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重大變故
前言:
這些重大變故是重塑世界觀的重要時刻,會促進人的心理發(fā)育。

人普遍非常貪心,凡是看起來能得到的,都想得到。
即使是一些看起來不容易得到、很難得到、得不到的,也仍想得到。
如果你觀察過兩三歲的小孩,你就會發(fā)現TA們對你手里的東西非常好奇。
是玩的,TA要摸一摸;是看的,TA要瞅一瞅;是吃的,TA要嘗一嘗。
如果不能滿足TA的意愿,TA會通過哭鬧等方式表達訴求,試圖“要求得到此物”。
雖然許多人們早已成人,不過在某些訴求方面,大家還是與小時候一樣(不是貶義),想得到很多很多的東西。
「想要」只是一種意愿,意愿不會導致結果。
孩子對父母表達“想要那個東西”,是父母愿意滿足孩子的意愿,所以孩子才能得償此愿。
父母是看在“這人還是孩子”的份上,才會實現TA的愿望。
誠然當孩子長大成年,父母可能還將其視作孩子,仍然會繼續(xù)滿足TA的意愿。
但在社會上,其他人不會把TA當孩子看待,所以不會用對待孩童的方式對待TA,所以不會滿足TA的意愿。
「想要」是意愿,意愿不會導致結果,因為沒人會跑過來滿足自己的意愿。
所以這必然會導致一種結果:想要,卻得不到。
想要的東西有很多,很多很多——這是期望。
能得到的東西很少,很少很少——這是現實。
期望太高、現實太少,這之間出現了落差,落差導致失望,失望積累的足夠多就會抑郁。
人生中的重大變故,會清晰的揭示出什么才是實實在在的重要,什么看起來重要其實不重要。
比如某人拼命掙錢,職位非常高、掙的錢非常多,稅后年薪百萬,但猝死了。
錢確實多,但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這一生還沒仔細體驗就因為過度的透支而結束——這是什么樣的一生?
如果你的身邊真的出現了這種拼命掙錢掙到猝死的人,你一定會改變你對工作和人生的看法。
因為——如果TA沒成家,你會見到TA那傷心的父母,見到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
如果TA成家了,你會見到孤身的另一半,或者帶著孩子的另一半——尤其是這個孩子。
即使TA掙的錢非常多,留下的遺產資源非常多,足夠另一半和孩子一輩子衣食無憂。
但孩子很小就失去了一位至親,雖然孩子背靠很多的遺產和資源,但接下來的一生到底是怎樣的一生呢?
當你見到這些,你就會清晰的認識的:有些事情一旦發(fā)生,其結果「非常特殊」。
特殊到你不想得到這種結果,無論是人死了錢沒花了(liao),還是讓父母難過。
你會在這些沖擊之下改變你的一些舊觀念,重塑一些新觀念。
你會重新認識到什么真正重要,什么看起來重要但其實無所謂。
然后,你會根據你現在的「想要」,重新劃定你的需求區(qū)域,重新劃定你的期望范疇——縮小它。
你的需求和期望范疇越小,你就越不容易感受到“期望和現實”之間的落差,就越不容易失望。
同時,因為你找到了一些真正重要的、且你能把握得住的重要事,你又很容易感到幸福。
失望的少了、幸福的時刻多了,你體驗到的人生也就會更積極更美好了。
生活依然會有許多不順、不如意的時刻,因為這些時刻不會因為你的觀念發(fā)生變化而在事實上消失。
但你知道這些時刻并不重要,所以你不會在這上面糾結太多。
你的時間和精力只會用在你深知其重要性的事上,比如陪伴家人,比如鍛煉身體,比如與人為善。
如果有些變故已經到來或將要到來,意識到它的特殊意義,這會讓你能更樂觀一些。
如果有些變故沒有到來,但發(fā)生在別人身上——重視這些變故,提前思考。
這會讓你更早的意識到「什么重要」,進而讓你更早的「免于后悔」。

我是若終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117天!
覺得寫的不錯,就點個贊吧——據說專欄雙擊屏幕是一鍵三連~
看更多內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