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約瑟難題(中國為什么在近代落后)
在歷史上,西方對東方的關注一直沒有停過,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中國的存在”短短5個漢字就可以推動整個西方的大發(fā)展。 很多人因此認為西方在古代對中國是崇拜的。 事實上,我們沒有理由去無端的揣測某一個人的智商,更沒有理由無端的去揣測一個民族,甚至是幾千萬人的智商。 在那個智者緘口的時代,在那個宗教盛行的時代。中世紀的歐洲你何談人們能夠對的東方有正確的認識。 馬可波羅所寫《馬可波羅游記》極大的助長這樣的聲勢?!盁o與倫比”作為書中最常見的單詞足以見得當時東方皇室的富強,和西方窮苦現實的自卑心態(tài)。 然而,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難道不知道中國古代的樣子嗎? 皇室的富強永遠和平民百姓沒有關系。而歐洲所謂的那個黑暗時代,卻在馬可波羅寫下游記之后,出現在了中國大地上。
(圖為《人類群星閃耀時》的巴爾沃亞) 看過這張圖嗎? 相信很多人的歷史書中都有這幅圖片。我們隊這幅畫是再也熟悉不過了。 圖中那個最顯眼的人,那個好似風度翩翩的爵士般的人物,便是西班牙著名英雄巴爾沃亞。他是第1個跨過大西洋,看到太平洋的人。僅僅一項事跡,便能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不朽的功勛。 然而促成這一切的是什么?那便是歐洲人對發(fā)現中國的向往。 這個時候我相信我的讀者們一定會散發(fā)出一種內心深處的自豪感。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接下來一個殘酷的事實就要發(fā)生: 但西方人再度穿過太平洋,發(fā)現一個個通往印尼群島的航線后,終于又北上抵達了中國。 他們看到的現實并不是馬可波羅描述的那樣:
璀璨的皇宮,優(yōu)雅的貴族,錦衣玉食的生活,絕美的瓷器。
有的只是叫苦連天的平民,簡陋臟亂的屋舍,漂在江上的棄嬰,胡亂買賣的妻女。
這一切太殘酷了。 本來以為是天堂,沒想到是地獄。 每次歐洲人回顧這段歷史,他們都能高傲的揚起自己的頭顱。慶幸自己出生在歐洲。而中國人至今沒能改變這樣的現實。 大家都讀過歐洲最醉最醉最醉著名的經濟學名著《國富論》(又叫《原富》)吧。不知道是榮幸還是恥辱,為了論述經濟學問題,斯諾在書中大量的描述了中國的現實,其中很多的事實描述都不乏重要的歷史價值。 而其中對中國著名的一段描述便是 :歐洲人帶著重金屬乘船進入中國人的江上,歐洲人的大船對比中國居民小船,顯得是多么宏偉。船上的歐洲人帶了糧食有很多肉食。但是大家都知道航海生活很多糧食很難不遭受到腐敗侵襲。許多腐敗肉類都得從船上直接扔到江里。 而這個時候啊,中國人就會劃著自己的小船,緊緊的跟在歐洲人的后面,撿起歐洲人不要的腐敗肉食。啊,歐洲人是這樣描述他們的:他們很感激我們,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足以見得當時的百姓對肉類是多么遙不可及。生活是多么的貧苦,而這樣的生活還是相對于同時期歐洲的生活。 同樣棄嬰,買賣兒女等等現象就不做論述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能明白,西方人對中國的態(tài)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想起很多讀者,在看到八國聯軍侵華也能意識到。 但事實上,早在17世紀。西方就已經開始,瞧不起中國了。但是西方對自己還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王朝,錢財是無限的,而西方是分裂的,資源是匱乏的(在工業(yè)革命以前)。并且西方也知道,自己在樹上找吃的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寫字念書了。西方人內心中對中國的尊敬仍然是有。(況且此時接觸中國的大部分都是有素質有素養(yǎng)的學者) 所以,西方人對中國的態(tài)度就是:想象+崇拜→遙遠但尊敬→鄙夷+等于非洲 從這里我們也就能回歸到本篇文章討論的中心問題:李約瑟難題,也就是中國為什么會在近代落后。(李約瑟是一個西方的生物學家,在愛上中國的女學生后,對中華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產生了這樣的問題。) 