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貴州七種酸湯(附菜例)
來源:一葉一如來 >《飲食論壇》?
相傳在遠(yuǎn)古時候,苗嶺山上居住著一位叫阿娜的姑娘,不僅長得貌美,能歌善舞,且會釀制美酒,她釀的酒有幽蘭之香,清如山泉。方圓幾百里的小伙子都來求愛,凡來求愛者,姑娘就斟上一碗自釀的美酒,不被中意者吃了這碗酒,只覺其味甚酸,心里透涼,但又不愿離去,當(dāng)夜幕臨近,蘆笙悠悠,山歌陣陣,小伙子們房前屋后用山歌呼喚著姑娘來相會,姑娘就只好隔籬唱著:“酸溜溜的湯喲,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喲聽阿妹來唱,三月檳榔不結(jié)果,九月蘭草無芳香,有情山泉變美酒,無情美酒變酸湯……”
這個傳說說明酸湯的食用歷史悠久,最初的酸湯是用釀酒后的尾酒制的,后改用熱米湯經(jīng)自然發(fā)酵及其他許多做法制成。
常見酸湯的分類
酸湯主要分為白酸和紅酸,
其中白酸又分為米制白酸和面制白酸;
紅酸主要分為毛辣角酸、紅油酸、辣醬酸、蝦酸和臭酸。
1.米制白酸湯
湯 名:米制白酸湯
制 作:以1千克水為例制作。將1千克泉水(或者礦泉水)中加入250克干凈大米,煮熟,瀝出大米,制成米湯。倒入泡菜壇中放置,30℃時,放置3天;25℃時,放置5天;20℃時,放置7天即成。
特 點:顏色清澈,口味清淡。
關(guān) 鍵:這是最傳統(tǒng)的白酸湯的制法,用清米湯在酸湯桶中慢慢發(fā)酵而成,味道純正。但耗時較長,且制作過程如同泡白菜一樣,初制時最好能引用一點老酸湯作為基湯。
適烹菜品:因其口味清淡,所以可以直接做湯飲用,清涼解暑,也可制作酸湯素蓮白(用其煮制蔬菜,直接食用)。
2.面制白酸湯
湯 名:面制白酸湯
制 作:以3千克水為標(biāo)準(zhǔn)制作。在3千克泉水(或者礦泉水)中加入300克老面團(發(fā)面團放置3天以上即可)搓開搓勻,充分溶解后倒入鍋中,上火,中火燒開,小火加熱,保持沸騰,邊加熱邊攪拌。10分鐘后,再將100克糯米粉(也可用玉米面、黃豆面)用約150克清水調(diào)勻至剛剛飽和后倒入鍋中,中火加熱至沸騰,轉(zhuǎn)小火加熱10分鐘。放在溫度稍高的地方靜置一天即可。
注:快速簡單的面制白酸湯制法:
3千克水加入300克老面,搓勻,放入土壇中,30℃時,放置5天;25℃時,放置7天;20℃時,放置9天即可。
特 點:色澤乳白濃稠,口味也較濃郁。保存時間久,愈存愈香。
3.毛辣角酸湯
湯 名:毛辣角酸湯
制 作:以5千克新鮮野生毛辣角(即野生小西紅柿)為例制作。將5千克新鮮野生毛辣角洗凈放入泡菜壇中,加入500克仔姜,250克大蒜,1千克紅辣椒(新鮮的紅青辣椒),500克鹽,100克糯米粉及250克白酒,灌滿土壇,沿水加蓋,30℃時放置12天,25℃左右時,放置15天,20度時放置18天即成。使用時,將壇中固體原料剁碎或用攪拌機攪打成蓉即可。
特 點:紅色酸湯魚,酸湯面,酸湯野山菌。 適烹菜品:酸味醇厚,色淡紅而清香。屬紅湯中較為正宗且廣泛使用的一種酸湯。
4.紅油酸湯
湯 名:紅油酸湯
制 作:以糟辣椒100克為例。將150克色拉油加熱至六成熱時,下入100克糟辣椒炒至見紅油,再入50克小西紅柿(切碎),翻炒1分鐘至小西紅柿的水分都炒出,加入500克清水燒開,過濾去渣即得紅油酸。
特 點:酸辣醇厚,色鮮紅。油香味重,比紅酸湯辣味更濃。
適烹菜品:酸湯圓子(即:酸湯肉丸)等。因紅油酸油味重,酸味不如毛辣角酸突出,所以適合烹制不是太挑剔的肉類原料。
5.辣醬酸湯系列
湯 名:辣醬酸湯
制 作:將鮮紅辣椒、糯米、魚以3:2:1的比例搭配好,用石磨磨成醬,如以600克紅辣椒為比例則加入15克鹽和50克甜酒釀,放入壇中發(fā)酵而成,30℃時發(fā)酵6天左右,25℃時發(fā)酵7-8天,20℃時發(fā)酵10天。
特 點:味酸香回甜,色紅亮。
食用方法:
1、使用時以水直接調(diào)制,加熱煮熟原料即可食用。
2、加油熗鍋出香味,入生肉(五花肉)炒食。
3、將炒香的醬澆在生肉上蒸食即可。
6.蝦酸湯
湯 名:蝦酸湯
制 作:將小河蝦、大米以2:1的比例,用石磨磨成醬,如以500克河蝦為例,則加入10克鹽、5克白酒、50克甜酒釀、100克辣椒面,放入壇中發(fā)酵而成,30℃時發(fā)酵6天左右,25℃時發(fā)酵7-8天,20℃時發(fā)酵10天即可。
特 點:味酸香醇厚,糟香味濃。以黔南布衣族自治州獨山縣,三都水族自治縣等地食用居多。食用方法:同辣醬酸。
7.臭酸湯
臭酸也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三都水族自治縣等地的特產(chǎn)。是用豬、牛骨、大米熬制后加精鹽、白酒、甜酒糟、糊辣椒面,入壇發(fā)酵而成的,味酸香醇厚,食用時可用油炒或加湯調(diào)制,初次食用時就如同品嘗臭豆腐一般,食久出香。
湯 名:臭酸湯
制 法:豬骨50克,牛骨50克,大米200克,水500克,將以上原料混合,用中火煮制米熟,冷凝放在土壇內(nèi),加甜酒30克,辣椒面20克,蓋蓋常溫下放置約12天,發(fā)出香臭味即成。
特 點:肉香臭味較濃郁,三都地區(qū)農(nóng)家常食。?
