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老子《道德經(jīng)》二:放空自我,傾聽“天籟之音”,道德經(jīng)中的辯證思維。


我們?nèi)绾尾拍艿玫滥兀?/strong>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章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當我們定義了什么是美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丑;當我們定義了什么是善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惡。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從善惡、對錯的角度來定義它,但是事實上,一件事物本身并不一定要非黑即白,之所以我們用對立來看待一切事物,是因為我們太過執(zhí)著于妄想,不斷的與他人爭論。
所以老子才會對世人說“不爭、無為”,“爭”這個動作本事就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自己真的是“對“的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那么誰又有錯的呢?而不爭才是“道”的妙用,世界上本無對錯,站的角度不同對錯相異。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也就是忘掉我們通過主觀的好壞和欲望,來重新感受這個世界。我們就會感受到真正的美好,就會聽到天籟之音,也就是莊子眼中的天籟之音。

天籟之音
我們現(xiàn)在常說,好聽的歌曲就像是一種”天籟之音“,但什么才是”天籟之音“呢?“天籟“這個詞對于我們可以經(jīng)常能夠聽到,它出自于《莊子-齊物論》。
楚國有一個叫南郭子綦(qí)的人,他有一天打坐時到了天地合一的境界,
他的門徒問:忘記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南郭子綦回答:這個世界上存在人籟、地籟、天籟三種不同聲音。所謂人籟是人們用樂器發(fā)出的聲音,地籟的聲音是風吹過大地時大地發(fā)出的聲音,那么天籟呢?就是風吹世間萬物發(fā)出的美妙的聲音。
而人要聽到一種天籟之音,就需要先達到“忘我的境界”,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而天籟的聲音是當我們放下了癡迷和立場時聽到的一切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聲音本來的樣子,
音樂教育本身發(fā)展并沒有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工作好壞善惡之分,人們聽到時會根據(jù)自己心境產(chǎn)生一種主觀意識,心情好時,聽到歡快的音樂就會心生愉快;心情壞時,即使你聽到歡快的音樂,你也會感到不安。而當我們可以靜心時,所聽到的就是音樂本來的狀態(tài),這個就是天籟之音。
所以,音樂的好與壞不在于音樂本身,而是在于聽音樂的人。同理,任何一個事物發(fā)展本身的好壞都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看待事物不同的人身上。

因此,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講: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共同發(fā)展圍繞著一個輪軸,光看一個車輪,它毫無用處,一旦組合成車,它又有極大的用途,一堆粘土孤立看來,毫無價值,但燒制成器皿,又能顯現(xiàn)它的價值,就像擺放在我們身邊的門和窗,它們可以用于房屋建筑建造,也可以是廢物一堆。
因此,客觀社會物質(zhì)生活總有其利用價值,一個看起來毫無用處的事物,也可以化無用為有用。所以無用和有用取決于人們?nèi)绾问褂盟:门c壞,對與錯,就看人們從哪個角度去分析它。

放空自己
放空自己,才能遠離固定思維,杯子是空的,所以它可以裝水,扮演杯子的角色;一個房子,因為他們其中有空間,所以它才可以容納人,發(fā)揮他作為自己房子的作用。一個人有善的一面,那他就有可能有惡的一面,一個人有惡的一面,那他就有可能有善的一面,這是古代先賢的道理。
老子說: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一個人思維固化,所以自己只能看到一個事物好或壞的一面,而不能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因此才參悟不了“道”的秘密,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苦樂是由我們的思想決定的,俗語說,否極泰來,樂極生悲,一件再壞的事情,換個環(huán)境角度看,或許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轉(zhuǎn)機,一個人很順利的時候,反而要謹小慎微,居安思危。
有人會說的,知道這些先賢智慧有什么意義嗎?
這個社會工作賺錢才是最有用的,賺錢才能讓自己過得更好。但因為人們站的角度不同,對好壞的定義也就不同,所以一個人有用不等于對別人有用,探討人生智慧有用嗎?賺錢有錯嗎?有用或無用,錯或?qū)Γ瑳]有統(tǒng)一的答案,全看自己一個人的心境,全看一個人所處的人生不同階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但是當一個人固執(zhí)地認為,他們是唯一正確的答案時,這個時候就真的錯了。當我們在和一個比較固執(zhí)的人進行爭論時,就象是凝視深淵一樣,最終也可能要跌入深淵里。
這就像,自己是素食主義者,自己本是對的,但勸世人都吃素食,這就是錯的。很多人對于喜歡拿著一個自己的道德標尺去衡量萬物,但是這個標尺,是自己的標尺。這個世界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標準答案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這句話出自于王陽明的《傳習錄》,同時也是他心學的思想精髓之一,
物質(zhì)是我們在世界上看到的東西,而理性讓我們認為是對還是錯,是好還是壞。因為自己有了主觀的心,才看到了不同的外部環(huán)境事物,才有了是非對錯之分。
什么是心外無理呢?從王陽明的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他的思想。有一次王陽明和弟子在除草,弟子提出了一個疑問,因為除雜草太累,他感嘆為什么這個世界上的善那么難培養(yǎng),而惡那么難去除。
王陽明說:?草不好嗎,我們從花的角度看,覺得草吸收花的養(yǎng)分,草是惡的,但是在進行喂養(yǎng)動物時又會覺得草犧牲了自己,草是善的。草本身一定是善或惡嗎?是我們的思想導致了它的善惡。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為它是好的,它可以是好的。如果我們認為它是邪惡的,它可以是邪惡的。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思想確實可以決定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看到了什么。有一次,王陽明和一個朋友去南鎮(zhèn)游覽山水,突然朋友指著石頭上的一朵花,你說心外什么都沒有。這朵花和我的心有什么關系?
王陽明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時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石頭中的花對于心來說,其存在意義的被認可,在于花在人心之中的顯現(xiàn)。王陽明這里的花,可以用來比喻一切的美好事物,一切事物的美好的一面。
這個其實也是“相由心生”的觀念。我們以消極的心態(tài)看待一切事物時,總會看到它不好的一面,從而忘記了它本身好的一面。如果我們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掌握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中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規(guī)則。

事物的兩種屬性之間,總是相互對立運行著,在臨界點返回,如此反復循環(huán),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太陽光在夜晚最弱,然后至黎明,一點點發(fā)展變強,到正午達到最強,之后一點點變?nèi)?,從最強點開始,反轉(zhuǎn),返回,即返回其原有屬性。這樣,循環(huán)往復,運動不止。
同樣,人的旦夕禍福問題也是相同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人生目標順利時要居安思危,人生低潮期要沉下心,耐心等待發(fā)現(xiàn)轉(zhuǎn)機。
在這里,有些人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不是提倡無為嗎?既然草木本身無善無惡,那么為什么還要進行除草呢?老子雖然提出了“無為”,但它前面有四個字:“ 順應自然”?!盁o為”而治就是什么也不做嗎?當然不是,“無為”的前提條件是“順應自然”,順應道的規(guī)則,按照“天道”的規(guī)矩做事,按照自己的“道”做事,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則,盛極必衰是事物的運行規(guī)則,最重要的就是,不以自己主觀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萬物,度量一個萬物。而是要放空自己,忘掉我們自己的立場,遵循天道。更全面、客觀地看待一切事物,學會尋找事物發(fā)展之道,運用萬物之道,使我們能夠真正遵循“道”的運行規(guī)律,最終聽到莊子所說的“天籟聲音”
END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驀然回首,邂逅經(jīng)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