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得道之人不會為衣食操心,飲食自足而不知其所取


莊子得真常之道,以游逍遙之虛。很多人讀莊子會有所困惑。為什么莊子如此逍遙而又如此貧窮呢?得此觀點者,多是從“莊周借米,系履過魏王”等故事中得出的結論。首先老子和莊子都有一顆出離心,他們根本不在乎外在物質變化。
物之儻來,寄之。外物無非就是陰陽變化,來的時候誰也擋不住,去的時候,誰也留不住。除非一點,喪己于物,失性于俗,或許能做個守財奴,那也仍然是曇花一現(xiàn)。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府,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看不出變化,可是終有hold不住的那一天。呼啦啦大廈傾,昏慘慘燈將盡,恰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為了執(zhí)著留物,耗盡了有限的生命。在莊子看來,沒有什么比生命永恒更尊貴的了。被外物牽制的人,用莊子的話說,就是在用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所得者輕,所用者重。一眼望穿世界的莊子,何肯以物為事?

當然,莊子不可能是我們認為的那樣貧窮,我們看到的“莊周借米”的故事,是出現(xiàn)在莊子的《外物》篇?!锻馕铩菲牡谝痪湓捑褪恰巴馕锊豢杀亍奔赐庠诘氖挛锊豢蓤?zhí)著。莊子通過向監(jiān)河侯借米,更是表達后文提出的觀點“生前不布施,死何含珠為”。莊子借米是為了開示監(jiān)河侯,并不是真的需要借米。再者,莊子《外物》篇講到任公子大鉤巨緇,最后釣得大魚,蒼梧以北,黃河以東,分而臘之。這片廣大地區(qū)的百姓吃都吃不完。莊子認為,拿著小魚竿,拴著小鉤子,盡在一些小溝小渠里釣一些小魚小蝦米,其于大達亦遠矣。
幾相比較,我們不難看出,莊子《外物》篇是在告訴我們:不要靠著小恩小惠蠅頭小利度日,更不可以靠著乞求別人的施舍憐憫來度日,否則就像自己向監(jiān)河侯借米一樣,只能自取其辱。莊子分明是在現(xiàn)身說法,以教后世學者??上Ш笫缹W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不識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一個得道之人絕不會為了自己的一日三餐而操心的,反而是過著天地萬物任我取的逍遙生活。莊子說“財,,富有余而不知其所由來,飲食自足而不知其所取?!贝司渥阋哉f明了一切。

士成綺見老子,看到老子過得如此殷實,生熟盡于前,鼠壤有余蔬。便認定老子不是得道之人??纯?,這就是世俗的評價體系,終究兩難全。你窮了,他們說你沒有得道;你富了,他們仍然說你沒有得道。世人的評價標準本身就是一種是非心使然,你去迎合他們,那是無休無止的。故得道之人只會選擇做自己。
得道之人,與物為春,接生時于心。他們能夠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一切都是為了接應那個生機的。窮之有時,通之有命。窮達與否,由生命的天機來決定,天機運行到什么階段,就需要什么樣的外境來應景。該失去的時候,那也是天理使然,何以憂,何以慮?通達生命的根本,等于把握了陰陽之道,窮達之間,不就是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的問題嗎?何必勞神明為一?
我們任何的焦慮、擔心甚至恐懼,都是來源于對未來的不確定,而得道之人,掌握了萬化的根源,通達了大命,怎么會一世貧窮?莊子懂我們,可我們不懂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