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中名校聯(lián)盟2024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合測評
小編已經(jīng)提前發(fā)布了湖北省高中名校聯(lián)盟2024屆新高三第一次聯(lián)合測評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各科試題及答案解析! 試卷解析及答案發(fā)布地址公告:
試題資料答案匯總在QQ群:701681864
以下均為復習備考資及相關(guān)練習題,以供使用!
詩仙李白的明星效應真不是蓋的,南京很多地名和特產(chǎn),因他而名傳千古。要是放在今天,直播帶貨能力絕對秒殺頂尖網(wǎng)紅。金陵鳳凰臺,因李白的一首詩而名垂古今。但是,鳳凰臺到底長什么樣,是一座高臺還是一座高樓?人們不得而知。
鳳凰臺的具體位置,也有多種說法,甚至在今天的南京出現(xiàn)了多個鳳凰臺,這不免令人遺憾。本文試從古詩、古籍、古畫、古地圖等記載中,結(jié)合今天的實地探訪及衛(wèi)星地圖,來找說說鳳凰臺的形制和位置。詩仙李白留在古詩里的鳳凰臺《登金陵鳳凰臺》唐 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在四十多歲時寫的這首詩,使得金陵城鳳凰臺一時間成為網(wǎng)紅打卡地,歷代文人墨客紛紛來到鳳凰臺打卡,追思懷古。光唐宋年間,寫金陵鳳凰臺的詩詞就達上百首。這其中,以楊萬里的《登鳳凰臺》尤其最合詩仙之作?!兜区P凰臺》宋 楊萬里千年百尺鳳凰臺,送盡潮回鳳不回。白鷺北頭江草合,烏衣西面杏花開。龍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來鼓角哀。只有謫仙留句處,春風掌管拂蛛煤。楊萬里是在李白登臺440多年后的1191年,追隨詩仙的腳步來到鳳凰臺的。從楊萬里的詩里看,這時的鳳凰臺應該是荒涼、冷寂的。不然也不會'春風掌管拂蛛煤',到處都結(jié)了蜘蛛網(wǎng),布滿灰塵。楊萬里是被貶到南京為官的,他此時登臨鳳凰臺的心情,與李白有點相似。到了清朝,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也跑到金陵鳳凰臺,學李白寫了一首《登鳳凰樓再依李白鳳凰臺韻》。乾隆站在這里,想到的不是吳宮花草和自己的抱負,他想到的是他的祖先開業(yè)之艱難,和自己守成的決心。所以,每個詩人眼里的鳳凰臺,其實是不一樣的。那么,歷史現(xiàn)實中的鳳凰臺,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鳳凰臺形制考1.先有臺還是先有鳳凰來?《宋書》 記載 :'文帝元嘉十四年三月丙申 ,大鳥二集秣陵民王顗園中李樹上 ,大如 孔雀 ,頭足小高 ,毛羽鮮明 ,文采五色 ,聲音詣從 ,眾鳥如山雞者隨之 ,如行三十步頃 ,東南飛去 。 揚州刺史 、彭城王義康以聞。 改鳥所集永昌里日鳳凰里 。'《淮南子》中說 :'鳳凰之翔 ,至德也 。 '自古,人們就認為鳳凰只出現(xiàn)在圣明之主統(tǒng)治下的國度,鳳凰的出現(xiàn)是歌頌帝王仁德、太平之治的祥瑞。南朝宋文帝統(tǒng)治的元嘉年間,是南朝社會經(jīng)濟的繁華時期,史稱'元嘉之治'。彭城王劉義康為了拍皇帝馬屁,把城西南的永昌里改名鳳凰里。這,是金陵鳳凰臺來歷的最早記載。但是,李白的詩中寫的是'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是,先在江邊有一座高臺,后有鳳凰來這里,鳳凰飛走了,只留下江邊的鳳凰臺。