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最尷尬的一仗:派出二十萬大軍,卻打不過一個藩鎮(zhèn)
唐憲宗李純是唐朝中期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開創(chuàng)了“元和中興”的局面。不過,唐憲宗的中興之路并不順利,甚至一度顏面盡失。為了重振唐朝朝廷的權(quán)威,唐憲宗派出二十萬大軍去征討一個藩鎮(zhèn),戰(zhàn)爭進行了一年多的時間,可是卻未見成效。那么,唐憲宗這場最丟臉的敗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劍拔弩張
806年,剛剛即位不久的唐憲宗就面臨著兩場藩鎮(zhèn)叛亂,分別是由西川節(jié)度使劉辟、夏州的楊惠琳挑起的。唐憲宗沒有絲毫猶豫,立即調(diào)兵遣將,很快就平定了這兩場叛亂。年輕的唐憲宗有些驕傲,覺得地方藩鎮(zhèn)的力量不過如此,于是他想解決河北的藩鎮(zhèn)。809年,成德節(jié)度使王士真病死,他的兒子王承宗想要繼任,可是朝廷遲遲沒有發(fā)布任命。
原來,唐憲宗想利用這個機會,削弱成德的力量,于是派人去傳旨。王承宗很恭敬,接受了朝廷的條件,獻出了德州、棣州。唐憲宗這才頒布旨意,任命王承宗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同時讓薛昌朝擔任保信軍節(jié)度使。可是沒過多久,王承宗背信棄義,他囚禁了薛昌朝,并且拒絕交出兩個州。唐憲宗派人傳旨,但遭到了王承宗的拒絕,情況頓時緊張了起來。

二、出兵河北
810年,唐憲宗任命宦官吐突承璀為行營招討處置使,統(tǒng)率朝廷的左右神策軍以及六個藩鎮(zhèn)的軍隊,前往河北征討王承宗。唐憲宗的命令剛下,就遭到了以白居易為首的朝臣們的反對,因為吐突承璀是個宦官,根本沒有軍事經(jīng)驗,諸將也不會服從其命令的。但唐憲宗不管那么多,他只是給吐突承璀的官職改了個名字而已,“更為招討宣慰使”。
唐朝軍隊的數(shù)量達到二十多萬,從四面圍攻成德,但卻沒有什么成效,只有北邊的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劉濟取得了一些戰(zhàn)果,攻克饒陽、束鹿等地。吐突承璀派兵打了幾仗,唐朝軍隊被王承宗打得落花流水,損兵折將。參加征討的昭義節(jié)度使盧從史居然還與王承宗勾結(jié),兩人串通一氣。戰(zhàn)爭進行了一年多的時間,唐軍耗資巨大,卻屢戰(zhàn)屢敗。

三、握手言和
就在朝廷猶豫不決的時候,王承宗給了唐憲宗一個臺階,“伏冀陛下以天地之德,容納為心;弘好生之仁,許自新之路”。唐憲宗赦免了王承宗的罪責,王承宗釋放了薛昌朝。雖然這樣,但這件事對唐憲宗削藩是個沉重的打擊,他意識到以朝廷的力量,還是無法撼動河朔三鎮(zhèn)的。在這種情況下,唐憲宗把目標改為淮西。
最后說說唐朝戰(zhàn)敗的原因。首先,唐朝雖然投入二十多萬軍隊,但朝廷直屬的也就是五六萬人,其他的軍隊打算來自藩鎮(zhèn),這些藩鎮(zhèn)往往出工不出力,甚至還與王承宗勾結(jié)。其次,作為河朔三鎮(zhèn)之一,成德割據(jù)的時間比較長,力量還是十分雄厚的。最后,唐憲宗用人有問題,派了一個不懂軍事的宦官做總指揮,根本無法整合二十萬唐朝軍隊。
參考資料:1.《舊唐書》;2.《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