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卻偽裝光鮮的話語標簽,從物化的“女神節(jié)”回歸到“婦女節(jié)”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三八婦女節(jié)。
于此,讓我們真誠且大方地祝福廣大女性朋友們婦女節(jié)快樂。

每年的這一天,婦女權益、社會地位都會成為媒介議程與現(xiàn)實討論的熱門話題。時至2023年,時間的巨輪往復航行,三八婦女節(jié)已是第113個國際婦女節(jié),在我國也正式擁有百年的歷史跨度。
國內(nèi)的婦女節(jié)起源于1924年3月8日,在著名政治活動家、女權運動先驅何香凝的領導下,中國第一個公開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活動在廣州舉行,社會各界女性2000多人積極響應參加。與會婦女群情激昂,“打倒外國帝國主義”、“排除納妾和一夫多妻”等嘹亮口號此起彼伏,由此奠定了中國婦女節(jié)厚重的歷史意義。
但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消費主義的盛行、以及“婦女”的被污名化,“婦女節(jié)”作為話語與節(jié)日逐漸遠離其本身的內(nèi)涵與價值。在電商平臺與線下商家的合力之下,“女神節(jié)”“女王節(jié)”“女生節(jié)”等稱謂大行其道,“婦女節(jié)”卻成為羞于提起的身份話語。
轉變從2022年出現(xiàn),在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下,婦女節(jié)重回大眾傳播的視野與內(nèi)容之中。但面對“婦女”“婦女節(jié)”的被污名化,從社會結構性觀念的轉變而言,重返“婦女節(jié)”的原初意義成為當下亟待引導與重塑的問題。對此,首先,需要厘清“女神”與“婦女”的區(qū)別,“女神”因何而出現(xiàn),破除對“婦女”的污名化,才能正視“婦女”,回歸婦女節(jié)充滿自由解放的本質與紀念意義。

01
偽裝光鮮的困局:
男性凝視與功利謙卑促成女神標簽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曾在其著作《人論》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人是一種符號動物,可以有意識地借助語言制造紛繁復雜的符號世界或符號系統(tǒng)??ㄎ鳡枌⒄Z言分為“情感型”與“命題型”兩大類,認為前者或許起源于動物的嘶吼,而后者則是對客體的命名,為人類所獨有并構成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根本分界線?!皨D女”與“女神”則屬于后者,作為一種身份符號區(qū)別于社會群體。但隨著時間更迭,語言或局部微調、或劇烈變化,“婦女”被污名化,而“女神”則愈加走上神壇。時至今日,難道處于光鮮外衣之內(nèi)的“女神”真的如其表征令人神往嗎?
從對詞義的溯源出發(fā),“婦女”一詞,需要拆解來看,女者,指未婚女子;婦者,指已婚女子,故婦女泛指女性,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其定義是成年女子的通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區(qū)分未滿14周歲的女性為幼女;滿14周歲(含14周歲)的女性為婦女。事實上,在中國化的語境中,婦女的意涵更具革命意義與解放意義。


(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和中國神話中的嫦娥)
“女神”一詞出自信奉神祇的前現(xiàn)代人類社會,古希臘、古羅馬神話與宗教中有著豐富多樣的女神群體,東方亦有王母、觀音等。在傳統(tǒng)的父權制社會之下,當男性向往女性個體時,會將其稱之為“女神”,無論中外都是如此。在西方,對女性的謙卑是歐洲中世紀騎士的八大美德之一,不過,這并不是對女性地位的認可,從主體與客體的視角出發(fā),以對他人的行為標榜佐證自身的美德正是因為女性地位的低下,騎士將女性稱為女神,才能彰顯他們的謙卑。其實,在充滿男性凝視的社會中,即使有宗教或理學的約束,褻瀆女神的故事也并不少見。
在現(xiàn)代性降臨之后,理性與文明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包括宗教文化在內(nèi)的整個傳統(tǒng)文化都蒙上了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的濃重陰影,“女神”自然更無法幸免。從神化到祛魅,人類群體中的“女神”需要更加以男性希望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實際上還處于男性的凝視之中。在圖像化泛濫的今天,男性期待的“女神”形象往往以各種姿態(tài)頻繁出現(xiàn)于廣告、雜志封面、影視作品中。