李約瑟相信很多愛好歷史一定都能回答出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原因: 少數民族入侵。 我相信,即使少數沒有了解過歷史的人不知道,大多數人在我點名之后也能夠想到為什么我的答案是這個。 很多人都認為中華文明沒斷代。 但事實上,中華文明永遠不是一個健康茁壯的文明,它是一個飽受摧殘,飽經風霜的中年人。 作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我不是很喜歡比喻,但是一旦我比喻,那就是非常恰當。 中華文明就好比一個愛讀書的學生:在他青年的時候有志向有才華,出生在富裕家庭里,有足夠的錢財供給他。并且他也不負眾望。僅僅在年輕的時候就打下了一番天下,寫出了許多不朽的名著。 但是,恰恰就在這個但是,你發(fā)展別人也在發(fā)展呀,中華文明作為一個優(yōu)等生,他的內心深處是有很多很多原因的,但總體上就一個結果,他打不過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差等生。 中華文明作為一個優(yōu)等生,他愛健身,每次差等生來找茬,或者和差等生有矛盾的時候,他都是把差等生揍一頓,然后就放手?;蛘哂捎诋敃r太年輕,中華文明還沒有什么手段,還沒有多少個小弟,還沒有足夠的力量,能夠達到我能比喻他為奴隸主一樣相對于奴隸般的強大。 結果呢,就是,在差等生們也開始鍛煉,并且鍛煉的比優(yōu)等生還好的時候(因為優(yōu)等生不可能一直鍛煉),那么差等生就可以時常揍優(yōu)等生,甚至勒索錢財。 并且優(yōu)等生這個時候他自己也有一些問題,不管是大毛病還是小毛病,優(yōu)等生還沒有特別強,還沒有發(fā)展出資本主義或者工業(yè)革命的時候,就驕傲了。就自大了。就狂妄了。 結果呢,就是被差點生一通爆錘,狂暴鴻儒后,打出gg。 優(yōu)等生自此患上精神病。嗯,精神病這個東西呢,它是可以好的,而且優(yōu)等生的精神病并不嚴重。那我相信給優(yōu)等生一些時間,他就能好利索。但是呢,患上精神病就是患上了,優(yōu)等生會時常發(fā)病,控制不住的時候就會影響學習。 同樣的差等生不會因為優(yōu)等生患上精神病而原諒優(yōu)等生,優(yōu)等生可能只有一個,但差等生是源源不絕的,每一個差等生,每一個新出現的學生,都可以嘗試揍一揍已經出現精神病的優(yōu)等生。優(yōu)等生也不能白揍啊,就算患了精神病,也不是你想揍就能揍的,結果呢,就是優(yōu)等生和差等生互錘。而優(yōu)等生無法專心學習,并且常常被精神病搞的難以作出正確的選擇。 相信大家知道結果了,優(yōu)等生此時變成了差等生。而作為差等生的中華文明,此時便可以和差等生的少數民族好好相處。 大家覺得可以明白我什么意思了。我為什么不知道中華文明是一個飽經風霜飽受摧殘的文明。 因為中國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啊,比如埃及文明或者巴比倫文明一樣,在誕生初期就被扼殺在搖籃里。 而中華文明的則更像是在發(fā)展的足夠健碩,足夠強壯,足夠保證自己精神穩(wěn)定,足夠堅定一心發(fā)展經濟的時候。被打斷了脊梁骨,被少數民族打出了gg。 事實上,當中華文明第1次全面敗給少數民族的時候,中華文明已經打出了gg。我這個gg是什么意思呢?以前呢,我是帶頭大哥,現在呢,我只能等到西方工業(yè)革命以后我才能學習西方進行工業(yè)革命的,這已經是必然的了。 中華文明此時已經不可能領先西方進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或者工業(yè)革命。 啊,很多人都說儒家思想禁錮中國文化,no no,no。你們不了解儒家,儒家的確是很爛,但還沒有爛到根子上。它就相當于西方的宗教。你說宗教對人有好處,肯定有好處,他倡導人的向善。儒家雖然有一點不同于宗教,但大體上對中國人的影響相當于宗教。并且在元朝以前,中國人已經普遍不信儒家。 儒家思想的作用是有的,但是我所說的少數民族入侵相比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如果說儒家思想是把中國人從一個善于讀書的優(yōu)等生變成了讀死書的優(yōu)等生。 那么少數民族入侵相當于直接把中國人的脊梁骨打斷了。把中國人的頭摁在地上踩,至此患上了精神的疾病。 也許我這么說完,大多數人可能仍然不懂我什么意思。 那我認為應該給大多數人立一根旗幟,這面旗幟就是中國自未來就是富強的,按理來說,在大一統(tǒng)的局面下,中國人本來就應該比西方人積累原始資本積累的快。