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還沒建好,歐洲空間局就派三位宇航員前來合作訓練了
神舟12號宇宙飛船帶著三名宇航員順利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宇航員還順利地進行了出艙活動,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已經進入快車道。前不久中央電視臺報道,根據(jù)歐洲空間局和中國航天局在2015年達成的合作協(xié)議,雙方將持續(xù)互派航天員進行訓練,歐洲的航天員未來將會在中國的空間站上工作生活。
目前,來自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宇航員,除了每天要繼續(xù)鍛煉身體素質之外,還要學習中文,因為在中國的空間站里,操作系統(tǒng)都是中文,和中國航天員的交流,也將使用漢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來自意大利的女宇航員薩曼莎,今年四十四歲,空軍飛行員出身,擁有航天工程學位,精通意法德俄英中五門外語(有采訪她在中國接受培訓的報導,一嘴播音級的中文),自2014年第一次上國際空間站之后積累了大量的航天小時,更是于2020年成為第一位輪值國際空間站站長的歐洲女性。這是一位資歷,學術,經驗和體力都在巔峰狀態(tài)的資深航天員,是意大利的國寶級人物,也是歐洲派往國際空間站的絕對主力。她有可能成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空間站的歐洲宇航員。
這些情況說明了什么?說明了中國對空間站開放的態(tài)度是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歡迎的。與美國利益優(yōu)先、在航天等科技領域排斥異己的政策不同,中國對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一直持開放態(tài)度,與俄羅斯以及歐洲等有相當科學實力的國家也保持著密切學術交流。中國向全球開放了空間科學實驗的項目申請,包括歐洲在內有二十多個國家提出申請,相信未來會有很多外國科學實驗會在中國空間站上實施。國際空間站在2025年之后可能退役,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太空中唯一的空間站。雖然美國在國際空間站上高人一等,但并沒有壟斷性的優(yōu)勢,沒法強迫歐空局不與中國合作。
中國在空間站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突破,將普及到經濟,科技,政治等所有層面。從長遠來看,中國的開放平等合作的戰(zhàn)略,一定能夠勝過美國冷戰(zhàn)思維下的封閉體系。在過去幾周,美國試圖在G7峰會和北約峰會上拉攏盟友,構建反華聯(lián)盟。從G7峰會和北約峰會的公報就能看出,大部分歐洲國家并不愿意與中國全面對抗,而是希望與中國對話與合作。
今明兩年我國還將進行多次和空間站相關的航天發(fā)射。從2021年6月到2022年4月,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將先后有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兩批次、共6名航天員入駐空間站,開展關鍵技術的驗證工作。如果前面的技術驗證沒大問題,2022年5月神舟十四號升空,迎接“問天號”和“夢天號”實驗艙,完成實驗艙的安裝和初步調試。2022年11月,神舟十五號到達空間站,與神舟十四號進行為期10天的輪換交接;其后神舟十四號返回,神舟十五號3名航天員駐留空間站,正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任務。
未來一年多的時間里,中國空間站將成為世界新聞的焦點。我們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在敲響美國封鎖中國政策的喪鐘。歷史會證明,美國那套冷戰(zhàn)思維已經徹底過時,必然會被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