(百度圖片搜索呈現(xiàn)的男性社會凝視下的“女神”)
在具體的景觀場景中,女性似乎淪為“身體化”的存在,作為客體在消費文化中被廣泛消費。女性的身體是被觀看、被“凝視”的對象,男性則是觀看的主體、消費的主體。男性負責“凝視”,女性負責“被凝視”延續(xù)了傳統(tǒng)社會的不平等。厘清了這一層面之后,擁有光鮮外衣的女神還是你所期待嗎?
誠然,我們也需要承認,當下對“婦女”的污名化也是源于男性的凝視與規(guī)訓。但,“女神節(jié)”的稱呼并不必然意味著女性地位的提升,更可能是女性權益認識的退步。從話語權利與語義流變來看,對“女神”的推崇與對“婦女”的排斥本質如出一轍,都是對于男性凝視的迎合與屈服。
“女神”縱然光鮮,但其更是社會凝視的隱性圍困,而“婦女”則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是曾幾何時一代代女性運動先驅以女性群體運動爭取而來的“稱謂”。故而在“婦女”被污名化的話語霸權中,我們需要對抗的敵人是進行污名化行為的傳統(tǒng)框架與男性凝視,而不是反感與排斥“婦女”本身。
02
解構“婦女節(jié)”的噱頭:
滿足身份重塑需求卻暗含群體歧視與區(qū)隔
回顧“女神節(jié)”占據(jù)視野,增強認同的發(fā)展過程,與線上購物平臺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此前,京東的女神節(jié)、淘寶的女王節(jié)、小紅書等平臺的女生節(jié)將“女神”一類的話語充斥在以女性為主的消費場景中。即使不堪反對聲音的壓力,淘寶只是將噱頭改為“三八節(jié)”,京東則轉換為“她的節(jié)”,雖然也避開了“婦女”二字,但是有著明顯的符號指向,并且有意避開了“婦女節(jié)”。

(某平臺“婦女節(jié)”活動)
對此,我們不禁疑問,為什么,“女神節(jié)”“女王節(jié)”在網(wǎng)絡上尤其是諸多電商平臺上、城市的實體購物中心來勢洶洶,而延續(xù)了幾十年的“婦女節(jié)”反倒被束之高閣?這其中映照著怎樣的社會律動呢?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雖然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但傳統(tǒng)框架與結構化權力對女性的凝視和規(guī)訓有增無減,以滲透與隱性的方式讓女性陷入自我審查與規(guī)訓。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談及“婦女”,卻常常包含著心照不宣的貶義。它不僅意味著已婚,而且還易于誘發(fā)“家庭婦女”與“勞動婦女”的負面聯(lián)想。
在加速化的職場與生活中,社會給予了這兩種標簽更多的結構性壓力,久而久之,年輕女性對這樣年老色衰的女性形象當然唯恐避之不及。從“女神節(jié)”、“女生節(jié)”的快速出圈,我們可以到身處崇尚年輕的文化氛圍以及社會構建的權益圍困中女性對“婦女”稱謂的反感由來已久。此時,“女神”稱謂的出現(xiàn),滿足了她們身份重塑與重構認同的心理需求,不過與此同時,女性群體區(qū)隔分化的隱憂也隨之滋生。
在消費主義的推波助瀾下,更多的女性加入對“女神”的推崇,在資本與商家構建的符號世界中樂不思蜀,忘卻了女性與女性主義本身的困境。而且商業(yè)營銷把“婦女”們奉為“女神”,這一做法其實與“消費者是上帝”的理念如出一轍,“女神節(jié)”也從女性權益的運動變成購物嘉年華的存在。

(某品牌“婦女節(jié)”活動)
從“婦女節(jié)”到“女神節(jié)”轉換,凸顯了消費主義的強大邏輯。在巨大的認同光輝中,一個重要的問題被隱藏:如同那位作為消費者的“上帝”一樣,只有在消費中、在消費能力的展示中,女性才能成為所謂“女神”。資本通過奉承女性、宣揚女神,把女神符號化,這種商業(yè)策略事實上制造出一種攀比消費的焦慮感。
在轉換過程與結果中,它毫不掩飾對那些消費社會里的“新窮人”的排斥與漠視,也毫不掩飾對眾多普通勞動女性骨子里的歧視,將所謂的“女神”與不符合凝視標準的其他女性區(qū)隔分化,產(chǎn)生個體化的延伸問題,重構了“婦女節(jié)”作為一個群體節(jié)日的意涵,也走入了被隱性凝視與消費主義裹挾的權利陷阱。
03
文本盜用的騙局:
消解婦女節(jié)的紀念意義與物化女性的商業(yè)實踐
無論是“女神節(jié)”還是“女生節(jié)”都在表面風光的“糖衣炮彈”消解百年來婦女解放、女性主義運動取得的進步成果。從本質上來說,“女神節(jié)”等名稱是對“婦女節(jié)”買櫝還珠式的文本盜用,以此完成了對“婦女節(jié)”的消解與重構。消解在于“婦女節(jié)”的紀念意義被懸置或更改,將其止步于娛樂與商業(yè)的語境中,建構則在于對于女性的物化與隱性規(guī)訓之中。
“婦女節(jié)”,全稱“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又稱為“聯(lián)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厮荨皨D女節(jié)”百余年的歷史,它最初是美國制衣與紡織女工為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更好的工作待遇而游行示威的日子。1910 年第二次國際婦女代表大會將其定為全世界婦女的斗爭日,以此紀念世界婦女為爭取權益與解放而付出的辛勞、犧牲。

