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2)】我的姥姥不會做外婆菜

記得以前吃過的鹵肉飯都叫“臺灣鹵肉飯”,鹵味咸香,瘦肉少,肥肉多,醬色讓肉看起來油汪汪的,我總是喜歡把鹵肉和著米飯一起,猛塞一大口。這時肥肉的香氣總會讓我一時忘記減肥的需求。肥而不膩的肉丁讓米飯變得軟軟糯糯,不知不覺,嘴上就沾滿了鹵肉飯的肥油。
不過今天這次外賣點的是“外婆家的鹵肉飯”。
“外婆”這兩個字挺神奇的,似乎全中國的外婆,做菜做得都特別好。正也如此,這兩年才會有那么多的館子,打著外婆的招牌,來吸引懷念外婆味道的饕客。不過這家“外婆家的鹵肉飯”至少勾不起我的鄉(xiāng)愁。
因為我的外婆——確切的說,我的姥姥,并不會做鹵肉飯。
當然,我姥姥的家常小菜做的可是一絕,柿子炒雞蛋,糖醋溜白菜,下飯的腌蒜茄子,炒的沒有紕漏的酸菜粉……這些最最尋常的菜色,在姥姥的鍋鏟翻飛當中,滋味竟變得如此獨一無二。
總有些東西無法單純用語言來描述,姥姥做的菜就是其中一例。
不過我對姥姥做菜實力的了解僅限于常見的家常菜色,我并不清楚姥姥做一些大菜的水平如何,但那些家常的味道,至今都在味蕾上殘留著一點痕跡。
我的味蕾上留下最多的味道,實際上是奶奶做飯的味道。
奶奶的做菜風格比姥姥要豪放很多。大概是我們家人口多,她炒菜的時候,那些調(diào)料都是都是論勺加的,比如加完鹽后,還要點生抽上色。因此,奶奶以前做飯的口味都很重。
不過因為調(diào)料下足了功夫,所以我奶奶的肉菜做得都特別好——燉排骨,煙熏雞,燉魚,紅燒肉……奶奶弄起來特別得心應手。
當我在家的時候,奶奶每天都會變著法得給燒點好吃的。就這樣,在家的時候,我的體重總是居高不下。
而今天的這道所謂的外婆鹵肉飯,說來奇怪,吃完第一口后,我最先想到的不是外婆,反而是我的奶奶。
奶奶風味:外婆家的鹵肉飯

吃飯的時候,最妙的,就是點開一部下飯視頻,邊吃邊看。如果飯菜好吃的話,那這下飯視頻就是錦上添花,更是給菜品撒上了一層無形的美味粉;要飯菜不好吃,這下飯視頻就是雪中送炭——通過聯(lián)想視頻中飯菜的味道,接著把難以下咽的飯菜咽下去。

當然今天的鹵肉飯,味道也不至于一言難盡,小油菜解膩,把鹵肉和米飯撥到油菜上,包好,再一口吞下去——這種吃法吃起來不膩,也能一口吃到肉和菜(所以就成了迷你鹵肉飯),而且那鹵肉中的幾塊肥肉嘗起來真的是滿足了自己對肉的需求——太香了。
搭配下飯視頻《孤獨的美食家》,青菜不一會兒就開開心心地吃完了,當我吃下一口的時候,我卻再也開心不起來了,因為從這會兒開始,我才發(fā)現(xiàn)這碗鹵肉飯有個異常嚴重的問題:
這碗鹵肉飯它太咸了?。。?/span>
雖然這個咸的原因并不是把鹽一股腦地倒進去,但這個咸味也頗具特色,可能是這塊鹵肉在鍋里被鹵汁泡太久了,才導致這股咸味兒在口腔當中揮之不去。因為剛剛有小白菜清口,所以鹵肉的咸味才被很好地掩蓋住了,現(xiàn)在咸味在口腔里鋪開來,就需要大口地吃米飯來緩解口中咸味的壓力了。

