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zhàn)奧匈帝國陸軍的重炮,斯柯達149毫米榴彈炮

一戰(zhàn)的歐洲是各類重型火炮的舞臺,人們往往被各類型的大口徑榴彈炮所震撼,又或者被M1897這類有代表性的小口徑野戰(zhàn)炮吸引,對中口徑火炮關注相對更少,尤其是一戰(zhàn)后已經不復存在的奧匈帝國,人們對該國軍隊的裝備情況了解就更少了,今天就來介紹一款奧軍在一戰(zhàn)期間廣泛使用的中程榴彈炮。

與當時歐洲其他陸軍大國一樣,奧匈帝國非常重視火炮現(xiàn)代化建設,加上有斯柯達這樣的軍工重企支撐,在相關領域有獨特的見解。奧軍重視師級火炮建設,考慮到當時的交通運輸能力,很多軍隊都重視75毫米野戰(zhàn)炮這一類口徑偏小的火炮,到150毫米這一級別的火炮,往往都是更加笨重的加農炮,他們擁有更大的射程,卻難以兼顧輕巧便攜的特性。
斯柯達在1914年研制的149毫米榴彈炮就是一款相對輕巧的火炮,它被稱為VZ 14,其實它和二戰(zhàn)德軍使用的150毫米重步兵炮類似,是用來在中近提供重火力支援的大炮。

該炮實際口徑149.1毫米,作戰(zhàn)重量2765千克,炮管長2100毫米,全長5.95米,采用水平滑動炮閂,炮管下是反沖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以根據(jù)火炮仰角的變化調整孔徑,以適應不同的運動方式。
火炮擁有木制的炮輪,矩形的炮架帶結構有駐鋤,有一面5毫米厚的炮盾,有平面矩形和帶弧形的兩種,炮管俯仰角度為-5°~70°,水平方向只有5°(當時大多數(shù)火炮水平調整角度都很窄),火炮發(fā)射42.6千克重的榴彈,炮口初速度336米每秒,最大射程8800米,每分鐘能發(fā)射4發(fā)炮彈。火炮需要6名成員操作,一般一門火炮標配12人的炮班。

既然是師級的野戰(zhàn)支援火炮,它當然就具備快速行軍的能力,火炮可以拆解成兩個部分,使用兩組馬匹拖曳行軍,每組6匹馬,基本能滿足常規(guī)行軍要求。
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該炮具有其他小口徑野戰(zhàn)炮的射程,雖然射速方面要差一點,但是威力彌補了這一缺陷,機動性也還不錯,是一款不錯的中程榴彈炮。

1916年時,斯柯達還重新研制了長炮管,以及適用的彈藥,增加了射程,新火炮被稱為VZ 14/16,不過兩種型號的彈藥仍然可以通用,只是前線士兵一般不這么干,因為兩種彈藥彈道等性能不同,交叉使用彈藥需要復雜的計算才能明確彈著點,士兵們干脆懶得用。

在一戰(zhàn)期間,這款火炮是奧匈帝國陸軍標準火炮,在對手和隊友中間都反映良好,一戰(zhàn)后雖然奧匈帝國不復存在了,但是這門火炮得以延續(xù),包括意大利、英軍、德軍等在內的眾多國家軍隊均有使用,并且豐富了彈種,增加燃燒彈、破甲彈等。德軍將這款火炮稱為15厘米?sFH M.14(?koda),國防軍帶著它參與了二戰(zhàn)初期的很多戰(zhàn)斗,意軍將其稱為sFH 400(i),1943年的西西里島上還有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