(著名政治活動家、女權運動先驅何香凝)
1939年3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舉行的三八婦女節(jié)紀念大會上指出,紀念三八婦女節(jié)開大會,就是要婦女結團體,爭取婦女的自由與平等。新中國成立后這一節(jié)日更是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延續(xù)不輟,將“半邊天”的女性認可落實在各種政治話語與政治實踐中。追溯源頭與發(fā)展歷程,不難看出,“婦女節(jié)”承載著珍貴的現(xiàn)代價值與政治價值,承載著婦女先輩們?yōu)閯趧訖嘁媾c女性解放而所做的艱苦努力。
如今,“婦女節(jié)”的紀念活動愈發(fā)表面與形式,甚至與商業(yè)物品所勾連,也許贈送禮物無傷大雅,但其中消費主義物化女性的商業(yè)實踐卻值得警惕。前文提到,所謂“女神”的形象常常出現(xiàn)在大眾傳播的作品中,資本通過諸多的媒介儀式,將父權制社會中的男性需求與標準顯性化。在消費社會的語境中,身體也成為大眾的消費品,女性尤盛,物化女性的商業(yè)實踐也從中隱秘實踐,主要表現(xiàn)為女性個體的品質優(yōu)秀與否單純以物質上的指標(例如身材、皮膚)來評價好壞而不是從精神上的指標(道德、性格)來評價。
誠然,在以女性為主體的消費節(jié)日中,消費賦予女性主體性,消費可以成為女性自我“解放”的一個途徑和性別權利的一種來源,消費使女性“被賦權”。在廣告、雜志、網(wǎng)絡上美女扎堆的“視覺奇觀”的轟炸下,“成為風景的壓力”使女性不自覺地成為“優(yōu)雅的奴隸”,導致對美的過度追求。以往,社會壓力造就了女性對“婦女”話語的反感,今天我們也很難說,在社會景觀的映射下,女性的物化就一定會被阻擋,認識的進步與權益的提升也就無從談起。
04
回歸婦女節(jié)的本質:
給予女性完整的個體話語權與參與權
在100年前的今天,何香凝、曾醒、沈慧蓮等女性運動的先驅,在民族危難之際,高呼“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帝國主義”、“保護童工孕婦”、“廢除娼妓制度”等口號。在100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回歸婦女節(jié)的本質,破除社會凝視構建的話語污名化。

(1924年3月8日婦女節(jié)活動報道)
近代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曾在三八節(jié)演講中大聲疾呼,“為什么我們要特別提出國際婦女節(jié)? 這是因為世界上全體婦女有一種問題要求解決。這一問題,既然關乎婦女界全體,那就是與男子相對應的問題,就是男女平等權的問題了?!?/strong>這段令人深省的話語,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90余年,但仍然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時至今日,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之高,是空前的,但女性在教育、職業(yè)保障等等關于自身權益的爭取上,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些議題面前,污名化婦女,沉浸在“女生節(jié)”與“女神節(jié)”的狂歡里,都顯得很不應當。我們應該明白,無論是光鮮的“女神”,還是象牙塔中的“女生”,都不是婦女節(jié)的本質,我們要做的是在漫長的歷史為女性爭取完整的個體權利而奮斗,這包括個體的話語權與社會活動的參與權。

2018年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海霞在接受采訪時說,她更愿意叫“婦女節(jié)”,而不是“女神節(jié)”,因為“婦女”是自己贏得的,“女神”是社會賦予的。在她看來,女神作為別人附加給你的色彩,遠不如奮斗得來的女性平等的地位讓我更自豪更自信。時至今日,這應該成為女性群體的共識,拒絕一切污名化并且堅持原初的定義與目標。
在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看來,女性主義是讓現(xiàn)世的女性活下去的思想,這同樣也是婦女節(jié)的內(nèi)核——抗爭而不是美化。在紀念意義消解的當下,我們是時候呼喚“婦女節(jié)”本質的回歸了。
今天,讓我們大膽祝福所有女性朋友,“婦女節(jié)快樂”,用堅實的話語與行動抵抗霸權與凝視,望向女性個體與群體不再被消費、規(guī)訓與圍困的未來。
我們希望以節(jié)日的形式
祝福廣大的婦女快樂
但更希望
在漫長的歷史中
又不僅僅限于節(jié)日
而是給予婦女——半邊天的權利與尊重
希望所有的女性
(按照我國官方界定
14歲以上的女性都屬于婦女
14歲以下為兒童(幼女))
擁有完滿幸福的人生
與盎然富足的生活
以及充實的個體權利
祝妳/她節(jié)日快樂~
參考文獻:
[1]高婕.當代消費社會中女性的消費與“被消費”的女性——基于批判的視角[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6(03):84-92.
[2]陳舒楠.一個被拒絕的節(jié)日——由“婦女節(jié)”到“女生節(jié)”“女神節(jié)”[J].長江文藝評論,2018(06):37-41.
[3]王偉.“女神節(jié)”:商業(yè)的獻媚[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32(03)
:104-107.DOI:10.16278/j.cnki.cn13-1260/d.2020.03.021.
[4]張毓強,周慶安.從“婦女節(jié)”到“女神節(jié)”:新話語、新傳播與新敘事[J].對外傳播,2019(04):58-61.
[5]【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版
[6]蔡元培. 黑暗與光明[M].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