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兒的思考:配音中,什么是奧卡姆剃刀的“必要”?
最近從奧卡姆剃刀獲得了靈感,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也確實讓我想通了一些事情,并且讓自己現(xiàn)在的演播更近一步了,但這還不夠!
昨天有人找我試音一個待播劇。我拿到文本之后去搜了這個角色的相關(guān)資料,看看別人眼中的這個角色是什么樣的人。然后又發(fā)現(xiàn),這個人物所在的劇以前曾經(jīng)出過,于是我去看了幾段原片。
雖然對方強調(diào)要表現(xiàn)得社恐一些,吞吞吐吐一些,在社恐這一點上要大力塑造。但我發(fā)現(xiàn)原片中的人物其實說話并不算太吞吞吐吐,只要語氣內(nèi)斂含蓄一些就足以演繹出一個很令人信服的社恐形象了。我考慮到他們的“強調(diào)”要塑造社恐這一點,于是我采用了比原片中更進一步的處理。錄完音交了。
過了一會兒,他們給我的反饋是,不夠社恐。我當時想,如果再進一步的話,可能會過于夸張,不生活化了。正好我剛吃完一大碗老干媽雞蛋炒飯,有點困意,想睡個午覺消化一下。不想一覺睡到了凌晨三點,起床后依然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我,無意中看到了一個上戲講臺詞的課程。其中提到,話劇和廣播劇在臺詞演繹上的不同。話劇演員由于不僅有臺詞,還有神情有動作,所以表達上更加全面,如果臺詞過于夸張,反而顯得不說人話。而廣播劇由于聽眾看不到畫面,只能聽,所以更加需要語言的塑造,所以廣播劇的處理需要更加夸張一些,來彌補肢體神態(tài)方面表達的確實。
基于這一點,我突然意識到了什么是必要。這種必要,不是來自于不同的形式,而是來自于不同的需求。
也就是說,這里“必須要”更進一步,如果不這么做,我們對信息的表達上,聽眾對信息的接受上就會有缺失。
然后更進一步想到,有很多人說,有聲演播要想想一個場景,你在給誰講故事,范圍多大,人多少,人是什么對象?
那么這時候大家會發(fā)揮想象力課堂上給學生講,在床頭給孩子講,坐在桌子對面給朋友講,并排坐在椅子上給身邊的人講,路邊給路人講等等等等... .. .
以前無論怎么想,總感覺都感覺還有哪里不對勁?,F(xiàn)在我想,我就當是在打電話,給電話那頭的人講。因為前面假定的所有場景,全都是聽眾可以“看到”演播者!而打電話是看不到的!而我回想自己打電話的時候,語氣也確實會情不自禁的比平時說話更加抑揚頓挫,更加強調(diào)一些什么,總之僅僅從語言出發(fā)的表達上,一定是比對方能看見我的時候更進一步的!
平時怎么播,感覺如何強調(diào),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也好,平鋪直敘穩(wěn)穩(wěn)當當也罷。都缺失了一個這么處理的“邏輯”。這種缺失了底層“邏輯”的演繹,即便再夸張的再有特色,把事情講的再清楚,但就表現(xiàn)形式來說,這樣的演播這種總還是有一種割裂感!
現(xiàn)在,我覺得自己稍微抓到一點這個“邏輯”的小尾巴了,在接下來的實踐中,我會多去嘗試一下。
——大衍若空 2023年2月8日 06: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