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1.19 批判主義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19、批判主義
? 指德國二元論和不可知論者康德的唯心主義哲學,又叫批判哲學??档抡J為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批判的時代,哲學的基本任務是在認識世界之前,首先要批判地研究人的認識能力。他說:“我所說的批判不是指對書籍和思想體系的批判,而是指關于可以不依靠任何經(jīng)驗而獨立去求得一切知識的那種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1]他認為以往的形而上學用有限的范疇去認識無限的對象[2],正是無批判地超越了人的認識能力,因而陷入獨斷和荒謬之中。但是,他離開社會實踐和認識過程來考察人的認識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列寧指出:“不能離開理解(認識、具體研究等等)的過程去理解”[3],“為了要理解,必須從經(jīng)驗上開始理解、研究,從經(jīng)驗升到一般。為了學會游泳,必須鉆到水中?!?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4]
? 康德的批判主義,集中表現(xiàn)在他的三部主要哲學著作中,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 《純粹理性批判》系統(tǒng)地闡述了康德的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的思想,提出了所謂先驗原理[5]和先驗方法。它對認識的三種形態(tài) ???感性、知性、理性,作了先驗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規(guī)定:感性不能思維,知性不能直觀,理性和經(jīng)驗不相干,等等;還為讀者制定了一個認識論上的“萬靈丹”? ? ? ??先驗范疇表[6]。它反復強調(diào)知識的二要素論[7];只有現(xiàn)象可知,而物自身[8]不可知;理性只是規(guī)定知性原理的能力,不能用理性認識任何有限或無限的對象。列寧說:“康德把認識和客體割裂了開來,從而把人的認識(它的范疇、因果性、以及其他等等)的有限的、暫時的、相對的、有條件的性質(zhì)當做主觀主義,而不是當做觀念(=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9]這段話深刻地揭露了康德在認識論上的唯心主義實質(zhì)。
? 《實踐理性批判》闡述了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政治、倫理思想。所謂“實踐理性”,就是給人的道德行為規(guī)定先天準則的先驗的理性。它把社會的人抽象化,說人具有矛盾的兩重性的存在,一是作為感性的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規(guī)律支配;二是作為理性的存在,人可以超脫自然規(guī)律,按照理性的原則去行動,表明人有意志的自由。它把實踐理性規(guī)定的道德律稱為絕對命令,按照絕對命令行動,是純粹出于“義務”,是不顧目的和效果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18世紀末德國的狀況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中?!ぁぁぁぁぁた档轮徽劇屏家庵尽?,哪怕這個善良意志毫無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這個善良意志的實現(xiàn)以及它與個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都推到彼岸世界??档碌倪@個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國市民的軟弱、受壓迫和貧乏的情況”。[10]這段話深刻地揭露了康德的政治倫理思想的階級本質(zhì)。
? 康德為了創(chuàng)體系的需要,最后想把現(xiàn)象和自在之物、自由和必然、自然和精神、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人為地聯(lián)結(jié)起來,又提出了《判斷力批判》。他自欺欺人地認為有了這最后一部《判斷力批判》,就可以萬事大吉。其實《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先驗唯心主義體系中最薄弱、最貧乏的部分。它宣揚反動的“天才論”和神秘的目的論,連康德在認識論上某些微弱的唯物主義因素和辯證因素也不見了。它所謂“聯(lián)結(jié)”和“統(tǒng)一”,實際上是把審美對象的內(nèi)容和形式、審美同科學、道德以及人的實踐生活的需要都割裂開來,這種觀點完全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形式主義的。
? 批判主義反映了十八世紀德國資產(chǎn)階級的兩面性,特別是它的軟弱性、妥協(xié)性。批判主義對德國古典哲學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它作為德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哲學先導起了開端的積極作用,應該予以肯定;但同時還必須看到它所起的“限制‘理性’和鞏固信仰”[11]的消極作用。
注:
[1] 《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
[2] 上帝、靈魂、自由意志。
[3] 《列寧全集》第三十八卷220頁。
[4] 《列寧全集》第三十八卷221頁。
[5] 包括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
[6] 包括量、質(zhì)、關系、樣式四大類的十二個基礎范疇。
[7] 即由感性經(jīng)驗和先驗范疇才能形成知識。
[8] “自在之物”。
[9] 《列寧全集》第三十八卷222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11-212頁。
[11] 《列寧全集》第三十八卷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