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在“世界攝影”中,根本看不見中國攝影家
本文選自:《我將是你的鏡子:世界當代攝影家告白·序》
為了瞻拜名畫的真跡,80年代初,我去到紐約,不知道會有千萬件攝影作品在這座大城等著我,不知道西方重要美術(shù)館才剛接納攝影作品,增設(shè)攝影專館,日后,我在曼哈頓目睹了這本談話錄中的許多攝影家茅廬初出,就此成名:辛迪·雪曼、荒木經(jīng)惟、鮑德里亞、嘎斯克爾、克魯格、戈爾丁……1986年仲夏,我過生日,適值戈爾丁《性依賴的敘事曲》初版,我的熱愛攝影的弟弟特地買了這本影集送給我。
新世紀頭一年,我歸返國門,天津海關(guān)例行檢查。幾十箱書籍畫冊被命令拖出越洋貨柜的大鐵門外,逐一拆封,暴露在祖國的艷陽光下。我心跳出汗,巴望不至于被沒收。還好,還好,當關(guān)員們竊語商量后,決定扣留的僅止一冊,即戈爾丁同志的初版影集。他們不問影集中有位女子為什么被打得鼻青臉腫,更不知道那就是作者本人。
他們反復(fù)審視其中幾幅裸體男女的照片——不論在紐約還是北京,每天都有男男女女在無事之際或性事之后,這樣地躺著,蜷縮著,抽煙,沉默,發(fā)呆——“人體嘛,沒關(guān)系!你們是搞藝術(shù)的,”一位官員禮貌地解釋,“但國家有規(guī)定?!?/p>
要不要將這一幕告訴戈爾?。克c我同齡,蛇,那么,今歲她已知其“天命”。

Mondrian's,studio, Paris, 1926,by André Kertész
攝影總使我想起紐約。初到幾年,將屆九十歲的安德烈·科特茲 甚至好好地活著,他的寓所就在紐約下城華盛頓廣場北端,多年后從電視里見他老蒼蒼在廣場走動,捏著相機,真希望我也在那里。一位弄攝影的朋友曾答應(yīng)帶我見他,不久,《紐約時報》登載了他的訃告。
致函科特茲,稱他為自己的老師的布列松先生,今天仍然活著,快要一百歲了吧,四年前在紐約“雷佐里”書坊看見別人拍他的專集,破了他不愿被人拍攝的例,而主題是一種老品牌的攝影機。有位老店員眉飛色舞對我說:布列松為此正在狀告那位作者。
看來老頭子火氣尚旺,很年輕。
大都會美術(shù)館、現(xiàn)代美術(shù)館和古根海姆美術(shù)館的攝影專館,長期陳列自19世紀至于當代的攝影經(jīng)典,那是我了解攝影史的啟蒙場所。我畫室所在時代廣場附近,第六大道與四十三街街口,是“世界攝影中心”設(shè)在中城的分館,館首飄揚著簡稱“IPC”豎條旗,每月舉辦專展,回顧大師,推介新人。在那里,我逐年認識了數(shù)倍于這本訪談錄中的新老攝影家:布拉塞、馬努艾爾、拉蒂克、維基、梅普拉索普……當然,還有羅伯特·卡帕的個展,卡帕根本沒死,他的影像有如猛烈的耳光,向我扇來。
我竟與這些偉大人物的作品同在一座城市么?每在“IPC”館內(nèi)徘徊,我總會做夢似的想,哪天國內(nèi)的哥們兒要能看見這些照片,該多好??!
