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rd Fighting》譯文——起勢:開始與結束

教材:《Sword Fighting: An Introduction to handling a Long Sword》
作者:Herbert Schmidt
譯者:蝰格武器學會(KWA)
公眾號:kwacad
討論群:621466938
起勢是一系列基本姿勢,是每一次攻擊的起點和終點,5種大師之劍會在各種起勢間應用。起勢是戰(zhàn)斗中的一個個節(jié)點,它可以為接下來的攻擊提供多種選擇,多種攻擊路線。在戰(zhàn)斗中也會出現兩個劍手不發(fā)起實質攻擊但通過不斷變換起勢的方式破壞對方的攻擊意圖的場面。
很多起勢都包含左右兩種站位,左右的命名取決于劍刃所處位置。如果左腳在前,劍刃在身體右側,稱為右站位,反之,則稱為左站位。
在Liechtenauer的劍術教學體系中有四種基本起勢:騙位、犁位、牛位、頂位,兩種后來加入的起勢:尾位、欄位。這六個起勢作為基礎,還有其他起勢,如鑰位、鐵門位,獨角獸位、秤位等等。這些附加的起勢是后來一部分劍術大師定義的,并沒有被所有劍士的接受。基本的六個起勢覆蓋了所有可能性,所以本教材將集中探討這幾個起勢。還有個例外是長點位,幾乎所有劍術大師都會用到的站位,但沒有被列入起勢之列。
騙位起勢(Der Alber)
這個起勢看起來非常簡單,也沒有威脅性。但這是個錯誤的判斷,劍手可以從這個起勢迅速有效地發(fā)起攻擊。右騙位是左腳在前,劍尖斜指向地面,劍刃居中線,劍尖略微指向右側。雙臂可以緊貼身體也可向前伸出,左騙位動作要求相反,長刃朝向地面。

犁位起勢(Der Pflug)
犁位起勢同樣包含兩個站位,劍柄大約在臀部的高度,劍尖指向對手面部。左犁位要求長刃朝上,大拇指按住劍身一側,保證持劍牢固穩(wěn)定,因此在做左犁位時劍柄會在劍手手中轉180度,這樣的持握也便于劍手發(fā)起刺擊。右犁位要求長刃朝下。由犁位起勢發(fā)起的上段下?lián)舴浅S行?,尤其是點擊方式攻擊效果很好。

牛位起勢(Der Ochs)
右牛位左腳在前,劍柄在頭部前上方,劍尖指向對手,通常向稍微斜下,雙臂交叉。左牛位右腳在前,劍在劍手左側。無論左站位還是有站位都需要拇指按在健身一側以保證穩(wěn)定性。牛位可以產生刺擊的威脅,也可以發(fā)起交擊。右牛位的長刃指向身體右側,左牛位短刃指向身體左側。

頂位起勢(vom Tag)
頂位起勢有三種類型:頂位(左/右站位)、肩位(左/右站位)、頭頂位(居中站位)。這幾種變形中,劍尖都指向上方并稍微向后。大部分時候劍手的斬擊都是從頂位開始的,刺擊則很少。
右頂位劍柄在頭部右側,劍格大約在眼睛的高度;肩位劍身搭在肩膀上,劍尖斜向后方,劍柄在肩部下方。頭頂位長劍在頭部正上方,可以向任何方向攻擊。
在右頂位和頭頂位中,長刃朝前,左頂位則長刃朝后。肩位中,劍側面搭在肩部,長刃朝向左側。注意肘部自然下垂即可,不要向前伸出,避免成為易受到攻擊的目標。


尾位起勢(Nebenhut)
尾位非常簡單,劍尖指向后下方,長刃朝前,劍柄大約在臀部高度。左尾位時右腳在前,雙臂交叉。該起勢非常適合下端上擊,部分針對中段和上段的攻擊也可以從這個起勢發(fā)起。如果該起勢的長刃朝后,可稱為變位起勢。

欄位起勢(Schrankhut)
該起勢形成一個身體前方的阻擋,劍尖劍手前方點地,劍柄高于前側腿膝蓋,劍身在后側腿一側。由此其實非常適合發(fā)起曲擊。

鑰位起勢(Der Schlüssel)
由牛位起勢放低劍柄到肩膀高度并后拉,放置劍側面(或劍刃)于前側手小臂,就是鑰位起勢。

獨角位起勢(Das Einhorn)
獨角位是上擊的終點,劍尖指向上方,右獨角位雙臂交叉。

掛位起勢(Hangetort)
掛位起勢的劍尖懸垂于地面上方,如果是右半身在前,則劍尖指向左下方,反之亦然。

長點起勢(Der Langort)
長劍在身前水平伸出,劍尖指對手面部。

下篇將介紹大師之劍的基本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