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長安三萬里》,我就帶孩子來了天柱山
“媽媽,這是出塞二首其一!”她激動地拽著我的衣袖。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彼÷暩痴b。
本以為她只會對精美的動畫人物感興趣,沒想到片中的一首首古詩詞,也讓她驚喜萬分。
有人說,讀古詩詞的孩子,會擁有一個遼闊的精神世界。
在課本上,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不過是遙遠的朝代名稱,是冷冰冰的數(shù)字,是客觀的總結(jié)陳述。
可是在詩詞里,歷史被著了色,有了聲音,有了畫面。
受了影片《長安三萬里》的影響,我決定帶孩子去找一找詩,于是,我們來到了天柱山……
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絕,又名皖山、皖公山,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岳”,區(qū)內(nèi)“峰雄、石奇、洞幽、水秀”,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于一身。
?
天柱山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秀。因此,也留下了許多名人的詩句。其中唐代大詩人李白,對天柱山更是情有獨鐘。在他現(xiàn)存的九百多首詩歌中,吟誦安徽的有近二百首,而直接或間接謳歌天柱山的就有十余首。此外,白居易的“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黃庭堅的“撐空云霞斷,半嶺陰晴隔”等,均流露出天柱山的迷人之處。
《江上望皖公山》
[ 唐 ] 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
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獨游滄江上,終日淡無味。
但愛茲嶺高,何由討靈異。
默然遙相許,欲往心莫遂。
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
天寶七年(748),48歲的李白離開金陵,溯江而上,在江上,他觀賞了天柱山,寫下這首《江上望皖公山》。
《題天柱峰》
[ 唐 ] 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瓊宮,圣祖琳宮鎮(zhèn)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
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鬬開。
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天柱山主峰,海拔1489.8米,絕頂有一石柱,擎天獨立,巍峨壯觀。詩人對天柱峰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云霧繚繞,可謂仙境也。
《題皖山石牛古洞》
[ 宋 ] 王安石
水無心而宛轉(zhuǎn),山有色而環(huán)圍。
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
詩人在天柱山下的坐石聽泉經(jīng)歷,在他精彩的人生經(jīng)歷中應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天柱峰》
[ 宋 ] 朱熹
屹然天一柱,雄鎮(zhèn)斡維東。
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
……
讀詩,亦是讀史。
讀著這些詩詞,欣賞著天柱山的自然風光,孩子與千百年前的詩人們就有了情感共振,遙遠的歷史不再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
詞人詩人們,對孩子們來說,就是最好的歷史陳述者。
程菲菲 攝
這個暑期,潛山市文旅部門依托環(huán)天柱山風景道,推出了集秀色、美餐、驚險、度假為一體的“暑期天柱山幸福九連環(huán)”避暑旅游產(chǎn)品,其中“天柱山幸福第八環(huán)”就是讓游客感受詩意潛山。在這一環(huán),我們可以走進山谷流泉文化園的詩歌詞賦中,與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席山石而坐,臨山泉而圍,得之為色,聽之為聲,清風明月不勞尋覓,盡在襟懷之間。
“語言的邊界,就是你世界的邊界,語言的質(zhì)感,就是你世界的質(zhì)感,而語言的貧乏則是終極貧乏?!?/p>
一個滿嘴流行詞、語言貧乏的孩子,描述不出眼前的景色。
而一個飽讀詩書的孩子,早已從詩詞歌賦中見識過萬里山河。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他看過的書,讀過的詩的外在表現(xiàn)。
和孩子一起,暢游在天柱山風景區(qū),或登高望遠、或平湖泛舟、或峽谷賞景,或民宿小住。于是,在山水之間享受自然,在農(nóng)家田舍品味鄉(xiāng)土,在天柱山的古詩詞里,便擁有了一個遼闊的世界。(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