這一來,就出現(xiàn)了兩種說法,史書記載是先有鳳凰來,這一帶才改名鳳凰里。李白卻說先有臺,后有鳳凰來。難道是詩仙搞錯了?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宋書》在說到這一段歷史時,只說到了永昌里改名鳳凰里,并未提到有關(guān)鳳凰臺的記載,更沒有提到建造鳳凰臺之事。南朝實行里坊制,永昌里只是一片居民區(qū)。宋書的作者沈約是南朝梁人,距南朝宋的時間很近,按說如果真有鳳凰臺,或者真的建了一座鳳凰臺,他不應該吝嗇筆墨才對。東晉建康城布局圖也有史書中,明確提到了建鳳凰臺之說,如《景定建康志》中就記載,'保寧禪寺,在城內(nèi)飲虹橋南保寧坊內(nèi)。吳大帝赤烏四年,為西竺康僧會建寺名建初。晉宋有鳳翔集于此山,因建鳳凰臺于寺側(cè)。'但是,《景定建康志》這本書成書時間較晚,是南宋時期寫的,其中難免有猜測和道聽途說之嫌。2.鳳凰臺是樓是山還是高臺?南京文化學者劉宗意考證,南朝雖然沒有建鳳凰臺的記載,但應該有一座鳳凰樓。依據(jù)是,南朝梁時期的一位僧人慧皎所著《高僧傳》中,有'于秣陵界鳳凰樓西起寺 ,……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處也 '的記載, 舊志引《宮苑記》說 :'鳳凰樓在鳳臺山上 ,宋元嘉中筑 '。風臺山在哪里呢?宋代《方輿勝覽》記載,'風臺山在建康府城南二里,保寧寺是也。'根據(jù)宋代地圖,保寧寺在城西南,旁邊就是鳳凰臺。由此可見,鳳凰樓與鳳凰臺在位置上來看,相距較近。鳳凰樓會不會就是鳳凰臺呢?可能性似乎不大,從古人的用字習慣來看,臺和樓的區(qū)分還是明顯的,樓一般是比臺更正式一些的建筑。如果是要建這么一座規(guī)格的鳳凰樓,史書中應該會有記載才是。而且,從古人一些關(guān)于鳳凰臺的繪畫作品來看,鳳凰臺確實不是一座樓。下面這張圖,是明朝文伯仁畫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鳳凰臺,從圖中看鳳凰臺就是一座土臺。明朝文伯仁《金陵四十八景》之鳳凰臺循著這個思路,我們繼續(xù)深扒,既然是先有臺后有鳳凰來,史書中又沒有關(guān)于建筑鳳凰臺的記載,那么,鳳凰臺會不會是自然形成的呢?我們把視線移到地圖上,《南朝都建康圖》中,鳳凰臺所在的城西南片區(qū),距離鳳凰臺不遠處還有另外一座臺,叫雨花臺。雨花臺是南京城南地區(qū)的制高點,已有3000多年歷史。史書記載,雨花臺三國時叫石子崗,南朝梁武帝時期,因有高僧在此講法,落花如雨,改名叫雨花臺。我曾經(jīng)按照《南朝都建康圖》等地圖的標示,多次在南京城南一帶找尋鳳凰臺的位置,其疑似位置正好也算一座高高的山崗。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對于'臺'的解釋是'其四方獨出而高者,謂之臺。'也許,'臺'正是南朝時期人們對這類地形的稱呼。鳳凰臺,很可能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小山崗。此處,我們可以做個小結(jié):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人報告說看到一只鳳凰,落在建康城永昌里居民王顗家園中的李樹上,人們把這個好消息報告給了朝廷,朝廷覺得是祥瑞,就把永昌里改名為鳳凰里。鳳凰里靠近江邊的一個小山崗,被命名為鳳凰臺。后來,有人又在鳳凰臺旁建了一座樓,叫鳳凰樓。鳳凰臺位置考解決了鳳凰臺的形制,我們來探尋鳳凰臺的位置。南宋《景定建康志》記載:'保寧禪寺,在城內(nèi)飲虹橋南保寧坊內(nèi)。