結(jié)果就是,最后外賣盒里剩下了一勺鹵肉,我就著水和下飯電視劇,把它吞了下去。
后來想一想,可能廣東的鹵味都這樣,我之前也略有耳聞,鹵水這種東西是要養(yǎng)起來的,越老的鹵水,越有滋味。
想起來以前看過一篇小說,里面提到店里的鹵水,顏色近乎于黑;而那家店也憑借著這壇漆黑發(fā)亮的鹵水,讓店面興旺了幾十年。同樣是這本小說,也提到了拿活人來調(diào)鹵汁。雖說藝術(shù)加工不可信,但這種加工總是容易造成心理陰影——還好我并不在意這些。
我在意的,是這碗外婆家的鹵肉飯,讓我想起了做菜加鹽又加醬油的奶奶。
“好好吃飯”這四個字包含了我對吃飯這件事的兩大原則:一是吃好,二是吃得合適,點到為止。合適這一點講究一個緣分,心情不好的時候會讓自己多吃點甜的,心情好的時候就吃點好的,平日里則是該怎么吃就怎么吃,飯量少了不夠吃,多了又會撐到,肚子也會覺得不舒服。
所以吃飯這件事應該是很私人的。和家里人住一起,也許無法決定中午吃什么,但至少能決定怎么吃。
我小時候的胃口很大,因為那會兒要長身體,所以每頓吃兩三碗飯都是正常操作,而且飯后還會吃奶奶給的水果,而高中的時候,因為覺得自己太胖了,在班里的性格也比較孤僻,就不愿意去食堂吃飯,很多時候,一日三餐就是吃個三塊錢的餅。
代價就是我那會兒的體重從130斤掉到100斤。
后來覺得,自己這樣問題更大,所以進了大學,我就保證自己要吃得好好的。從那時起我的每餐固定一葷一素,體重才漸漸調(diào)整了回來。
可能是因為以前過度節(jié)食的黑歷史被奶奶記在了心里,我奶奶對我的飯量也進行了錯誤的預估。在家里吃飯吃得剛剛好的時候,她總會在飯桌上說:我吃的太少了,再吃點,減肥減得瘦的都不像人樣了(我真的只有臉瘦好嘛!),連胃都縮得跟個拳頭似的。
飯后奶奶再給我來送水果時,我會反復強調(diào)“我不吃,我吃不下”,但奶奶還是會硬把水果放在書桌上,這樣不良的溝通總會導致兩個人都氣呼呼的。
我沒有來由地討厭著奶奶的這些話。盡管我的心里也知道她對我是真的好,真的在乎,總以為我還是和以前一樣節(jié)食,所以她才會批評我過度減肥。
但是胖真的不好看也不健康??!我真的不想三十歲的時候挺著宛如懷孕三個月的肚子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span>
過分的,不需要的愛,會變成壓力,讓人透不過氣。
我和奶奶總是不想去相互理解,所以我們彼此間也總是缺乏共同話題。不過這樣總是和我缺乏共同話題的奶奶,居然是第一個支持我離家出走的人。
我來到南方只是因為偶然。我對未來充滿了未知的迷茫,除了用筆寫下一個個故事以外,我完全不知道自己還能干什么,還應該去干什么。也因此,從老東家告別之后,我整個人待機了一個月。
“馬城,你到底要怎么樣!”我媽一直這么說,我的心底也這樣問。
應該要做點什么,我暗暗的想,最終得出的結(jié)論是:我想走出家門,去外面看一看,去看一看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應該做什么,自己能做得到什么。
我不能留在家里,留在家里的話,這三個問題將永遠沒有答案。
我便在離家出走前一天晚上買了前往南方的廉價機票,花費600大洋。
那天晚上我和我媽進行了一次關(guān)于人生與未來的大探討。她用盡各種打擊人的語言逼迫我退票,我只回答她“是是是,你說的都對”,而那張退票的頁面,一直開到了第二天早上。
出發(fā)那天早上,我媽去上班,我收拾好了行李,糾結(jié)著要不要出發(fā)。出發(fā)的后果很明顯,最嚴重地,她會說:“以后我沒有你這個兒子?!?/span>
而不出發(fā),我的時間將不僅僅在這一個月內(nèi)停滯,而是會永遠地停滯。
這時候最先鼓勵我踏上旅途的人,是我的奶奶。
出發(fā)那天天氣很好,天高,藍,道路旁的樹上,有幾片黃了的葉子,被風從樹上帶了下來,但那葉子并沒有落在樹的腳下,反而被風帶到了車窗的雨刷器上,去了很遠的地方。
那天上午我跟奶奶說,我要去南方,奶奶認真地確認了這一事實之后,她對我說:
“年輕人,去闖闖也行,就是離家太遠咯,廣東那邊亂的很,馬上都出國了……”
我能聽出奶奶語氣中的欣慰,她很明白,她阻止不了我去做什么,但她會放手讓我去做一做。
我這才下定決心,出門,給我媽發(fā)了很長的一段話,來到了我市機場。
“以后別說你是我兒子,我沒有你這個媽”
這是我媽那天給我發(fā)的微信最后一句話。

說來不巧,新的單位還是比較忙的,因為要適應新環(huán)境,還要找回之前的工作狀態(tài)。
不過再忙,早餐還是要好好吃的,盡管早餐有可能會變成早午餐,比如今天的早午餐就是三明治配橙汁。
陽光的顏色:橙汁配火腿雞蛋三明治

涼的食物,在酷熱的南方城市中,有助于下飯。其實這個火腿雞蛋三明治并沒有什么特點,就是雞蛋口感很爽滑,別的也就沒有了。橙汁稍微有點酸,倒是調(diào)和了三明治的味道,讓早餐的口感變得豐富了起來。
今天對別人來說,十一假期才剛開了個頭;對我來說,十一假期已經(jīng)是接近尾聲了。我坐在面包店里,一邊吃著早餐,一邊打著字。
電話響了,是我老姑打過來的。
雖然叫“老姑”,實際上,老姑是我爸這一輩里面歲數(shù)最小的。東北方言里有一句叫“家里老小”,這里的老實際上就和小是一個意思了。
我接起小姑的電話,此刻她應該是來問我離家出走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了。
這通電話又具體講了哪些內(nèi)容其實我有點記不大清楚,我只記得其中這么一段:
“你不想家?”老姑問我。
“不想,我剛出來沒多久,這會兒還不到想家的時候?!?/span>
“行吧,不過你記得給奶奶打個電話,這會兒家里就她一個人?!?/span>
“我爸媽呢?”
“你爸會內(nèi)蒙整房子去了,你媽和我到天津來玩了?!?/span>
“哦?!蔽液唵蔚鼗貜偷?。
“你抽空記得,給奶奶打個電話,她總是念叨你。”
“好?!?/span>
我掛了電話。
我平時是比較抗拒打電話的,因為看不到對方的臉,也就很難猜得到對方在想什么,從而在電話里說得每一句話,都需要經(jīng)過很多次考慮。
打電話之前,我也總是想著,要組織組織語言,萬一說錯話了怎么辦,萬一發(fā)生了難以接受的事怎么辦……
萬一被討厭了,怎么辦。
但今天情況比較特殊,我明白,我需要主動把這個電話打回去。
我找出奶奶的微信,撥通了語音通話。就在這個時候我想起來一件事,我離家出走的那天早上,奶奶一定要塞給我一千塊錢,還一直念叨著“窮家富路,窮家富路”,我并沒有要。
忙音響了沒一會兒,電話就接通了。
“喂,奶奶?!蔽逸p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