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權力·性別? 別讓他們告訴你什么是美麗、什么是女性生存的意義

原文:
社會性別機制形成了一整套表達性別差異的象征和符號,到了后工業(yè)消費社會,這種象征和符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從美女魚貫而出的影視和廣告,到各種時尚雜志;從風起云涌的選美大賽,到眾聲喧嘩的“人造美女”潮;以及??陕牭降乃渍Z“漂亮等于博士畢業(yè)”“美貌是女人無往不勝的通行證”“干得好不如長得好”,等等,無不訴說著女人“美麗”的重要性。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強化著舊有的社會性別制度,都在或明或暗地把女性擺在供男性觀賞并從屬于男性的地位。媒體力量和輿論導向推波助瀾地強化了不合理性別刻板印象,男性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女性也把之內(nèi)化成了自我價值的評判標準。(注:王硯蒙:《“人造美女”社會性別解析》,《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于是,男權文化、商業(yè)意識與大眾傳媒聯(lián)手進行阿爾都塞式的意識形態(tài)“詢喚”,傳媒喋喋不休地告訴女性什么是美麗,怎樣裝扮才可抓住男性的目光,從而構建了一個個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年)所稱的關于“美麗”的“神話”,馴化、勸誘著女性去美麗。當美麗通過各種媒介,從大量的廣而告之、時尚雜志、影視和網(wǎng)絡進入人們的視覺時,美就愈加具有了一種無可言宣的尊崇力量。媒體灌輸給公眾這樣一種意識:美麗是女性擁有愛情、財富、成功,甚至是賴以生存的第一資本,此時,美麗已上升為女性生存的意義,女人被私人化和物化了。
?媒介·權力·性別:新中國女性媒介形象變遷與性別平等?
王蕾 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