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里的夏日避暑方案:賞荷、彈琴、葛優(yōu)躺……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水深火熱的夏季拉開序幕。在高度現(xiàn)代化制冷設(shè)備的今天,我們是恨不得24小時空調(diào)才能正常工作和入睡,所以,實在難以想象在古代人們是如何對付高溫酷暑三伏天的?
其實,古人很早就在夏季學(xué)會用冰了,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里寫:楊氏子弟,每以三伏琢冰為山,置于宴席左右,酒酣各有寒色。當(dāng)然,在那時,夏季用冰還是特權(quán)階層的事情。
唐代還出現(xiàn)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棚”,“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jié)為涼棚,設(shè)坐具為避暑會?!睕雠铮窍募居靡员稳杖∈a的棚子。錦是絲織品,搭為涼棚,可謂奢華。
北宋時期則流行一種“瓷枕”,瓷枕的枕面上了釉,頭枕著睡覺自然涼快。有的瓷枕上還刻有詩句,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fēng)”等,頭靠瓷枕,自有涼意。
其實,對付夏天,古人們還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在自然的山水里嬉戲玩耍:山居避暑,臨水賞荷,高臥北窗……古代的繪畫里有一整套的“避暑方案”,現(xiàn)稍做整理,學(xué)習(xí)一下古人的納涼方法,愿您在這個夏天,有時間的就去游山玩水,沒時間的那就“心靜自然涼”吧。
山居
▽

(明·文征明·消夏小景圖局部)
高濂在《四時幽賞錄》里寫,夏天人們來到靈鷲山下的飛來洞避暑:三伏熏人,燎肌燔骨,坐此披襟散發(fā),把酒放歌,俾川嗚谷應(yīng),清冷灑然,不知人世今為何月。

(明·仇英·竹梧消夏圖局部)
賞荷
▽

(宋·佚名·柳塘釣隱圖局部)

(宋·馬麟·荷香消夏圖局部)
蘇東坡有詩《夜泛西湖》: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fēng)露香。
秦觀《納涼》: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fēng)定池蓮自在香。
泛舟
▽

(宋·王詵·蓮塘泛舟圖局部)

(宋·馬麟·荷香消夏圖局部)
高濂《四時幽賞錄》寫:橋據(jù)湖中,下種紅白蓮花,方廣數(shù)畝,夏日清分,隱隱襲人。攜舟卷席,想與枕藉乎舟中。月香度酒,露影濕衣,歡對忘言……
彈琴
▽

(明·文征明·溪亭消夏圖局部)

(吳昌碩·棕陰納涼圖局部)
高濂《四時幽賞錄》寫:夏日山亭對月,暑氣西沉,南熏習(xí)習(xí)生涼,極目遙山,盤郁冰鏡,兩湖隱約,何來鐘磬?抱琴彈月,響遏流云。高曠撫《秋鴻出塞》,清幽鼓《石上流泉》,《風(fēng)雷引》可避炎蒸,《廣寒游》偏宜清冷,樂矣山居之吟,悲哉楚些之曲,令然指上《梅花》,寒徹人間煩憤矣。噫!何能即元亮無弦之聲,得塵世鐘期之所哉?宜正音之絕響。
葛優(yōu)躺
▽

(元·劉貫道·消夏圖局部)

(宋·佚名·槐蔭消夏圖局部)

(明·仇英·長夏江村圖局部)
(清·王時敏、顧見龍·消夏圖局部)
(明·仇英·梧竹書堂圖局部)
(清·吳歷·消夏圖)

(明·文征明·長林消夏圖局部)

(元·佚名·荷亭對奕圖)

(明·宋旭·仕女圖)

(宋·佚名·柳蔭高士圖)
高濂《遵生八箋》寫道:陶潛于夏日,高臥北窗之下,清風(fēng)颯至,自謂羲皇上人。
陶淵明隱居,夏日臨北窗高臥,涼風(fēng)徐至,閑逸自得,儼如遠(yuǎn)古的高人。后遂用“北窗高臥、高枕北窗、北窗眠、北窗風(fēng)、北窗涼、陶窗”等表示悠閑自適;以“北窗叟、羲皇人、羲皇上人、羲上人、羲皇上”等喻閑逸自適的人。李白有詩《戲贈鄭溧陽》曰:“清風(fēng)北窗下,自謂羲皇人?!?/p>
圖文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