食用方法:加油炒食。
酸湯的多種分類
以湯的質(zhì)量和清澈度來分有:高酸湯、上酸湯、二酸湯、清酸湯、濃酸湯等。
以湯的味道來分有:咸酸湯、辣酸湯、麻辣酸湯、鮮酸湯、澀酸湯等。
以湯的原料來分有:雞酸湯、魚酸湯、蝦酸湯、肉酸湯、毛辣角酸湯、菜酸湯等。
以民族來分有:苗族酸湯、侗族酸湯、水族酸湯、布依族酸湯等。
苗族酸湯最為著名,其與眾不同的地方是酸香豐富。苗族同胞居住在大山里,山高路遠(yuǎn),制酸湯取自高山上的泉水和自種的香糯米釀制而成,味型獨特、酸鮮可口,在中式烹調(diào)味中很難找到酸湯風(fēng)味的味型。
水族酸湯魚
水族的酸湯魚烹調(diào)方法不同,風(fēng)味也各異。主要有兩種:冷水酸湯魚和連心酸湯魚。
冷水酸湯魚:取魚數(shù)條,刮鱗洗凈,開膛去臟,砍剁成坨,放入冷水鍋中,加上調(diào)料及老壇子酸后(如用特制的老魚酸代替壇子酸更佳),在火上煮沸,此種烹調(diào)法稱之為冷水酸魚。
連心酸湯魚:選用稻谷收割季節(jié)的稻田鯉魚數(shù)條,不開膛破肚,也不取內(nèi)雜,只從鰓邊開小孔取出苦膽,隨后放進(jìn)配好調(diào)料的沸水鍋中煮至魚背綻開時,即可食用。此烹調(diào)法稱之為連心酸湯魚。
制作酸湯有講究
選料:用當(dāng)?shù)厣寄咀龀傻某诖竽就埃ó?dāng)?shù)厥袌鲇惺郏?,或者選用瓷器廠生產(chǎn)的火色老、抽瓷好、無穹筋、無沙眼、體形美的敞口或有壇沿的瓷壇。
主料:大米,當(dāng)?shù)禺a(chǎn)的各種秈米,粳米和糯米,初起酸湯用糯米會酸得快些。淘米水和米湯均可用,以米湯為多,也可以單獨用米煮米羹制作酸湯;野生西紅柿(在當(dāng)?shù)胤Q為毛辣角,角,地方音,音guo國),在儲存和烹調(diào)過程中,有有機酸的保護(hù),所含的維生素C不易遭到破壞,人體利用率很高;西紅柿含糖量很高,大部分是易于被人體直接吸收的葡萄糖和果糖。
用水:一定要用山泉水,生熟均可。
密封:酸湯預(yù)制好放入木桶(泡壇)后,可以不用密閉封存隔絕空氣,但必須用新鮮樹葉、紗布、木板等蓋住,以防混入雜物、雜菌而酸敗變質(zhì)。
放置:初制時應(yīng)置于火塘邊,讓它的活性酶處于最佳生長狀態(tài),快速成酸。泡制過程中因為不需要大量的酸湯。泡壇宜置于干燥、陰涼、通風(fēng)、易取用的地方,并保持清潔衛(wèi)生。
泡時:根據(jù)所用主料、季節(jié)氣溫、裝壇方式、個人口味嗜好而定,幾天乃至數(shù)年不等。
用鹽:選用咸度好、色潔白、顆粒細(xì)、雜質(zhì)少的自貢井精鹽為宜。
小料:制作酸湯一般不用小料,但根據(jù)個人嗜好和民族、地區(qū)不一,常選用的有白酒、料酒、甜酒(又名醪糟汁,用于滲透精鹽水、保持湯的清澈和起殺菌增香作用、增加發(fā)酵速度及增味)、甘蔗(吸異味、防變質(zhì))、紅白糖、冰糖、干辣椒(調(diào)味提鮮)、姜、蒜、八角、桂皮、草果、花椒、胡椒、羚草等(除異、去腥、增香),根據(jù)實際需要,還可加蔥、洋蔥、芥菜、芫荽等提鮮增香除異味。
適用范圍:稻田魚(插秧后在稻田里放入魚苗,收割稻谷時捉魚煮酸湯魚吃或制作腌魚、臘魚等)、江河溪湖魚、池塘魚、網(wǎng)箱魚、海魚以及各種葷素原料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