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五十一章 適省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五十一章?適省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上一章韓非子為我們講述了何為盲、聾、狂?按常規(guī)想,盲就是眼睛看不到,聾就是耳朵聽不到,狂就是精神出了問題,這些都是生理上的病癥。但韓非子在這里講的盲、聾、狂是思想上出了問題,眼明卻不決黑白,耳順卻不辯清濁,心在卻不思得失本質(zhì)。為什么會是這樣,佛教經(jīng)典給我們了一個很好的答案,就是六根受蒙,眼耳心蒙上了一層灰塵,而這層灰塵就是欲望與自以為是。欲望讓我們失去了正直的心理,沒有了正直的心理,自然眼明不見,耳順不聽,心在不思。盲、聾、狂,不再是醫(yī)學(xué)范疇內(nèi)的生理疾病,而是一種社會疾病,得此疾病的主要人群就是貪官。
是病就有危害,生理上的疾病會帶給人痛苦,而精神上的疾病則帶給人的是“禍”。韓非子用最直白的語言告訴我們精神疾病的危害,盲癥會讓我們避不開白天的危害,想想對眼前的物體視而不見自然會碰得頭破血流,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明知道是假的,但總會在欲望的驅(qū)使一下抱著僥幸心理去“上當受騙”,結(jié)果可想而知。聾癥會讓我們聽不到感恩雷霆之聲自然會受到傷害,想想我們總把別人的勸導(dǎo)當作耳旁風(fēng),總覺得自己是對的,結(jié)果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道理都聽過,可誰又聽進去了。而對于狂癥所造成的社會危害自然會受到律法的懲罰,狂癥是對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則的藐視,社會危害最直接也最大。
正是因為人們不能正確正直地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想,過度的使用使人們得了盲癥、聾癥、狂癥。如何治療這三種精神疾病呢?韓非子引用了老子的原話。老子說“‘治人’者,適動靜之節(jié),省思慮之費也。”意思是《老子》所說的“治人”,是說得適應(yīng)動靜的節(jié)律,節(jié)省腦力的消耗。治人,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管理人,第二層是治療人,這兩者的本質(zhì)一樣,都是讓人走入正軌。
在老子看來治人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其適應(yīng)環(huán)境,環(huán)境隨時在變,不管從什么角度來看,都有其節(jié)律可循,大到二十四節(jié)氣與四季更替,小到日出日落和飽餓冷暖等,人只要按此節(jié)律行事,就會五谷豐登,身體健康?!笆∷紤]之費”這句話內(nèi)含豐富,核心思想是少一些人為,多一些自然,其實,如何活人,上天已經(jīng)為我們安排好了,不需要人再去多加思慮,照做就好。很多人就是想多了,才會無中生有,才會痛苦。“省思慮”是圣賢對世人的警告。
對人如此,對天該如何,老子的思想是“‘事天’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智識之任?!币馑际撬f的“事天”,是說的不要用盡聽力、視力,不要用過智力認識功能的限度。事天,事俸天地,按其規(guī)律而為就行,并不需我們用盡聽力、視力、腦力來想,最好不要過度,讓自己產(chǎn)生不適與盲癥聾癥狂癥。就人本身官能而言,能看多遠,能聽多遠,能思多遠,是有限度的,就像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凡事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書之所謂“治人”者,適動靜之節(jié),省思慮之費也。所謂“事天”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智識之任。】
適動靜,省思慮,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融入環(huán)境,成為一份子,不自以為是,按律而為。敬畏天地,不極力識之,謙和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