就算沒有思想加持,也能夠整出資本主義制度。為什么因為思想永遠是和經濟掛鉤的。 到了宋朝,雖然百姓的生活,仍然不咋地,但是此時,名門望族和寒門子弟結婚已經不是少數了,社會已經洋溢出了窮苦人可以靠讀書翻身的風氣。已經非常開放。我用的詞是非常。 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風氣開放。但事實上土地兼并,階級固化,政治腐敗唐朝是一個沒少。 而所謂的風氣開放,也僅僅只是對待少數民族問題。這個風氣開放,并不是你理解的風氣開放,而是大家都開始玩兒了。大家都富裕了,大家都開始學習少數民族怎么玩。 但到了宋朝,那才是真正的風氣開放。 宋太祖立下的皇帝不可以殺讀書人僅僅一條。就徹徹底底地保證了宋朝是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王朝。而且不僅僅是不殺讀書人,更是重文抑武。 我想說這明明是天才的發(fā)明。 居然是被后世指責的事情。 很多人不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為什么要重文抑武。 既然宋朝是重文抑武,那么我相信前朝肯定有重武的時候。為什么大家會相信從士兵一步步選上來的將軍。 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回答上來,這些士兵有經驗。 對,就是有經驗。 這些真正到戰(zhàn)場上看過,戰(zhàn)斗過的士兵,在古代的的確確就是當將軍最好的人選。 為什么? 指揮作戰(zhàn)需要什么?需要的不僅僅是智力,還有經驗。 那些真正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斗過的士兵。他們知道天氣什么樣子,地形什么樣子,隊伍士氣什么樣子,士兵性格什么樣子,士兵需要什么,士兵怎樣戰(zhàn)斗,敵人什么樣子,打勝仗什么樣子,打敗仗什么樣子,冗兵冗將什么樣子,精兵強將什么樣子,訓練士兵什么樣子,發(fā)放補給什么樣子,升官加爵是什么樣子,戍衛(wèi)城防什么樣子,收取情報什么樣子,打擊間諜是什么樣子。 這些東西,沒有超凡的智力,沒有舉世無雙的天才想法,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全明白過來的。 士兵有一個什么,士兵有長期打仗的所能知道的所有東西。士兵有的是經驗。 而同樣的士兵,長期的軍旅生活,長期的鍛煉和艱苦的戰(zhàn)斗,一定是會養(yǎng)出不屈的性格的。這種將軍最能放心安排。因為你不知道他能為你做到什么樣子。他甚至能夠放棄一個將軍的名號,而為你舍身戰(zhàn)死。 在戰(zhàn)場上一路爬上來的將軍一定是最符合將軍選拔的標準的。 同樣的戰(zhàn)場上,不僅僅是力量的交鋒,同樣也是智力的交鋒。 而智力的交鋒,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將軍們。 所以說我是為什么在戰(zhàn)場上爬上來的將軍們,他們是最符合人選的。 然而宋朝的重文義務政策直接安放文官上戰(zhàn)場態(tài)度。 很大程度上是小看了戰(zhàn)爭。 這些文官如果是范仲淹那樣愛國愛民不畏生死,運籌帷幄,日理萬機的英雄。 那么我相信,掌握了文學知識,還有很多的兵法知識,關于人心的知識,關于道的知識的文官們做出來的可能比武官更好。 但如果不是范仲淹這樣的,那很抱歉。 文官們干出來的事兒,你沒辦法想。 文官們的質量首先就是參差不一的。你沒辦法想他對戰(zhàn)場的了解程度是多大。 并且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一旦戰(zhàn)爭上出現了非常非常不利的局勢,質量差的文官們極有可能逃走,極有可能。 說完為什么要從士兵中選拔將軍之后。 就說點現實的問題,你真的就能保證這些將軍同樣是在戰(zhàn)斗中選拔出來的嗎? 古代統(tǒng)一的時候究竟有多少時間真正是戰(zhàn)爭年代,是戰(zhàn)爭年代多還是和平年代多? 如果是和平年代,沒有戰(zhàn)爭,那么你應該怎樣選拔出一個合格的將軍? 很顯然這里就有腦洞了。 這個時候選拔出來的將軍大部分是看血緣。 但是軍隊里軍官很多呀,我們家就這么幾口人,但仍然有那么多官職要分。那怎么辦? 這個時候就要看派系了。你可以是我的人,你也可以是他的人。但你一定要選擇一個人站隊。 如果你站我這邊,那么我就可以提拔你。 這樣就很難保證軍隊的純潔性,很難保證軍隊不獨立,很難保證軍隊不造反。 古代許許多多的造反經歷,都是這么來的。 所以,想要杜絕這樣的問題,或者說想要消除這樣的問題。