回國翌年,我受邀給上?!端囆g(shù)世界》開設(shè)文字專欄,這才注意到這本被美術(shù)專家們十分看輕的雜志,每期不但刊印嚴肅的,包括裸體人物的攝影作品,還有世界重要攝影家的專題介紹與訪談。多么欣喜!我滿懷感激。這是本該出現(xiàn)在美術(shù)刊物中的重頭戲啊。
是的,“人體沒關(guān)系!”很有關(guān)系的是,我不知道國中可有其他雜志系列介紹世界攝影?我看過的專業(yè)攝影雜志中,雖有零星當代攝影專題,其余大抵是美麗的“照片”,而不是“攝影文化”,前年給叫到南京郊外一所新建的,據(jù)稱是全國唯一的私營攝影學院講演,在走道里看見的仍是“人民畫報”式的風景照片:群山,竹筏,逆光的花朵……不能說那不是“攝影”——我說“攝影”,當然不是指所謂“藝術(shù)攝影”和千百份雜志中精彩的照片。假如諸位同意的話,我能不能稱此書中的這類照片為“嚴肅攝影”?——那天我對同學們說,大家還有很多事情能夠去做,應(yīng)該去做。
畫家群很少有人格外留心攝影。近年來我慕名并有幸結(jié)識了幾位卓有成就的攝影單干戶,那是一群游蕩在體制之外的動物:與“影協(xié)”彼此疏遠,是藝術(shù)學院的落榜者或叛逆者。他們邊緣,辛苦,然而有福了:假如他們果然準備將生命獻給攝影,將攝影獻給生命。
現(xiàn)在,《藝術(shù)世界》將要集結(jié)出版這本世界攝影家訪談錄,并大量的作品圖片,戈爾丁鏡頭前那些無聊躺臥的男女也在其中么?我又像做夢似的。

宜蘭四季,1990,阮義忠
不知是太早還是太遲,80年代初,臺灣的阮義忠先生憑著匹夫之勇,連同他的眷屬,以大量翻譯和訪談——當然,全部繁體中文——開始了西方攝影文化在海峽彼岸的啟蒙。1995年,我找到他在臺北一座樓層的私人工作室、攝影書坊兼攝影雜志社,向他當面致敬。前年,我在北京向臺灣清華大學陳傳興先生表達致敬,他與阮義忠的對話使我獲益良深。他留學法國,專攻影像、戲劇、哲學與歷史,聽過巴特的講課,是德里達的學生。
阮義忠的言說,側(cè)重攝影的社會與道德立場,陳傳興的表述,則把握攝影的文化涵義。前者的文本數(shù)年前進入大陸,有誰注意過么?我相信,如阮義忠那般熱情,陳傳興那般冷靜的有志于啟蒙的人物,經(jīng)已出現(xiàn)并散布在我們周圍,人數(shù)不少,也不會很多。我愿預(yù)先向他們表達,或者說,追致敬意。
例如,被歷史遺忘干凈、尸骨無存的北京人方大曾先生。他的某件作品——在中國的太陽光下,二戰(zhàn)初期,一位農(nóng)民正從身陷黃土的士兵尸身上剝除衣物——無愧于陳列在科特茲或卡帕左右。還是那位阮義忠,十年前從北京找到方大曾眷屬珍藏半個多世紀的大量底片,在海峽南端出版面世,若干年后,再被傳回北京。
今天的北京人可知道有位方大曾?

綏遠戰(zhàn)場,1937,方大曾
在西方,關(guān)于攝影的論說與文字,太多太多了——國中獻身于當代嚴肅攝影的人,那些不屬于主流的家伙,想必早有自己的作品與識見——這本書,我寧可相信對于國中的畫家們,對所有愿意睜開眼睛,用心觀看的人,大有裨益。
出于繪畫的傲慢與偏見,幾十年來,大部分視覺藝術(shù)家對視覺藝術(shù)的核心問題視而不見。國中的繪畫、雕刻、設(shè)計、電影、戲劇、電視,甚至包括文學,雖曾試圖探究各種盡可能深刻的命題,但因了不同媒材的“行業(yè)”意識與不同利益的“專業(yè)”藩籬,彼此隔閡,以至彼此無知,幾乎未曾觸及攝影自誕生迄今而高度關(guān)切的嚴肅命題。
什么命題?為什么那是“嚴肅”的?我不知道。但這命題一直在那里,高高懸在所有視覺藝術(shù)的“頭頂”。
每當我面對嚴肅的攝影,如同遭遇警告,發(fā)現(xiàn)我其實不知道什么是觀看。我積蓄無數(shù)理由,為繪畫,為繪畫殘余而可疑的價值辯護,自以為懂得繪畫與攝影的分際,猶如律法,信守如初。但攝影總能有效地使我暗自動搖,并給予我另一雙眼睛,審視繪畫——攝影,以其高于繪畫,甚至高于攝影的原則——或謂“無原則”——給予我更為寬闊的立場。
但我說不出那是什么立場。關(guān)于藝術(shù)?關(guān)于社會?還是關(guān)于“人”?
