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73】劉興治跋扈皮島

“皮島”一名的由來及其與“椵島”“椴島”之關(guān)系
目前可見此島三名:椵島,椴島,皮島,一般認為前倆是原名,后一是明軍據(jù)原名的朝鮮語發(fā)音取的,或曰“椴島”系“椵島”之訛。
此島原名,見于《元史?地理二》(中華書局點校本):“孟州(領(lǐng)三登一縣,椒島、椴島、寧德三鎮(zhèn))”,“椴島”,明本、四庫本皆作“椵島”。
其實,“椵”“椴”此處皆指椴樹。椴樹,古時稱“椵”,“音‘叚’”。此字作木講,另指“櫠”,一種柚樹,“音‘賈’”(《爾雅?釋木第十四》郭璞注);作草講,指木槿(《爾雅?釋草第十三》)三種含義經(jīng)?;煜卮酥该??!伴病弊殖霈F(xiàn)晚于“椵”,系方言字,指木橛(《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卷五),二字形似義異,由于以訛傳訛等因,漸混,最終“椴”反而取代“椵”,成為樹名,沿用至今。(“椵”作植物講,如今只保留“櫠”的含義,仍讀作“賈”)
“椴”“椵”二字,與朝鮮、遼東關(guān)系頗深——如新羅有椵岑城,綏中有地名“椴木沖”者,明代作“椵木沖”——且多與人參關(guān)聯(lián),蓋遼東多出椴樹,人參性喜陰,常生其蔭下,高麗即有《人參贊》曰:“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椵樹相尋。”(唐慎微《證類本草》引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唐陸龜蒙《奉和襲美謝友人惠人參》中有“五葉初成椵樹陰”句,又屈大均《讀吳漢槎〈秋笳集〉有作 其三》中“柳間烹野馬,椵下掘人蔘”,多隆阿《人參 其三》中“在野有時依紫椴,出山將欲濟蒼生”(從格律來看,此“椴”確非“椵”字之訛),由此推測,皮島的原名,當與島上生椴樹有關(guān)(或為該地產(chǎn)人參的一種標識);椴樹,韓語“???”音“pinamu”,“??”,樹、木之意;“?”“皮”同音,亦可從反面印證。至于為何在一干同音字中選擇“皮”,或為龍哥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意,或許單純是它最好寫。
另,雖然“椴”字作為樹名已取代“椵”字,作為地名仍須區(qū)別,如今日綏中椴木沖,于明代語境下仍稱“椵木沖”為是;稱皮島原名,當取“椵島”而非“椴島”,且須讀作“叚”,而非代表柚樹的“賈”。文獻中也不宜隨意改動,以免破壞詩詞格律或造成字義混淆。
另,“椵”“椴”的通假現(xiàn)象及其訛誤。目前發(fā)現(xiàn)兩種:一,“蟹椴”,其中“椴”通“籪”,有訛作“蟹椵”者;二,“蒹椵”,“椵”通“葭”,有訛為“蒹椴”者。
待解決:一,“椴”代“椵”之過程;二,讀音“叚”何時消失?是否消失后在地名中保留了一段時間——如元代稱椵島“叚”島還是“賈”島。需查找更多詩詞、韻書,以及古籍原本或影印本,或許還需解讀韓文。
參考資料:
《“椵樹”應(yīng)作“椴樹”——〈說文段注〉失誤一例》
《椴樹 結(jié)緣有仙伴 繁花累蜂忙》(《博物》2015第5期)
《陶弘景〈高麗人作人參贊〉新解》
《〈爾雅?釋木〉名物詞理據(jù)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