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鄖陽博物館,探尋文化底蘊
我們生活在“觀看”無所不在的時代,影像資料的清晰程度已能纖毫畢現(xiàn)。然而去博物館參觀,與文物面對面的經歷仍然很難被取代。不僅是“到此一游”的打卡式的紀念意義,得以近距離觀察物件本身總是能帶給我們未曾料想到的感觸。物件就像人一樣,有經歷、有故事,在時間的歷練中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個體——其復雜程度遠遠超越“文字”或“語言”所能包含的信息。 2023年6月29日,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探憶·裕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了鄖陽博物館參觀,欣賞無數(shù)生命存在過的美和意境,探尋歷史文化底蘊。
探索人類起源
在科技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一步步的揭開人類起源之謎??脊艑W家在各地發(fā)現(xiàn)了古人類的遺跡,1989年5月18日于鄖陽區(qū)青曲鎮(zhèn)曲遠河口學堂梁子發(fā)現(xiàn)一具骨化石。先后經歷八次發(fā)掘,湖北發(fā)現(xiàn)“南方古猿”頭骨化石證明中國是早期人類發(fā)祥地之一。此次發(fā)現(xiàn)對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并成立學堂梁子遺址,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讓我們對遠古人類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對人類起源新說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致敬民族英雄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精神永世長存。在中國歷史最為波瀾壯闊的時期,楊獻珍從鄂西北勛陽山區(qū)走向中國革命斗爭舞臺的前沿,堅持“一支紅筆寫到底”,為喚醒和塑造國人靈魂,培養(yǎng)黨的干部,嘔心瀝血,貢獻了畢生的精力。楊獻珍在獄中成立黨支部,繼續(xù)開展革命斗爭,主持編纂進步刊物,翻譯大量的馬列著作,成為獄中“中共黨?!钡墓歉煞g家,他翻譯的大量文章成了獄中黨校的學習教材。楊獻珍堅決不寫“反共啟事”,拒絕出獄機會,寧愿把牢底坐穿也不背叛信仰。 在獄中這個特殊戰(zhàn)場上,我們感受到了楊獻珍革命意志頑強,不懼怕不屈服黑惡勢力,是獄中黨支部和黨校的骨干力量,他在宣傳馬列主義思想、團結獄中力量和鼓勵難友頑強斗爭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學習到了楊獻珍堅定信仰,勇往直前,堅守初心,不懼生死的精神。我們既被他的英勇事跡所震撼,又被他的真性情所感動。我們來到楊獻珍烈士的雕像面前,懷著崇高的敬意,對著雕像深深鞠躬。 雕像的旁邊掛著入黨誓詞,隊員們不由自主的并列在入黨誓詞面前,進行著極為重要的一項儀式:社會實踐隊員們進行入黨誓詞宣誓。隊員們舉起右拳,慷慨激昂地宣誓,一句句誓詞,許下新一代共產黨員對黨忠誠、永不叛黨的堅定承諾。欣賞歷史文物浩瀚的宇宙中,時間是一條無限延伸的軸線,在各個時間節(jié)點上,涌現(xiàn)出無數(shù)燦爛的文明。鄖陽博物館記錄了許多墓群和遺址,因此也保存了許多古文物。我們隔著玻璃觀賞著古文物,像是穿越了時空,與文物對話,青銅的厚度是無數(shù)次思考堆疊的證明,在那里,一個古老的文明綻放著光彩。 此次鄖陽博物館之行讓我們在觀摩中學習到歷史知識,體驗自然界的奧秘,了解鄖陽特色文化,探尋鄖陽文化底蘊,有利于培養(yǎng)主動探索的精神品格,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通訊員 任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