攝影的專論不曾有教于我。不像繪畫、音樂、文學,延綿久長,繁衍了自身的理論,并被包裹其中——攝影沒有理論。???、巴特、桑塔格,均曾懇切地談?wù)摂z影,周詳透辟,視攝影為亟待認知而難以評論的事物。權(quán)威攝影評論家亨利·荷曼·史密斯即著有專文,題為《批評的困難》。
我沒有資格談?wù)摂z影,只是對攝影持續(xù)驚訝的人,我甘愿一再迷失于攝影以及關(guān)于攝影的文字中。真的,攝影沒有理論,如果有,很可能就散布在千差萬別的攝影作品與攝影行為中,要么,我們就該傾聽這本書中所有攝影家歧義紛呈的真知灼見。
自攝影誕生迄今的老問題,歷久常在:攝影是藝術(shù)么?
克拉克說,他拍照時“從未考慮過什么藝術(shù)”。
梅普拉索普以他自稱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也認為攝影“不是藝術(shù)”。
布拉沃說:“談?wù)摂z影、繪畫、雕塑是不是藝術(shù)是沒有意義的。媒介本身并不是本質(zhì)問題?!?/p>
比阿德自稱他的攝影只是“日記”,他要使自己的作品“不是作為藝術(shù)存在”。他說:“日記是私人的東西,不是藝術(shù)?!备隊柖∨c他的意思相仿佛,稱自己的攝影是“視覺日記”。

細江公英干脆說他的作品“即使不是攝影也不在乎”??唆敻駝t在乎她的作品能夠從廣告圖像“變成藝術(shù)家的作品”??梢娝J為廣告——也即攝影的龐大的副產(chǎn)品——不是藝術(shù)。
鮑德里亞警告:“危險的是,攝影被藝術(shù)所侵蝕,它已經(jīng)成為藝術(shù)。攝影雖然有著人類學的幻覺,但如果從美這一頭進入,它的人類學特點就要失去了?!?/p>
看來布列松仍將攝影認作“藝術(shù)”。他屬于現(xiàn)代藝術(shù)祖父輩人物。他說:“我的興趣一直在造型藝術(shù)上,攝影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p>
法國蓬皮杜中心攝影部部長阿蘭·沙亞格確認攝影是一種藝術(shù)。他被問及館方以何種標準收藏攝影作品時,斷然以“藝術(shù)”、“進步”及“現(xiàn)代性”為準繩。他說:
“不在于照片反映了什么真實性或者它是否忠實于攝影這媒介自身,而是它對現(xiàn)代藝術(shù)貢獻了什么新的東西。攝影是一種由于工業(yè)文明的進步而出現(xiàn)的對舊文化予以揚棄的新裝置,它自身在技術(shù)方面的進步同時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了它在藝術(shù)方面的進步,并且引發(fā)了現(xiàn)代藝術(shù)的進步?!?/p>
他將攝影作品的收藏與繪畫等同,堅持“唯一性”與“稀有性”。他說:“誰都知道照片是可以不斷復(fù)制的,但唯一性與稀有性卻又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出于商業(yè)考慮而必須采取的立場。”
我們聽誰?相信誰?持續(xù)“進步”的“現(xiàn)代藝術(shù)”不斷顛覆已有的各種藝術(shù)定義,問題早已是“什么不是繪畫?”,“什么不是藝術(shù)?”至少就媒介而論,許多當代藝術(shù)家早已放棄傳統(tǒng)工具,各盡所能,但攝影不能沒有攝影機——盡管沙亞格的收藏政策將攝影家本人制作的“原件”(VINTAGE)與今人再度翻印的“現(xiàn)代照片”(MODERNPRINT)嚴格區(qū)分——誰都難以預(yù)料科技的進步,不過迄今為止,按營造“虛擬現(xiàn)實”的攝影家杰夫·沃爾的說法,“數(shù)碼技術(shù)改變的只是攝影機的后半部分”。
攝影機吞沒了無數(shù)攝影家。我在故宮護城河對岸,在名花盛開的季節(jié),看見成群攝影愛好者舉著各種牌號的攝影機,捕捉夕陽,對準花蕊。我聽說,國中一位期刊發(fā)行人關(guān)照編輯:“別聽攝影家怎么說,他們負責按快門?!?/p>
這本書中的攝影家個個都是工具的主人——或如布列松所說:“從事攝影的人只是攝影的工具?!边@“工具”不聽從雇主,而是攝影本身。
但老問題仍在那里:攝影家是什么人?人為什么攝影?
