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怎樣才能一直快樂?腦科學家,心理學家,佛學家和哲學家一起同臺辯論,答案出乎意

腦學
阿片受抓內(nèi)啡肽,刺激腦垂體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產(chǎn)生的不是快樂而是喂不飽的渴望,能讓我們?nèi)淌墚斚碌耐纯?,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獲得離我們更遠的滿足。
若阿片受抓的是外來多巴胺eg .鴉片,大腦就被外來物質(zhì)綁架,不再自動分泌內(nèi)啡肽,一點點小的疼痛都會變得異常痛苦。就像癮君子吸毒不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不再痛苦(相當于渾身骨折被人拖著到處碰、十根手指全斷、所有牙神經(jīng)都在痛的那種啦)。
結(jié)論:人不可能一直爽,一直爽的不是在牢里就是在墓里。
行為心理學
心流狀態(tài)下人體分泌6種激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內(nèi)啡肽、大麻素、血清素5-HT、催產(chǎn)素。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心流概念,后人研究如何進入心流狀態(tài)。
人的大腦有β波α波θ波。
β波,平時狀態(tài),主導理性思維,對應(yīng)背外側(cè)的前額葉皮層,“冰封王座”——自我所在(自我審視與批判)。

α波,對應(yīng)平靜的白日夢狀態(tài)。
θ波,對應(yīng)排除干擾的深度思考狀態(tài)。
心流下,大腦處于更高級的γ波,對應(yīng)創(chuàng)造型思維的頓悟時刻。
要想進入心流狀態(tài),節(jié)約帶寬,需關(guān)閉β,開啟αγθ波(大腦帶寬抵,126位/信息的處理速度),即關(guān)閉更多腦區(qū)。
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了三種心流觸發(fā)器,后來者史蒂芬科特勒追加到22種,總的來說,核心原理只有3點:
1.在做事件難度正好:70-80%熟悉+20-30%陌生;
2.及時反饋:做對正反饋,做錯立刻警告;
3.排除干擾:90-120min不間斷工作時間方可進入,目標只能眼前這一個,以求“深度的當下”。
→上述也是游戲開發(fā)原理(萬惡的資本主義啊)
佛學
佛陀→覺悟的哲學家
我們追求的不是一直爽,原理不爽才是真爽。
生物進化要求人傳播基因:吃喝拉撒,生娃賺錢
自然選擇的三設(shè)定:
1.傳播基因方可獲得快樂
2.快樂短暫不持續(xù)
3.大腦關(guān)注第一忽略第二
自然選擇不在乎我們是否快樂,只是把快樂當作誘餌促使人類基因傳播,造成“得不到的痛苦和得到的無聊”,導致“苦”=“不滿足”。
建議:練習正念冥想
通過對自己的極度控制,超越自然選擇的作妖。
冥想狀態(tài)的大腦活躍度可達800%,相同狀態(tài)只有癲癇發(fā)作。
冥想是長期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大腦,類比運動鍛煉肌肉。
思考過去讓人后悔,思考未來讓人焦慮,聚焦當下,才是生命的展開。
冥想同心流狀態(tài),是一種深度的現(xiàn)在,β波(冰封王座)都處于弱化狀態(tài)。心流是通過對當下事件的專注,冥想是通過主動的大腦控制。

心流狀態(tài)下打完游戲,大腦會后悔,冥想?yún)s會使得大腦肌肉加強(“健腦”),讓大腦在其他地方的使用更強健更高效。
哲學家
一時爽追求的是快樂,一直爽追求的是幸福。生物學上的一時爽是我們的基因代碼,心理學的一時爽是要個體的幸福,哲學的一時爽是實現(xiàn)只有人能做到的事情。
蘇格拉底:只有人有靈魂。
莊子:只有人能悟道。
趙汀陽:只有人能創(chuàng)造。
當下的爽是生命的展開,長久的爽是生命的意義。如果有件事就是不給你錢,你也愿意做,且有意義,那就是只屬于你的使命。
書單:
《貪婪的多巴胺》《盜火》《心流》《為什么佛學是真的》《論可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