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之道家簡述:被“宗教”的追尋自由者們
諸子百家之中儒家以維系統(tǒng)治為己任,墨家以推翻統(tǒng)治為己任,故而其學說影響都極為深遠。仔細了解起來也會覺得這兩家的思想基本走的是對沖的路線。
而在百家之中有一家學派卻極為特殊,走的思想路線也十分有趣。
要知道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大部分學說的發(fā)展和存在價值都是為了統(tǒng)治者服務。即他們的學說都以滿足政治需求為先。然而道家的學說在老子、列子、莊子的傳承之下卻走出了另外一條道路。
如果說儒家和墨家重點都是在尋求一個極高的政治目標,那就是穩(wěn)定和平的社會制度。
那么道家的思想?yún)s極為特殊,它整個核心就如同那個字一樣令人詫異,那就是“道”。
什么是“道”,這個問題恐怕年輕時的孔子和墨子都沒有思考過。他們只是看到社會疾苦,天下紛爭所有試圖通過自己累計的經(jīng)驗來為這個社會“治病”。
而老子卻在思考另外一個層次的東西……
如果說墨子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觀察到這個社會缺失的問題,那么老子就是從時間角度上看到了歷史的反復與教訓。
諸侯深藏野心,庶子渴望權力,王室大權旁落,一切都像極了那個被周王室推翻的王朝。老子曾經(jīng)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書的官員)。其所看到的藏書恐怕也是多到一個層次。再看完了那么多書之后,他并沒有在這其中找到拯救時局的方法。
因為他在思考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雖然他最后有沒有找到答案我們不得而知,但他卻用自己的思想去試圖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自然界中,有一種法則叫適者生存。意思是只有適應了自然界的變化,生物才能有活下去的可能。這是從物種延續(x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在這個能延續(xù)下來的物種所形成的社會形態(tài)中,勝者生存方是唯一的規(guī)則。
老子根據(jù)自己不斷通過閱讀累計的知識和經(jīng)驗找到了一扇門。
這扇大門之后就是他想要的答案。
他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其運行的規(guī)律和制度,生老病死,春去秋來,王朝更替,人心變幻。他認為促使這一切發(fā)生改變并且不斷輪替的潛在動力就是那所謂的道。
它,沒有實體,不是實物,充滿了虛無,卻又影響著現(xiàn)實的變化。
它,極為龐大,涵蓋所有,無所不包容,卻又難以看到它的面目。
在老子看來,不管是自然也好,社會也好,其存在且能運行下去的原理正是因為那個他們看不見的道。每個人所看到的道是不一樣的,并不代表道就是什么樣的,它只會因為不同學識的人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老子并沒有給道定下一個明確的標準,而是以引導的方式將它呈現(xiàn)出來,讓后來者們自己去領會。
自然能夠包容萬物,萬事皆有發(fā)展,是道的根本。
這是老子的觀察,也是老子的結論。與其說老子創(chuàng)造了道的概念,倒不如說他通過對世界的觀察去尋找其發(fā)展的內因并將其命名為道。
就好比人們渴望好吃的食物,就去試圖創(chuàng)造美食,各種嘗試,各種結果,最后衍生出了一門名為烹飪的技術,這,就是道。
就好比莊稼地里因為干旱缺水,人們試圖去改變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可以挖井取水,于是乎他們用自己的嘗試和累計起來的經(jīng)驗解決了灌溉,這也是道。
王朝更替,國家興衰也是因為道的緣故。
那么作為統(tǒng)治者要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畢竟統(tǒng)治者們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夠延續(xù),誰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興旺起來。
老子并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方法,而是扔出了一個概念。
既然這世間萬物的運行都有道的支撐,那么作為統(tǒng)治者如果掌握理解了這個道,也就了解了這世間萬物。
那么其他的還重要嗎?
就像你在炎炎夏日之時得到了一瓶冰可樂,你還會去渴望別人手中那曬得有些發(fā)燙的西瓜嗎?
所以對于老子而言,他以“道”為概念,去闡述了治國的理念,去發(fā)揚了它的思想。那就是讓一切都歸于道。而這個道卻極為特殊,它不是一套成熟的社會制度,而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名為樸素的社會理念。
它就如同一個強制的重啟按鈕,讓一切都重置回歸到最為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那是最接近道的狀態(tài),也是最接近自然的狀態(tài)。
究其根本,老子看到了隱藏在萬事萬物背后的規(guī)律,卻發(fā)現(xiàn)用不了。很簡單,生產(chǎn)力的限制約束了他對自然世界的探索,也限制了他的思想。
數(shù)千年前的他可曾想到人類能在未來的某一天飛向天空,甚至宇宙。只能依據(jù)目前能觀察到的實物,他便認定這世間萬物的存在有一個原理。
這是人類對起源的探索,對世界的問詢,也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哲學思想。
那么老子的思想核心有問題嗎?
如果根據(jù)他的想法,統(tǒng)治者們如果能夠具備極高的德行素養(yǎng),那么在當下農(nóng)耕社會的體系之中確實可以形成一片和諧景象。
但這里的前提是,統(tǒng)治者們都能理解他的思想并且愿意遵循。這其實是諸子百家都會遇到的問題,那就是自己的學說都是在假設環(huán)境下無懈可擊。
只要,你按照我的想法來,便能怎么怎么樣……
正是因為這樣的前提條件下,這些假說都有著極好的未來前景卻沒有一個能夠實現(xiàn)。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統(tǒng)治者們需要的只是一件知識工具,而不是一群爹媽來教育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
正如上文所說,老子只是打開了那一扇門,提出了“道”的概念。在此之后,列子,莊子等一片先賢根據(jù)老子的思想,或繼承,或創(chuàng)新,從而逐漸演化出各種學說。
因為對道和無為的理解不同,所以在此學派下又劃分為不同派別,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國,或偏于治身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每篇每個學派各不相同各,都其獨特的風格與特點。
經(jīng)過焚書坑儒,獨尊儒術等政治摧殘后目前能夠被世人所熟知的有三派,分別為:老莊之學,黃老之學,楊朱之學。
其中黃老之學與老莊之學都在后世發(fā)光發(fā)熱,暫且不表,而楊朱之學由于內容獨特因為沒有在之后的時代中復起。
這里我們就聊一聊楊朱之學,其學派則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不與物往以不染物性,無為以兩不相累,兩不相擾。
雖然楊朱的想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卻是一次認真的對社會局勢的思考。如果他具備一定的武力或許說不定真的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
可以說當時的學者們都根據(jù)自己的認知和經(jīng)驗提出了無數(shù)社會運行的模型??上麄儧]有足夠的武力故而模型只能是模型。
隨著時代發(fā)展,道家隨著政治需求衍生出了道教,兩者既有關聯(lián)也有區(qū)別。道家是指先秦諸子百家中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學派,或者指戰(zhàn)國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之學。至于“道教”,則是一種宗教實體。
但無論是哪一種其源頭都離不開那位打開大門的老者?;蛟S他也沒有想到過自己那一生對世界的思考會變成如此重要的傳承。
道,是什么呢?
是我們對世界運行的思考,也是我們對自我的一次深度剖析和認知。它是哲學,是需要不斷思考不斷去尋找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