那么我們就要在軍隊中引入一個新派系。 這就是文官派。 在宋朝的體制下,你當一個文官,那對武官絕對是吊打。我指的是身份層面。 所以說文官你沒有道理去反對中央政策。 文官一定是維護中央政策。通過這樣的手法,就能極大的保證軍隊不作亂。并且基本上杜絕了上面靠血緣,靠派系的軍隊作風,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證軍隊的忠誠。 同樣的文官對軍官在文化上就是碾壓。在日常生活中那更是碾壓。 文官是高貴的,武官是粗魯野蠻的。在這樣的對比下,武官很難不向文官學習。因此,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軍隊中文官在軍隊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是領導性地位。當然文官不能是空降過來的。 所以說我說為什么重文抑武是天才般的發(fā)明。它已經可以基本保證內部不作亂,可以保證和平年代軍隊的忠誠。 還有一些東西我就不詳細講了,因為要講的太多了。 但這就是我想說的,宋朝的風氣開放相對于唐朝,可以說是降維打擊,那是更高層面上的,更廣泛意義上的風氣開放。 所以說宋朝其實是我說的,中華文明最健碩,最強壯,發(fā)展最充足的時代。 是中華文明被打斷脊梁的前夜,是中華文明最后輝煌的時代。 OK,我覺得我在你心里的旗幟已經立起來了。你應該對歷史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那么我在這里所說的一切都是而為了前面所說的,李約瑟難題最重要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少數民族入侵。 元朝清朝兩波入侵,第1次中國被打碎了脊梁骨。第2次中國徹徹底底的被奴役了。 中國的歷史,永遠是連續(xù)的。
可以看到在春秋時期,中華文明也僅僅只是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一帶,也就大致是現在的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一帶。 而到了秦朝漢朝,也僅僅只是將華北以南的地區(qū)統(tǒng)一了。 此時秦朝漢朝仍然是一個剛剛興起的王朝。它的影響力不大。這是相對而言。相對于呃現在的某些國家來說。在古代秦朝漢朝兩朝,他對于邊境的控制力是隨著相對王朝中心的距離而遞減的。 并且在遞減的很快。 到了漢朝,也僅僅是勉強啊打下了北朝鮮一帶的領土。 并且不僅僅是自身的實力尚匱乏。 少數民族也開始興起。代表的就是漢朝北方的匈奴。 少數民族已經開始占領整個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 這也就意味著,中華文明的快速擴張期過了。 他不能夠再度快速擴張了。 并且隨著氣候原因而形成民族特性的差距加大。 這樣漢族對北方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影響力隨著時間遞減,只能等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1再度進行擴張。 然而,這一等,就是七八百年的時間,這個時候漢民族和少數民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中間發(fā)生了太多事,甚至已經產生了遞減效應。漢族甚至開始和少數民族和睦共處。 結果呢,就是,中華文明,第2次錯過了一個快速擴張期,注意我所說的是文明的快速擴張期。領土的擴張一定意義上并不算文明的擴張。而且領土的擴張終究會隨著王朝的覆滅而消失。帶之而來的就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成為這片土地的新的主人。 在錯過了這一次領土擴張期之后,中華民族只能等了,等發(fā)展出資本主義制度,就可以進入下一次的文明擴張期。結果這一等,就打出了gg。 元朝南下的不投降就屠殺的政策和漢族已經形成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矛盾。結果呢,就導致大量屠殺。漢族因此喪失了大量的人才。 以及堅定的民族認同感。 人才和民族認同感的喪失無論哪一點對于中華文明來說都是致命的。 同樣的,少數民族南下后,把中華文明的原始積累,用于揮霍,或者由于某種原因而導致缺乏管理,最終導致浪費。也是對中華文明原始積累的沉重打擊。 