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拍攝有必要補光嗎 微距照片拍攝不清晰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明明看到別人拍出來的微距照片很漂亮,可是輪到自己拍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拍出來完全不是一回事,不是過暗就是不清晰。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其實與微距拍攝時的參數(shù)設置有關,我們知道,微距拍攝使用的是小光圈,這樣相機的進光量就會減少,為了保證畫質,ISO是保持在100的最低位置。

理論上說,在光圈與ISO確定后,可以通過使用低速快門來讓相機保證曝光正常狀態(tài),但是微距拍攝不管是相機還是被攝主體都要盡量保持固定不動狀態(tài),這樣才能拍攝清晰。拍攝的時間越長,失敗的風險就越大,所以微距拍攝中快門速度不能設置太慢,特別是在室外。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微距拍攝時都是需要補光的,雖然微距拍攝都是一些很微小的東西,但也不是隨便補亂打一下光就可以了,微距補光一定要圍繞被攝主體來,以突出被攝主體為宗旨,這點與平時補光是一樣的。微距攝影分為室內(nèi)補光與戶外補光。

室內(nèi)布光相對來說要簡單和可控一些,因為室內(nèi)拍攝受到外界的影響要小一些,而且拍攝的大都是一些相對靜止不動的物體。由于微距拍攝的主體都比較微小,光源可以選擇家里的臺燈、手電筒,光不要直射被攝主體,盡量打的有強有弱,使畫面顯得有層次一點。比如拍攝的被攝主體是一個朝上的面,可以把光從正上方打下來,這時直打的光如果太強,中間可以加一張白紙來柔化光線。

如果在戶外,很多時候微距拍攝都是拍諸如螞蟻、蜜蜂等各種昆蟲與花朵之類植物,這些拍攝就不能像在室內(nèi)一樣了,參數(shù)設置就需要快一點,否則被攝主體可能就會動,偶爾還會被風吹動或雨水淋濕,這種情況下,即使相機固定不動,被攝主體也可能會動,這樣就可能導致拍攝失敗。所以戶外環(huán)境復雜得多,在戶外最理想的補光器材是熱靴閃光燈。

雖然說閃光燈光源相對臺燈這樣的常亮光源要復雜一些,對于新手使用有點困難,但是只要了解了閃光燈光源的特點,就比較容易上手了。閃光燈屬于瞬間光源,在拍攝昆蟲之類的題材時,慢慢靠近被攝主體,可使被攝主體不容易受驚。

使用閃光燈,除了用來補光,其實還可以用來凝固被攝主體,這可能會讓一些新手感到困惑,因為一直都是用高速快門來凝固被攝主體,之所以可以用閃光燈的高速閃光來凝固被攝主體,是因為閃光燈的閃光速度要遠快于相機的快門速度,只要不是用閃光燈的頻閃功能,不管快門速度多慢,閃光燈只閃一次,這一次極快的閃光就能夠把受影響的被攝主體凝固下來,剩下的背景由快門速度控制,這樣就能保證被攝主體的清晰。所以用閃光燈補光,特別適合一些緩慢移動的昆蟲或者被微風吹動的花朵植物等微距題材。

閃光燈的光直打太強的話,需要在前面加柔光附件。不要使用TTL自動閃光,要用M手動閃光,這樣可以精準控制閃光燈的強度。
通過以上的講解,使我們了解到,合理的參數(shù)設置與必要的補光是保證微距拍攝成功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