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04-科學思維篇-可證偽性

波普爾提出:科學理論必須具備可證偽性。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有人提出天下烏鴉一般黑,那么只要找到一只白色的烏鴉,就能證明這句話是錯的。如果舉出一個反例就可以將某個理論推翻,我們便說該理論具備“可證偽性”,也就是可以被驗證。
科聲小評:可證偽性,可能是最難以科普的邏輯之一。
為什么一個可能是錯的命題,反而更科學呢?其實,沒有可證偽性的說法,并不一定是錯的。但我們無法驗證它的對錯,所以科學不關注這樣問題。比如“世上存在上帝”、“世上存在藍色的天鵝”。
要理解可證偽性,可能需要達成以下這些共識:
1,誰主張,誰舉證,證【有】而不證【無】——如:世上【存在】A;A和B【有】因果關系;吃A種產(chǎn)品和治愈疾病【有】因果關系等。而主張【不存在】【沒有因果】和【藥物無效】的,沒有必須舉證的義務)
2,科學不等于正確——科學的未必是永恒正確的,正確的也未必是科學范圍??茖W是一套不斷修正我修正的研究范式,不是真理本身。
3,不具備可證偽性的東西不一定就是錯的——如:一千年前我們說“世上有黑天的天鵝”如果拿不出證據(jù)的話,就是一種典型的沒有可證偽性的說法。等找到了黑天鵝,再修正這個說法。因為這個說法是可被證實的。但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在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信有黑天的天鵝,那么我們同時必須信,有藍色的天鵝,有彩色天的天鵝……
總之,很多人在這道邏輯題上不論如何都無法繞過來。要理解它,是需要突破田園時代的天性的。這恐怕也是人類到了近三四百年才有了科學思維的萌芽的原因之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