同樣的少數民族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 少數民族入侵對中華民族最直觀的影響就是人口的銳減。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喪失在非洲的影響是什么樣子,在東方的影響就同樣是什么樣子。 而中華民族所承受的,不是僅僅一次,而是兩次。 所以說,中國在近代很難不衰落。 為什么我會把民族認同感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呢? 你大概可以看一看歐美的國家。他們在形成了民族認同感后,打出的戰(zhàn)績是什么樣子。發(fā)展經濟的速度是什么樣子。 再看一下我們國家宋朝時期,已經擁有的民族認同感,和其他民族政權的民族認同感。 西夏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西夏所擁有的民族的認同感是非常強烈的。他的人口不如漢族都能夠形成如此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并抵御漢族的入侵。那你可以想象一下同時期宋朝的民族運動感是什么樣子。 蒙古打斷了中國的脊梁骨。 這一時期,中國沒有能夠形成徹徹底底的民族認同后,最直觀的影響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后,一下子就直接成為了整個中國的主人。 而隨之而來的就是強烈的滿族壓迫。但漢人卻是緘口不言。似乎已經是習慣了,哪個政權都一樣。 為什么我沒有把形成民族認同感怪罪于明朝? 我始終都認為,明朝這個朝代,他是在蒙古打斷脊梁骨之后形成的朝代,他已經脫離了整個文明發(fā)展的軌跡,又或者說他發(fā)展的軌跡是很慢的,相比于們承接于之前朝代的所有朝代。那么這樣一個朝代,它形成民族認同感是極緩慢的。 你可以看到民族認同感在明朝是很強烈的,但始終沒能像歐洲那樣,是一種全民性的,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是一種你難以毀滅的國家,而只能削弱的國家。 所以,這就是我為什么說少數民族入侵是李約瑟難題的最重要的方面。
那么最重要的方面說完了,還有一些其他的方面。當然大家要清楚的認識到,李約瑟難題重點不只是在中國怎么樣,更在西方怎么樣,西方有什么中國沒有,中國有什么西方沒有。 我大致分為幾條: 1.大一統(tǒng)的影響。 2.軍隊的影響。(暴力機器的影響) 3.儒家文化的影響。 4.科舉制度的影響。 5.地理環(huán)境影響。
表面上看這些事情好像是分隔開的,實際上這些東西是互相串聯起來啊,一起作用于整個中華民族的。 我最想講的,就是暴力機器。 中國古代的政府從來都是一個暴力機器。 但是跟你想的不一樣,你可能以為我所說的暴力機器指的是壓迫人民,幫助禁錮人民思想方面。 但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政府作為暴力機器更大方面的一個作用是: 斂財。 對,就是斂財。 中國一旦有了暴力機器,有了整個國家的軍隊。 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就是整個中央政府想干嘛就干嘛,高度集權。 你可以看一看歐洲中世紀的法國是什么樣子的。他和中國非常的像。 當中央政府可以高度斂財,那么就不可避免會損害商業(yè)的發(fā)展。而損害商業(yè)的發(fā)展,就難以發(fā)展出資本主義制度。難以進行再生產。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安分的心態(tài)。 結果呢,就是大家都爭著去當官,而沒有人發(fā)展生產。 因為大家知道錢財都在中央政府那里,中央政府可以直接進行斂財,并不需要像商業(yè)那么麻煩。而商業(yè)一旦遭到毀滅性打擊,那就都玩完。但我進了中央政府,那我就可以吃一輩子飯,并且還可以隨意斂財。 這對中國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說是很大的影響。 然而歐洲的法國在整個歐洲分裂的情況下,是可以向其他地區(qū)學習到的東西的。 但中國是學不到的東西的。 在歐洲法國即使是高度的中央集權,也能和英國或者某些地區(qū)學習到重商主義等等思潮。 但中國就做不到,中國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著自我的革新 而這種革新在宋朝時期做到了。宋朝真正想到了藏富于民這個思潮。同時也有一些重商和發(fā)展經濟的思潮。 