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次的相互了解(19/2)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比起尋找對的人,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下去培養(yǎng)雙方的感情顯得實在得多。并且這種培養(yǎng)更多需要主動去作為,去更好地了解對方。那么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加深雙方的了解呢?訴說,交流,敞開心扉。好的事情大家自然愿意去分享,但是還有很多比如我們的缺點,弱點,甚至是自己感到羞愧的事情。這些東西當然不會出現(xiàn)在認識的初期,甚至走到一起的五年十年可能也不會,這些東西的傾訴需要足夠的信任。在“愛的第一章(18/2)”的最后一句話,五六十歲可能擁有更好地性愛,就是因為更深層次的信任和心靈聯(lián)結,可以說是真正的“靈與肉的統(tǒng)一”。
能夠充分地表達,而不是長期處于壓抑狀態(tài),是健康關系的標志。
那么風險來了:如果我袒露心扉而別人發(fā)現(xiàn)不喜歡真實的我怎么辦?先說結論:讓別人充分了解自己,雖然不確保能夠有好的親密關系,但是其可能性大大增加;更重要的事,如果長期隱藏壓抑,親密關系必然失?。?/p>
為什么呢?首先,坦誠之后盡管短時間會有一些另一方可能并不那么喜歡的東西,但是長期看大概率能增加我們的吸引力,因為真誠的人更容易打動人。沒有人愿意整天跟虛偽的人打交道,更何況是親密關系。對于友情也是,甚至對于團隊建設也是,最最偉大的領導往往是最最正直的真誠的人!其次,當人們喜歡上了我,那人們喜歡的究竟是壓抑的裝飾的那個我,還是真是的我呢?
敞開自己的同時也嘗試去了解對方,喜歡什么飲料,什么花,吃什么菜,喜不喜歡被撓癢癢或者被觸摸,害怕什么,有什么欲念,什么時候應該讓對方獨處,什么時候更能溝通,了解這些都需要時間,很長的時間。
塔爾老師還說他自己和學生以及教學的關系也是這樣改變著。從希望學生喜歡自己認可自己,變成被了解,并且讓自己這么鐘愛的積極心理學被學生們了解。這讓他感覺非常好,因為想被喜歡壓力太大,要去表現(xiàn),而被了解則沒有那么大的壓力。進一步,如果他自己扮演成一個非常完美的老師,那么長期看如果學生期待或者實踐成為他那樣的人,那么難以避免成為完美主義者,這長期看是在傷害學生。當然,能夠和學生分享自己的知識和想法也讓他非常快樂。
前兩點說得差不多了,我們來看第三點,不存在沒有矛盾的親密關系。根據(jù)研究人員的統(tǒng)計,平均來說,那些或者平靜或者熱烈的算是比較和睦的親密關系,每5次積極的互動中就有一次是發(fā)生沖突。有時候沖突甚至很傷感情,不過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個是親密關系的自然產(chǎn)物,完全正常,就看我們怎么去處理,就像“準許為人”,就看我們怎么去對待,但是情緒和沖突本身完全正常。事實上,沖突就像是走出溫室暴露在真正世界的細菌病毒,雖然致病,但更多時候是讓你具有免疫力。沒有沖突就像是始終身處溫室,時間長了走出去更容易生病。所以過多的沖突,那么應該多看積極的方面,而幾乎沒有沖突,則可能需要考慮是不是存在過多的壓抑。
第三點的更多的內(nèi)容,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