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泥鰍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
幾種泥鰍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本站整理了幾種泥鰍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相關(guān)數(shù)據(jù),一起看一下!
泥鰍的病害防治要注意三點:一是養(yǎng)殖水體較淺,用藥量一定要計算準(zhǔn)確:二是用藥后的池邊不能離人,發(fā)現(xiàn)泥鰍出現(xiàn)異?,F(xiàn)象要及時加新水:三是禁用違禁藥品。
本文將介紹幾種泥鰍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一、氣泡病
主要癥狀是:泥鰍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氣泡,此病在鰍苗階段最易發(fā)生。防治方法是:
(1)加水前進行曝氣,充分降解水中有機物。
(2)加強日常管理,合理投飼,防止水質(zhì)惡化。
(3)發(fā)病時,立即加入新鮮的水,并用食鹽溶液全池潑酒,用量為4千克/畝-6千克/畝。
(4)發(fā)病后適當(dāng)提高水體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白尾病
本病初期鰍苗尾柄部位灰白,隨后擴展至背鰭基部后面的全部體表,并由灰白色轉(zhuǎn)為白色,鰍苗頭朝下,垂直于水面掙扎,嚴(yán)重者尾鰭部分或全部爛掉,隨即死亡,防治方法是:
(1)將八黃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連汁帶渣全池潑酒,使水體濃度為3ppm。
(2)將1千克干烏桕葉(合4千克鮮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時,再煮10分鐘后帶渣全池潑酒,使池水濃度為4ppm。
(3)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潑酒,使池水濃度為1ppm。待4小時后,再潑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開水浸泡)使池水濃度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三、赤皮病
主要癥狀:體表充血發(fā)炎,可蔓延于全身,整個鰭或鰭基部充血,鰭端腐爛,常有缺失,鰭條間軟組織多有腫脹,甚至脫落呈梳齒狀,常繼發(fā)感染水霉病。
病鰍時常平游,浮于水面,動作呆滯、緩慢,反應(yīng)遲鈍。死亡率高達(dá)80%。
防治方法:鮮蟾酥10克,于涼水中攪拌均勻,全池潑酒,濃度為0.5ppm,每3天1次。
四、水霉病
主要癥狀:此病大多因鰍體受傷,霉菌孢子在傷口繁殖,并侵入機體組織,肉眼可以看到發(fā)病處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狀物。病鰍行為遲緩,食欲減退,防治方法是:
(1)苗種下塘前用0.3ppm的滅毒凈或3%的食鹽溶液浸洗消毒。
(2)用0.04%的小蘇打和食鹽(1∶1)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潑酒。
五、爛鰭病
主要癥狀:背鰭附近表皮脫落,呈灰白色,嚴(yán)重時鰭條脫落,肌肉外露,停止攝食導(dǎo)致死亡。此病易在夏季流行。防治方法是:
用0.2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潑酒,連續(xù)3天-4天。
六、打印病
主要癥狀:病灶浮腫、紅色,呈橢圓形、圓形,患處主要在尾柄兩側(cè),似打過印章,主要流行于7月-9月,防治方法是:
(1)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潑酒。
(2)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潑酒。
七、車輪蟲病
主要癥狀,車輪蟲一般寄生于泥鰍的鰓和體表。泥鰍患病后攝食量減少,離群獨游。嚴(yán)重時蟲體密布,如不及時治療,輕則影響生長,重則引起死亡,防治方法:
(1)放養(yǎng)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2)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兩者的比例為5∶2)合劑全池潑酒,濃度0.7ppm。
八、三代蟲病
主要癥狀:寄生在泥鰍體表和鰓,主要流行于5月-6月,對幼苗危害較大,防治方法是:
采用浸泡法,小池子可全池浸泡,大池需將泥鰍集中于一角,采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洗,濃度為20ppm,浸洗時間15分鐘-25分鐘。
九、側(cè)殖吸蟲病
俗稱的"閉口病"即是側(cè)殖蟲病,被感染泥鰍生長停滯,解剖后可見大量吸蟲積于前腸部位,腸內(nèi)無食。
防治方法:清塘,徹底消毒;消滅螺類及其它野雜魚類。
以上是關(guān)于幾種泥鰍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相關(guān)信息,了解其他幾種泥鰍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信息請繼續(xù)關(guān)注本站。
本文來源:https://www.ziaimi.com/n/1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