同樣的這種革新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當時整個世界的經濟發(fā)展。 可以說此時宋朝是僅僅跟隨時代并領先時代的。 這大抵就是暴力機器的作用。 可以看到中國在這方面的確是走了一些彎路,但并沒有受到很大影響。相反,中國在宋朝成功地扭轉了這一局面。這是很多國家都會走的一個彎路。在歐洲,大多數國家沒有非常強烈的武裝力量,并且還有少數的極端特例,就比如說英國是沒有任何的常備武裝力量的,而僅僅的幾個警察也是有一些人輪流擔守,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沒有強制力,保證可以隨意斂財,因此英國是非常容易的發(fā)展出資本主義制度的,但是仍然有其他原因。 所以說中國在這方面并沒有因此太過于落后他國。 相反中國部分的的領先優(yōu)勢,仍然保證自己走在前面。 而是什么帶來的如此強力的暴力機器呢? 很明顯就是大一統(tǒng)制度下的中國。
在大一統(tǒng)制度下,中國有很多優(yōu)勢,也有很多劣勢。 可以說中國是如履薄冰啊。 中國是最早進入國家公有制的文明。整個國家不是皇帝一個人的東西,大部分情況下,只要不是像漢武帝這樣對于成仙和權力有著絕對野心的人,中國的國家體制,只要保證皇帝的錦衣玉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非貴物人擔任國家各項制度的管理者。 然而這并不是好事,可以說它只是一個結果來看待。 他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中國人的文化和知識。 使得中國人在國家治理上掌握了過分的知識。 而同時期的歐洲啊,還停留在分封制這種爛大街的模型。 但是我為什么說是如履薄冰呢? 因為當生產力還沒有發(fā)展到一定地步的時候。 國家強力的暴力機器也可能會成為整個國家的反噬。 中國這般大規(guī)模多次的武裝叛亂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一個不小心就會釀成像我上面所說的超級無敵大的武裝叛亂。 歐洲沒有這么龐大的武裝叛亂,世界上更沒有,只有東方能夠看到。 假如是像歐洲那樣幾個國家一小塊一小塊的,那么中國將重回國家私有制時代。國王直接管理國家,并且?guī)缀蹙褪巧妒滤脊堋?而且人才非常好選拔。 并且由于這塊地方是自己的,那么每個國王都會盡心盡力的管理。誒,所以接下來我就要說,在中國大一統(tǒng)制度下,各層級官員他并非像國家私有制的國王那樣對待自己的財產稅國王那樣像對待自己的財產似的那樣管理。結果就是各級官員并不盡心盡力。 當然整體上的確是不盡心盡力。仍然有一些特殊情況是盡心盡力的。 并且呢,由于需要管理的人數過于眾多,管理的地界過于遼闊,國家的官僚體制異常龐大,這樣就很難不滋生腐敗,很難不產生黨派,黨派和黨派之間進行相互斗爭已成常態(tài)。 這也是國家公有制的弊端。這也是大一統(tǒng)制度的弊端。 同樣的大一統(tǒng)制度導致的高度中央集權太過為時尚早。 就好比一個嬰兒去領導一群嬰兒一樣,你覺得他能領導好嗎。 雖然對中國人來說也是一種鍛煉和知識的積累。 但是對中國人的副作用顯然也是相當大的。 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國家高度中央集權導致的思想控制。 代表的就是漢朝的儒家思想,宋朝的倫理綱常,元朝的文字獄,明朝的皇帝至上,清朝(我說名字你就知道干啥了吧) 這些思想控制,極大的限制中國人的發(fā)揮,最為重要的是對中國人的思想模式起到了極大的限制作用。 自此,中國人中很大一部分都變成了改革的掣肘。每次中國人中想要有人革新,但早已被思想禁錮的人哪會允許你做欺師滅祖之事,因此每次中國人革新時的思想不同于歐洲。歐洲一般來說每次革命都是大部分人已經覺醒,已經意識到革命的重要性。 而中國人每次改革的時候則是不斷的爭吵,不斷的爭斗,甚至需要付諸武力。這和國家暴力機器在我上面論述的那些話有很大的關聯。中國人的改革,每一次都是有非常大的掣肘的。因為大家的思想水平都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很多天才班的改革家意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當他們沒有權利時,他們無權發(fā)言,等到他們受到重用的時候,卻又會因為制度掣肘而改革失敗,亦或者在自己下臺后,又重新被那些思想不同的人再改回去。這樣可以清楚的發(fā)現中國人改革是非常艱難的,改革失敗的次數是非常多的。 