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銃

這說是鳥銃其實就是火繩槍,在明朝嘉靖年間傳入中國。當時是明軍在浙江附近一處葡萄牙人占據的地方發(fā)現(xiàn),在那還有制作鳥銃的人。當時明朝廷就下令仿制這東西,仿制成功后就生產,當時這東西有了后比手銃受歡迎,因為他跟手銃比起來,有照門、準星、槍托、扳機。在發(fā)射時只要一扣動扳機就可發(fā)射不,用像手銃那樣你要用胳膊夾著還要用另一只手來點火,射程比手銃遠。
明代的《天工開物》就有記載他的做法: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凈則發(fā)藥無阻滯。這個方法到了后來的清朝也在使用,沿用了百年直到洋務運動才被徹底拋棄。
在明朝時期鳥銃是鉚接的,但是制作過程會不方便,后來改用兩段銅箍固定,雖然清洗不方便但是卻縮短了制作時間。到了清代,是學習土耳其的方法,在槍管上扎上幾段細棉繩這樣既能方便制作還能方便清洗。只不過就是那繩子容易被發(fā)熱的槍管熱斷……這還不如明代的第二種方法。
自鳥銃被引進后就得到重用,根據《明會典》記載在嘉靖37年這一年之中就造了大約10000支鳥銃,還有據《練兵實記》當中所說,戚家軍步營有2699人,光鳥銃就有1080支,快到步營的一半,還有清代時期所設內外火器營,內火器營有大約四千人,用鳥銃的就有2500多人!當時在八旗軍中也有鳥銃營,人數為1000人。在各地都有鳥槍營,人數不一。有400人的或500人的都不太一致。當時在各地如需放賊或防獸可申報****,按兵用標準來造。不過必須上報使用人的姓名。民間也可擁有鳥槍,但時要上報獲批和上報姓名。
射擊過程:將火藥倒入藥管口,然后倒入槍膛再用長棍將其壓實,然后放入鉛彈,然后再裝門藥。最后將火繩裝入夾鉗內就行了。這時就瞄準就行了。因其裝填繁瑣為了火力持續(xù)性就用三段射,前面一排射完和第二排交替,第二排之后和第三排交替,這樣保證了火力。
鳥銃有一個缺點,因為火繩點火不能碰上下雨天,一下雨就完了。當初薩爾滸明軍因為下雨和濕度導致火藥受了潮無法使用,火器沒能正常發(fā)揮出來。最后一些火器便宜給了建州女真。
另外,關于為什么會叫鳥銃是因為其能射落飛鳥得到此名,不過就這東西的精準度,用它打鳥的人咋想的?不過我估計那個人打的應該是鳥群,如果他敢用這個東西打那種單獨的一兩只鳥可能得急死他。關于有些人認為的清朝根本不用火器的說法,本人在這里提一下啊,清朝康熙在平定準格爾的時候就用上了一些火槍,去看一下畫的關于準格爾的那些圖你會看到在圖里可能有火槍對射的場面。
再提一個事情,我不知道有些人是怎么回事,非得認為日本的火槍是叫做鐵炮不叫火槍也不叫鳥槍,鐵炮也就是火槍也就是鳥槍,鳥槍就是當時中國人對火槍的一種別稱,火槍在日語里發(fā)音叫做鐵炮,有些字幕組偷懶就直接翻譯成鐵炮不是說這東西叫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