大衛(wèi)·貝利說:“我不喜歡將攝影看成是攝影?!?/p>
未被收入此書的辛迪·雪曼說:“過去我對作為一個攝影家不感興趣,現(xiàn)在也是?!?/p>
我相信他們說的是真心話。哲學出身的讓·鮑德里亞說得比較“理論”,他說他追求攝影的理由是去除“事物的意義”。他自稱“我不是攝影家”,攝影對他來說“完全是一種喪失身份的行為”。

野狗 Daido Moriyama Photo Foundation
森山大道說得干脆:“我并不喜歡攝影機……我根本沒有攝影機是武士刀這種感覺?!彼卞X時,攝影機便在當鋪——能夠想像畫家與筆,音樂家與樂器是這樣一種關(guān)系么?
好幾位攝影家的動機異常單純。克拉克認為“拍照這件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拍攝年輕人”。戈爾丁被男友暴打后對鏡自拍,是為了將發(fā)生過的生活留給自己,并“告訴別人”。韓國人林均說他不過是以“他人的面孔”拍“自拍像”,即如今國中藝術(shù)圈流行的“身份確認”。
攝影家常是身份曖昧的人。這本書中至少有四五人曾經(jīng)專攻繪畫(布列松畫了一輩子,我看他晚年的素描,非常好,也非常差),這是1948年國民政府簽發(fā)給布列松進入中國的簽證影印。2004年布列松逝世,法國紀念??l(fā)表了這份歷史文物。
有的從小玩弄照相機,有的半路出家,有的半路改行——總之,他們高度專業(yè),但對攝影似乎并不專情——莫法特、克萊因、貝利既拍照片,又拍電影。李希特研究攝影,一心為了畫畫,他在別的場合說道:“我以繪畫說明攝影?!彼_爾加多活脫“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國外信徒,畢生“深入生活,表現(xiàn)人民”。他居然還在追思四十年前遍及法國的文化造反,他說:“應(yīng)該重新考慮60年代學生運動的根本問題?!?/p>
書中幾位日本人對攝影的表述,南轅北轍東松照明執(zhí)意要在戰(zhàn)后日本被美國化的現(xiàn)實中,找回未被美國化的日本,他要用照片使“人們的感性蘇醒”。細江公英在拍攝中放肆擺布日本作家山島由紀夫乃是為了“砸爛偶像”;后者配合如儀。
江成常夫痛感日本人“輕易忘記了戰(zhàn)后遺留的問題”,他用攝影機書寫歷史。以都市為主題的森山大道和筱山紀信對國家或歷史不置一詞,前者說,“我與任何城市一見如故”,后者認為攝影是“把已經(jīng)存在的世界的最好的地方裁剪下來”。而荒木經(jīng)惟說:“作為一種心情,我寧可相信照片而不是文字?!彼f:“攝影是快樂本身,攝影是輕快甚至是輕浮的?!?/p>
在攝影家“羅生門”式的口供中,我們?nèi)绾伟盐諗z影的案情、動機、陳述與脈絡(luò)?西方繪畫雖則流派紛繁,皆可追溯史跡,歸宗本源,譬如希臘,譬如文藝復(fù)興,而攝影天生不知就范的野性,數(shù)典忘祖,并放肆穿越其他藝術(shù)止步之處。試將攝影分類或歸納,必遭遇無數(shù)反證,一如被稱作“先鋒”、“實驗”的藝術(shù)意在追問什么是藝術(shù),嚴肅攝影總能有效地以各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既問且答,亦答亦問:攝影是什么?什么是攝影?
