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
一
1
李白《清平調(diào)》第三首第一句,“名花傾國兩相歡”,是花、人同框。但是,“名花傾國兩相歡”強調(diào)的是什么?是高貴?!懊ā笔腔ㄖ凶罡哔F的,“傾國”是美女中最高貴的,這不是不好,但是太有宮廷氣象了,缺少了一點俗世的溫度。
“人面桃花相映紅”不一樣。人面就是一張少女的臉,傾國傾城嗎?不一定,但是青春逼人,生機勃勃。桃花就是一種普通的花,艷冠群芳嗎?不一定。但它屬于春天,也生機勃勃。
人生的春天和自然的春天相互碰撞,交相輝映,這才是“人面桃花相映紅”。一個“紅”字,把春天的美好、青春的美好,都表達出來了。
而這種美好,是每個人都擁有過的美好,也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美好,這才是最令人感動的呀。
2
本來,“人面”和“桃花”是合在一起的,人生的節(jié)拍和自然的節(jié)拍一起律動,這才是天人合一。但是現(xiàn)在呢,“桃花”和“人面”分離了,“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自然界春光不改,可是那個和桃花一樣嬌艷的姑娘呢?卻杳無芳蹤了。兩相對照,物是人非。
許多讓人感動的詩詞,主題不正是這種物是人非的感慨嗎!比如李煜的“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再比如林黛玉的“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作為對照物的過去越美好,現(xiàn)在失去之后的心情越悲哀。
但是崔護這首詩的情調(diào),與李煜,與林黛玉,又有極大的不同。李煜嘆息的,是國破家亡,金粉成灰;林黛玉感慨的,是生命將逝,愛情無望。這兩種情調(diào)都是那么哀婉悲涼,讓人聞之淚下。但崔護不一樣。他說:“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這只是一種屬于青春的惆悵,像煙一樣籠罩在春日的上空,有一點兒傷感,但仍然跳動著生命的力量。
哀而不傷,這也正是我們衷心喜歡的所謂“大唐之音”。
3
什么是“云想衣裳花想容”?
看見云彩,就想起你飄飄的衣裳;看見牡丹,就想起你嬌艷的臉龐。這個句子沒有主語,那就可以把主語設(shè)想成任何人了。
我看見云,就想起你的衣裳;皇帝看見云,就想起你的衣裳;推而廣之,任何人看見云,都會想起你的衣裳;任何人看見花,都會想起你的臉龐,這就是楊貴妃的美,可以征服一切人。
4
毫無疑問,《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不是李商隱最著名的無題詩,但卻是我最喜歡的,為什么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它的力道,勝過了“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也勝過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在它的執(zhí)著之中,自有一種凜然不可輕視的力量,讓整首詩峭拔起來,仿佛花朵在風(fēng)雨中昂起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