很多時候必須要付諸于制度以外的方法,比如說,武力。通過武力物理消滅反對改革的阻礙,這樣改革才可能有真正的效果。但是宿主武力很大程度上就破壞了制度,因此改革派可以訴諸武力,而守舊派當然也可以訴諸武力。大部分時期,守舊派的武力比改革是要強大的。因此就算通過制度外的手段,改革派依然是寸步難行。 中國在近代又或者是現在仍然使用高度集權體制的原因,在這方面也有脫不開的關系。 當一個王朝內部改革已經進行不下去的時候,那么外部就會強制你變革亦或者會成為你。代替你操作進行變革。 最典型的就是農民起義。但大部分農民起義都變成了貴族起義。為什么?因為人都需要領導的,當農民起義中底下的人發(fā)現上層人也不過是那個樣子。那么底下的人就會不服,所以上級必須是貴族以壓制下級。 并且往往這樣起義才能夠獲得成功,這個起義是對文明有益的。 可以看一下明朝,明朝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沒有貴族代表的起義軍。結果呢,就是上下級,誰也不服誰,互相比拼軍功。似乎一切又要變成了宋朝以前重武輕文的風氣了。所以,就是朱元璋統(tǒng)一后,大開殺戮,的確是保護了新王朝,使新王朝開局比較穩(wěn)定,但是對有知識有才華的文官,進行大開殺戮,不計后果的殺戮,對這個新王朝的風氣,甚至是人才的培養(yǎng),是極大的損失。 這就是明朝和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的原因。它的土壤不一樣,它的性質也有所改變。 但是還是那句話,就算被打斷脊梁骨,養(yǎng)一養(yǎng)還能再養(yǎng)好。 談到明朝,我們可以開始講一講關于科學考試對中國的影響。 科學考試自隋唐開始,他真正的作用其實就是為了維護國家統(tǒng)治。 隋唐開始,科舉考試,還并不是平民主要的上升通道。 知道宋朝科舉考試開始被大規(guī)模的用來選拔平民中的人才。 宋朝用錯了。 很反常的,主流價值觀都認為科學考試是中國的一大發(fā)明。(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科舉考試卻在后來的朝代被用錯了。 科級考試從來不應該是用來選拔平民中的人才。為什么?因為如果有一個通道,可以直接憑借天賦,使得平民中的一些人進入國家體制進行管理的話。那么那些有天賦的人,通通都會被國家體制挖走,這樣各行各業(yè)并沒有得到足夠的人才給養(yǎng),長此以往,就會百業(yè)凋零。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在宋朝以后的任何朝代,科舉考試在使用一段時間過后就會迅速關閉對平民的通道。表面上他仍然是在選拔人才,但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從平民中選拔人才的道路了。 有人可能就會說,那如果這些有天賦的人進入國家體制內,整個國家不就會越來越好嗎? 并非如此。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精英階層,那么帶來的是什么?帶來的是腐敗和腐化。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之內要有一個階層能夠一直傳承那些治國的知識,一直在國家體制內工作,一直積累經驗。他們吃著國家的飯,自然就很難做出對國家有巨大危害的事情。 這些人自然就成了國家的定心丸,無論是在基層還是在高層。 而如果是階層流動,如果是小范圍的,自然不對國家體制進行沖擊。但如果是大范圍的。那很抱歉,必然性會導致一部分人腐化。然后形成新的精英階層,最后再成為上面說的那樣。 而科舉體制,就是打破了這樣的循環(huán)。不斷的有大批的平民涌入國家管理體制,而精英階層也害怕自己死后后代無力進入國家體制。這樣的情況下就是國家體制內的每一個人都開始想盡辦法搜刮民財,腐敗問題自然成為一個國家的心病。但很抱歉的是,腐敗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科舉制度導致的。 就是科舉制度的濫用導致的。 為何宋代仍然能在濫用的情況下,成為一個璀璨的朝代? 首先宋代的確是吃了濫用科舉制度的后果。宋代自身的滅亡和這一點脫不開關系。并且宋代給后代開了一個很麻煩的頭。后代都以為科舉制度是一個好制度。因為以中國天朝上國的視角來看,這的確是一個好制度。但現在來看根本就不是。 另外宋朝重文義務的政策就導致整個王朝的人才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即使到了王朝中期,整個王國的凝聚心仍然是非常強大,人才仍然是非常之多。