“記錄”、“見證”、“現(xiàn)實”、“瞬間”,是攝影話語中最常見的詞。對此,攝影機天然地難辭其責,仿佛“原罪”。可是沙亞格說他們收藏廣告與時裝攝影,卻排斥新聞與紀實攝影?!癐CP”的立場迥然不同,我在那里看過多少新聞攝影,充滿時事、是非、暴力與戰(zhàn)爭。
“9·11”慘禍當天上午,著名的“馬格南”紀實攝影小組正在曼哈頓開會——真叫是攝影的天意:他們居然相約聚集在此時此地——各國成員聞訊休會,沖向現(xiàn)場,一位資深女攝影家事后在展覽說明中寫道:“人群奔逃而來,我穿過他們,迎向世貿(mào)中心?!奔o實攝影仿佛并未證明“攝影機在場”的真理,倒更像是事件為了攝影而發(fā)生——天作孽。這豈非又一道“人生模仿藝術(shù)”的悖論。
但是,稍稍審察攝影史的全景觀與進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偉大的紀實經(jīng)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在這本談話錄中,紀實與攝影的關(guān)系、攝影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充滿珍貴的“悖論”,這些悖論超越了被社會稱作“道德”的概念,儼然成為攝影自身的“道德”,這“道德”,也超越了攝影史:似乎每一位攝影家都有自己言之有理的方法論與攝影觀——
江成常夫說,攝影若是作為“徹底的記錄”,便成了“拷貝的同義詞”。而要“徹底表現(xiàn)”,又會“遠離現(xiàn)實”。所以他不得不在“表現(xiàn)與記錄的窄縫中,邊苦惱,邊拍攝”。
布列松的警句:“攝影就是凝神屏息”,因為現(xiàn)實“正在逃遁”。
荒木經(jīng)惟發(fā)現(xiàn):“眼睛看見的與照相機拍攝到的是不一樣的”,因此“真正的東西不可貌相”。
什么是他所謂“真正的東西”?大衛(wèi)·貝利說:“照片自己站了出來?!北劝⒌乱庖娕c他相似:“有什么東西自己在發(fā)生?!彼运霸谧龅倪^程中委身于偶然性”。
聲稱在攝影中“喪失身份”的讓·鮑德里亞說得更徹底:“對象本身招呼你過來,謙虛地說,請拍照片?!彼f,當他舉起相機,“是‘對象’在那一邊工作”。是的,假如“在那一邊”的“對象”是“9·11”上午的世貿(mào)中心,攝影家果然“喪失身份”,只是鏡頭與快門,無須想像力。
事情真是這樣么?“9·11”方案的想像力來自好萊塢,好萊塢是“制造幻想的工廠”——這“工廠”煽動了近二十年來新興攝影的萬丈雄心,攝影家們開始精心利用,進而妄想操縱攝影機。他們營構(gòu)“現(xiàn)實”,虛設(shè)“對象”,而后動用照相機。
與比阿德“委身于偶然性”相反,佛孔的所謂“造相”式攝影盡可能控制,甚至“排除偶然性”,為此,他在拍攝之前先行“捏造一個封閉的空間”,如嘎斯克爾所言,“即使拍攝出來的不是現(xiàn)實事物,也要使看的人相信,這肯定在什么地方存在過”。
繪畫的“基因”開始“委身”于攝影。在紐約,我被杰夫·沃爾的超型燈箱照片嚇得魂飛魄散——活見鬼!一群死相慘烈的二戰(zhàn)士兵,血污狼藉,腦裂腸流,在廢棄戰(zhàn)場的泥石間推搡笑鬧——好?。∥蚁耄哼@家伙抱有古典畫家的野心。果然,沃爾說道:“攝影可以在攝影之前,也就是與繪畫相似之處展開工作……攝影繼承了繪畫制作的思考方式,繼續(xù)著攝影發(fā)明前繪畫所做的事?!薄鹂子H自畫過自己想要的某些場景,最后決定,唯攝影才能“表現(xiàn)得最好?!?/p>