吳大帝赤烏四年,為西竺康僧會建寺名建初。晉宋有鳳翔集于此山,因建鳳凰臺于寺側(cè)。'宋代《方輿勝覽》記載:'鳳臺山在建康府城南二里余,保寧寺是也'。據(jù)此,鳳凰臺應在城南鳳臺山的保寧寺旁邊。陳沂所著《金陵古今圖考》中,收錄的南京城歷朝地圖,也印證了這一點。從南朝時期的《南朝都建康圖》開始,出現(xiàn)鳳凰臺,此后經(jīng)唐、南唐、宋、元、直到明朝地圖,都有鳳凰臺的標注。這些地圖中,鳳凰臺的一側(cè)正是保寧寺(各時期名稱不一樣)。(南朝都建康圖考)(南唐江寧府圖考)(宋建康府圖考)(元集慶路圖考)根據(jù)《南朝都建康城圖考》,鳳凰臺位于兩寺之間,西邊是瓦官寺,東邊是祗園寺。祗園寺就是后來的保寧寺。據(jù)此,只要確定瓦官寺和保寧寺地址,就可以基本確定鳳凰臺位置。瓦官寺,據(jù)《梁高僧傳》載:'釋慧力,未知何許人。晉永和中,來游京師,常乞蔬食,苦行頭陀修福。至晉興寧中,啟乞陶處為瓦官寺。明《》載:'上瓦官寺者即晉施陶官地,為瓦官故址。又鳳凰臺右,據(jù)山臨城。'明朝時,瓦官寺荒廢,一半成為驍騎衛(wèi)倉,另一半成了魏國公徐達的私人園地。到了清朝咸豐年間,瓦官寺毀于戰(zhàn)火。光緒年間在此基礎上修建了妙悟庵。現(xiàn)在南京博物館藏有一對南唐時期的石燭擎,就是汪偽時期在妙悟庵出土的。如今,在原妙悟庵舊址,又新建有瓦官寺。但是規(guī)模很小,遠不及當初瓦官寺十分之一。新復建的瓦官寺,就在城南靠近集慶門的花露北崗。保寧寺,建于東吳赤烏4年,位置也在瓦官寺一帶,期間寺名多有改動,南宋建炎三年成為趙構(gòu)的行宮,從此寺廟被廢。前些年,考古人員在南京城南老門西一帶,發(fā)現(xiàn)了一處面積達3000多平米的唐代遺址,被認為可能是瓦官寺或者保寧寺遺址。根據(jù)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對比《南朝都建康城圖考》,在今天的南京城地圖上,把鳳凰臺位置確定如下:這一帶正好是今花露崗一帶,花露崗如今被稱為南京城最后一片活化石。名字叫崗,恰如其分,這里是一個小山坡,比周圍其他地方略高出一些,新建的瓦官寺就在山崗上?;秿徶亟ǖ耐吖偎赂唧w一點說,古金陵鳳凰臺應是今天花露北崗一帶,靠近今天南京三十四中與瓦官寺(重建)附近。大體位置如下圖所示:衛(wèi)星圖標注鳳凰臺位置如今的花露崗這里應該就是當年的鳳凰臺了。如今,這里還有鳳游寺、來鳳里、來鳳街等相關(guān)地名?;秿徱粠В粌H是古金陵鳳凰臺所在。杜牧那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也在這附近。小結(jié)楊萬里詩中說,'千年百尺鳳凰臺,送盡潮回鳳不回。'鳳凰臺或許一直就默默地矗立在那里,千百年依然。李白登臨的鳳凰臺,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處天然形成的高崗,這里臨江又是制高點,可以遠眺江景,又能俯瞰建康城,所以是一處登高遠眺的好地方。因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降落于此,統(tǒng)治者將這里的永昌里改名鳳凰里,此處的高崗也就成了鳳凰臺。因鳳凰臺屬于寺廟的一部分,僧人們在鳳凰臺又建了鳳凰樓,這些都是寺院的操作而不是官方建設,所以在官方史書中沒有記載。鳳凰臺今天依然存在,只是隨著時間流逝,長江也改變了位置,原先臨江的鳳凰臺,早就與城區(qū)連成一片,原本就不算高的山崗,因為臨近城墻,周圍又有很多建筑,早就淹沒在高樓大廈里。至于南京城內(nèi)其他幾處鳳凰臺,只不過是訛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