我可以肯定的說,宋朝的人才一定是非常非常多的。只不過在什么樣的人手中,發(fā)揮出什么樣的作用。宋朝是一個新興的朝代,他還沒有探索出能夠利用這些人才的方法,能夠對這些人才加以訓練的方法。這不能怪宋朝,他太年輕了。 科技之都到了明清就成了八股文。這既是濫用,又選拔了一些弱智殘廢進入到國家體制中。這些人到國家體制中肯定是更不干人事的。但不得不說明朝嗯是在宋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不過也是瞎改,他使流程變得更標準化的,但是改的水平確實不怎么樣,足以看出明朝他的水平也就是那個樣子,他畢竟不是繼承前一個朝代。 科舉制度對于中國的文化一點很大影響就是大家都想當官。我在前面已經說了科舉制度濫用的后果了。我又說明了國家機器斂財對于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前幾天我在飯店里見到一個新疆小伙,他說他要考中國公安大學,然后選調生說進入體制就是副縣級,我在想什么時候副縣級也這么容易了,我認為他可能記錯了。但令我驚訝的是,連一個新疆小伙都在想著怎么當官,足以見得中國歷史,對于整個中國人的文化,是有多么大的影響。 同樣的有了通道,大家可以選擇不去。西方人中對好人的定義就是,不想當官,不追求名利。而在東方恰恰不是這樣。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 儒家 先講一講儒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看的儒家的書比較少,就我來看儒家的體系是非常的不合理的。等于說儒家如果作為一個宗教來看,他是不如佛教的。他并不完整,而且理論很少很少??赡芪覜]有看過朱程理學的書。 但是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儒家之中,仍然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觀點。而這些東西,于是教導大家如何保有道德,怎樣成為一個君子般的人等等。仍然是教導大家向善的。儒家提倡積極入世,就使得許多有理想的青年人要謀求進入國家體制。這一點對中華文化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儒家對中國人的思想進步可以說是非常的大了。重點不在于儒家說了什么,而在于他被漢帝這樣的統(tǒng)治者利用了。 當儒家被推到政治的臺面上,他就已經不再是儒家了。 他是思想禁錮的工具。 你現在所看到的儒家,都是統(tǒng)治者希望你看到的。儒家本來的面目已經不重要了。這一點又回到了我之前所說的大一統(tǒng)制度的問題。我在上面已經論述了很多,就不再贅述了。 對于古代世界封建王朝中。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是非常優(yōu)越的。中國的農業(yè)因此也非常發(fā)達。人口眾多。而且科學文化發(fā)展的都很快。很多人都說地理環(huán)境是限制中國在近代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我認為并不能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為你要知道,即使像英國那樣的島國,商業(yè)最不發(fā)達的地方,也能夠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和開明的政治制度。所以說重點仍然不在地理環(huán)境,自然資源是否優(yōu)越上。 我們觀察地理環(huán)境自然資源,應該觀察它為什么這些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會導致中國形成大一統(tǒng)王朝等等這些條件上。 夜已經很深了。我感覺我的狀態(tài)已經很差了,再寫就寫不出來什么東西了。嗯,下一局我可能會寫一部小說之類的,我非常想寫一個人類群星閃耀時式的一個中國人的小說。我暫定的角色是曹髦,因為曹髦這個人,庶子出身,但是卻極有才華,卻一生不得志,一生都沒有擺脫出司馬家的掌控,最終的選擇了轟轟烈烈的死亡作為自己生命的結束。是非常令人尊敬的一個中國人。 我常常說中華民族脊梁被打斷了,但事實上。這些才是真正的中華民族,比我更能自稱自己是中華民族的,而他們可能會死亡,但脊梁骨是不會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