在“數(shù)碼技術(shù)重寫攝影定義”的今天,針對攝影的可為或不可為,沃爾問道:“邊界在哪里?”他說,“‘瞬間’是理解攝影的一種可能性,‘沒有瞬間’是理解攝影的另一種可能性……我感興趣的是我們現(xiàn)在仍然需要探討這個媒介的復(fù)雜性?!?/p>
新興攝影的另一組動機,更直接,更曖昧,更“政治”,又更為反政治。這類作品不追求早期攝影的藝術(shù)性與經(jīng)典性,攝影,被“委身”于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私人性與公共性。
克拉克的攝影目的是“回過頭將過去變成照片”。
荒木經(jīng)惟稱攝影是“記憶的裝置”。
東松照明卻認為攝影“使記憶破滅”。是這“缺失感”誘使他從事攝影。
克魯格說得中肯:“所有人的腦子里都一直盤旋著小小的假敘事?!?/p>
戈爾丁作為女人的意識勝過攝影家意識。她說:“如果我以攝影保留人生的記錄,那么,對于我的人生就誰也無法修正了?!倍酱蟮勒f:“不,沒有什么人可以把握世界?!?/p>
激進的左翼人士薩爾加多堅持“尊重對象,理解對象”,認為與他拍攝的人們“一起生活”乃是“最重要的”。不過他遠比我們的偽左翼藝術(shù)家頭腦清醒,明白藝術(shù)基于“個人”。他說:“與這片土地上的人保持接觸卻仍然是獨自一人……這種雙重構(gòu)造對攝影來說很重要,不可或缺?!?/p>
筱山紀信另有說法:“不管什么人,如果第一次見面時不能拍好的,那今后一生也拍不好?!鄙朴诓蹲饺诵缘臄z影魔鬼科特茲與布列松,也從未發(fā)布“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的教條。后者說:“除去詩意的表現(xiàn),我對攝影的記錄性一點也沒有興趣?!彼男艞l只是“對被攝體以及攝影自身付出最大的敬意”。

Rialto,Pasadena,1993,杉本博司
我愿斗膽以杉本博司的話作出補充,他說:“攝影的歷史是人類幻想的歷史,人類要看見幻影的能力就因為他們擁有視覺?!?/p>
在作家、畫家或音樂家的言談中,我很難獲致攝影家所能給予的快感、攻擊性與豐富性。采訪弗孔的日本人安部說:“像藝術(shù)家這樣的人不一定必須始終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因為言行不一是藝術(shù)家的特權(quán)?!?/p>
安部是將攝影家歸入藝術(shù)家之列??墒亲骷?、畫家與音樂家身后站滿了活著或死去的史家與諫吏,“藝術(shù)”永遠被置于史論的法庭——攝影沒有判官,只見證人,攝影作品則仿佛兼具揭發(fā)、證據(jù)、原告、起訴的多重性質(zhì),在攝影及其涉及的種種問題中,理論官司是無效的。
沒有哪一類藝術(shù)家像攝影家那般投注性命,最著名的先驅(qū)是羅伯特·卡帕,而數(shù)以百計的新聞攝影家壯烈犧牲,以身殉職——攝影是一種職業(yè)么?即便最自私、最避世的嚴肅攝影家,也都是對著世界單獨叫囂的人。
本書訪談的對象幾乎個個能說會道,銳不可當,攝影家若有天職,便是天天逼視我們無視的事物。他們因此在種種問題上抱有驚人的發(fā)見,脫口而出,儼然是世界的、攝影的,同時是自己的首席發(fā)言人。
關(guān)于宗教:當塞拉諾作品《尿中基督》被人質(zhì)問時,他慨然答道:“上帝允許我制作它!”
