使始終有提防戒備之心。這也是他為國盡忠的最后一點余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