關(guān)于死亡:他在停尸間拍攝的經(jīng)驗是:“所有尸體還住著靈魂?!?/p>
關(guān)于種族:他拍攝三K黨而注意到“許多成員非常貧窮”,從白色帽罩中露出“善良的目光”。他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三K黨徒其實都是“少數(shù)族群”。
關(guān)于西方:來往于美國與非洲的比阿德這樣看待舉世稱慶的南非民主:“全都錯了,現(xiàn)在西方在非洲做的事與當初美國對印第安人所做的事是完全一樣的。”他尖銳地指出,“人會無動于衷地聽信自己的宣傳,我們是作為自然的敵人而存在……一切已經(jīng)太晚了,游戲的終結(jié),一切都太晚了?!?/p>
關(guān)于生命:法國人弗孔這樣解釋自己的作品:“我的世界里沒有‘代’的概念,出場人物都是孩子,是男孩,少年,沒有‘生育性’,可說是‘原型’樣的東西,是停止了的世界。”
關(guān)于攝影:哲學家鮑德里亞的言說自有他的看家本領(lǐng):“事物都被意義和語境所覆蓋,而攝影則是把這些意義和語境從客體的周圍全部剝除干凈。我?guī)缀醪慌娜耸且驗槿藥в刑嘁饬x?!彼麑Α睹魇摇返睦斫庖徽Z中的:“巴特的分析是把攝影作為一種消失來理解的,非常精彩,《明室》真的是觸及了攝影的核心問題?!?/p>
關(guān)于時間:當森山大道被問及克萊因的作品是否過時,他說:“過時的是照片中的世界?!?/p>
關(guān)于城市:他欣然說道:“小城市就是一部短篇小說,大城市就是一部長篇小說。”
關(guān)于影響:貝利說:“任何人都是一種影響。”
關(guān)于藝術(shù):比阿德說:“現(xiàn)在的藝術(shù)總體來說,太藝術(shù)化了。”
關(guān)于藝術(shù)教育:又是比阿德:“想要到藝術(shù)學院去成為藝術(shù)家的這種想法本身就有問題。那幫家伙幾乎都很自我中心,很多家伙很沒意思?!?/p>
關(guān)于藝術(shù)家:還是比阿德:“我認為沃霍嫉恨杜尚,有杜尚才有沃霍……他本身就是一個被展示的存在。”
關(guān)于電影:克萊因說:“人們看電影要比看攝影集更集中思想。電影只能從頭開始,服從它的展開?!辈簧贁z影家招認他們的靈感來自電影。
關(guān)于電視:鮑德里亞說:“在以電視為首的圖像文化中,攝影想做的是切斷這圖像之流,提出完全的沉默與靜止。”克魯格另有說法:“電視如此強大是因為最好的寫作是在電視上,這就是共和黨如此仇視好萊塢的原因。”當然,她說的是美國的電視。
關(guān)于裸體:坦尼遜稱之為“人的不設(shè)防狀態(tài)”。
……
停止摘引。書中的精彩表述百倍于此。我寫前言,不看書中的圖片——說句涉嫌炫耀的實話:我被紐約寵幸的經(jīng)驗之一,是觀看攝影的“原件”(VINTAGE)——書出,圖片在,便可與言說互為佐證。我雖為此書勾引讀者,安部有言在先:“不管怎么解釋,結(jié)果總是無法超出作品本身。”
而這書中不過是若干照片。誰不會拍照?誰沒見過照片?若非十二分敏銳,再好的照片,僅供一瞥,如同我們睜著眼,輕率地度過一生——能夠確鑿證明我們曾在這世上活過,唯照片而已。一旦發(fā)生火災(zāi)地震,據(jù)我所知,西方社區(qū)再有錢的人家,出逃時僅只攜帶家庭相冊。
此事大有深意。
在我們的媒體、美術(shù)館及藝術(shù)教育的意識中,“攝影”早已具備,“攝影文化”則尚未真正發(fā)生。出版界的情形略微不同,山東畫報出版社面向大眾的《老照片》系列,若經(jīng)巴特銳眼審視,便得以提出照片背后的大追問。前衛(wèi)藝術(shù)的某一“部位”倒是尖銳地意識到攝影的尖銳,惜乎其中“運動”的成分多于攝影。前時媒體頗為報道了一陣設(shè)在平遙的國際攝影展,自然是大好事,不過總覺得像是文藝派對……
攝影的覺醒,應(yīng)是人的覺醒,我看見,中國的無數(shù)表象與隱秘,尚在攝影機前沉睡。
在重要的世界攝影舞臺,我常為東瀛小國的攝影深度所震撼。我不妒忌沃霍與杜尚,但難以遏制對日本人的妒忌——此事非關(guān)民族的虛榮與自尊——我們的體育、電影、前衛(wèi)藝術(shù)(包括其中有限的攝影作品)早已“走向世界”,然而在“世界攝影”中,雖然常會出現(xiàn)西方攝影家鏡頭下的“舊中國”或“新中國”,但恕我直言:罕見,或根本看不見中國攝影家。
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攝影比任何藝術(shù)更嚴肅、更無情。攝影難以為社會所駕馭。唯攝影膽敢自外于藝術(shù),如書中大部分攝影家,寧可懸置自己的身份。他們,是一小撮內(nèi)心深處不顧一切的人。
巴特對這本書中格外個人化、風格化,或注重新聞紀實的攝影,均不看重,他有道理。但他洞察攝影的桀驁不馴,竟將攝影認作是“瘋狂的姊妹”。他發(fā)現(xiàn),“持續(xù)地注視”照片,總伴隨著“潛在的瘋狂”,因為“注視既受真理影響,也受瘋狂左右”。
當他在《明室》的書寫中尋獲攝影的“所思”乃是“此曾在”——較為周全的翻譯是:“曾經(jīng)存在,但現(xiàn)已不存在的事物”——結(jié)論是:“攝影、瘋狂,與某種不知名的事物有所關(guān)聯(lián)”,那“不知名”的,是什么呢?他稱之為人心的“慈悲”:從一張張照片,我……瘋狂地步入景中,進入像中,雙臂擁抱已逝去或?qū)⑹湃フ撸q如尼采所為:1889年1月3日那天,他投向一匹遭受犧牲的馬,抱頸痛哭:因慈悲而發(fā)狂。
在《明室》的末尾,他寫道:
社會致力于安撫攝影,緩和瘋狂。因這瘋狂不斷威脅著照片的觀看者……為此,社會有兩項預(yù)防的途徑可采用:第一道途經(jīng)是將攝影視為一門藝術(shù),因沒有任何藝術(shù)是瘋狂的。攝影家因而一心一意與藝術(shù)競爭,甘心接納繪畫的修辭學與其高尚的展覽方式。……另一安撫途經(jīng)是讓它大眾化、群體化、通俗化……因為普及化的攝影影像,藉展示說明的名義,反而將這個充滿矛盾與沖突的人間給非真實化了。
攝影的選擇是什么:
瘋狂或明智?攝影可為二者之一……讓攝影順從美好夢想的文明化符征,或者,迎對從攝影中醒覺的固執(zhí)的真實。
去除了上下文,這些話可能是費解的,我所以反復(fù)閱讀(臺灣譯版)的《明室》。他說的是西方——久在西方,我對他的言說始有漸進漸深的認知。中國眼下的進步,已初具他對影像文化所概括的景觀:影像正在我們周圍泛濫:“藝術(shù)”的,或“大眾”的。而“從攝影中醒覺的固執(zhí)的真實”,卻是稀有的經(jīng)驗,一旦遭遇,仿佛被目光逼視,不免驚怵,以至難堪。攝影猶如言論。在一個誠實的言論尚未獲致充分的表達、尚未自覺到言論之所以是言論的國家,攝影的處境必是曖昧的。攝影家可能并不自知。
我被這本書觸動的不是照片,而是言論的鋒利。此外,我要說,
攝影不應(yīng)該僅在書頁中被觀看。目擊一幅原版照片,比鏡頭目擊真實更具說服力。凝視原版的質(zhì)感與尺寸——這質(zhì)感、尺寸絕不僅指作品的物質(zhì)層面——是不可取代的觀看經(jīng)驗,并從深處影響一個人。
愿偉大的世界攝影直接迎對我們的目光。還要等多久?此刻,我謹感謝顧錚先生堅持多年的編述,感謝上海文藝出版社做成這本書。

Nan and Brian in Bed, New York City, 1983 by Nan Gol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