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黑建筑考(一)

羅小黑建筑考分三部分,
(一):龍游會館
(二):無限小屋、遺跡島、畫虎書店、閔先生小院、現(xiàn)代建筑
(三):補遺(遺跡島佛頭、石窟,無限小屋的燈籠、門窗,龍游會館的枋上彩畫和雀替)
這是第一部分。

0. 龍游會館全景

1. 龍游會館入口
龍游會館入口原型應(yīng)該是承德避暑山莊的懸空牌樓,四柱三間,一主樓兩邊樓。

2. 龍游會館附屬建筑一
四方攢尖、單層、亭閣式佛塔。這種佛塔源自北朝,唐朝時候發(fā)揚光大,中國現(xiàn)在沒有唐代及以前的木塔留存,但從模仿木塔的石塔上可以一窺這種佛塔的樣式(下圖中);在日本還有許多模仿的此類建筑(下圖右)。

比起唐風(fēng),此建筑更具和風(fēng)——出檐深、腦袋大。大腦袋是日本建筑的特點,具體原由和細節(jié)請參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68411。從飛檐的出翹和頭身寬度的比例看,主創(chuàng)似乎用日本仿唐塔做原型,并借鑒了五重塔的頭身比。

最上面的這個部分叫塔剎,原型是印度的【窣(su,同蘇)堵波】。窣堵波意味墳冢,原為埋葬釋迦牟尼舍利而設(shè),后逐漸擴展為埋葬高僧舍利之物。

(下面介紹一下窣堵波的形制。略長,可跳過文字直接看圖,不影響整體閱讀。)

其形制在《律部》(記載佛教戒律與規(guī)定)中有云:
我今欲于顯敞之處以尊者骨(舍利)起窣堵波,得使眾人隨情供養(yǎng)(譯文:我今天要在顯亮寬敞的地方用舍利子建造窣堵波,好使大家供養(yǎng))。
佛言長者隨意當(dāng)作,長者便念,云何而作(譯文:佛說就這么辦吧,長者說,具體怎么辦呢?)。
佛言應(yīng)可用磚兩重做基,次安塔。身上安覆缽,隨意高下上置平頭,高一二尺方二三尺(譯文:佛說可以用磚兩層做基礎(chǔ),然后安塔。先放一個覆缽,再放一個平頭,高一二尺長寬各二三尺)。
準(zhǔn)量大小中豎輪竿次著相輪。其相輪重數(shù)?;蛞欢?乃至十三。次安寶瓶(譯文:量好了大小在中間豎一根桿子,上面安象輪。相輪的數(shù)目一二三四一直到十三均可。最后放一個寶瓶)。
長者自念,唯舍利子得作如此窣堵波耶,為余亦得。即往白佛。佛告長者若為如來造窣堵波者,應(yīng)可如前具足而作。若為獨覺勿安寶瓶。若阿羅漢相輪四重。不還至三。一來應(yīng)二。預(yù)流應(yīng)一。凡夫善人但可平頭無有輪蓋。(譯文:長者說這樣用舍利子做的窣堵波就行了?我知道了。(做好了)于是前往跟佛說。佛說為【如來】建造窣堵波可以按前面說的照辦,如果不是自悟玄理,不要安寶瓶。如果是為【阿羅】造,相輪用四重;如果為【五不還天】造,相輪用三重;如果為【一果】造,相輪用二重,如果為【預(yù)流】造,相輪用一重;如果為【善人】造,只用平頭不用輪蓋。)


窣堵波隨佛教一并傳到中國,并與中國建筑結(jié)合,形成樓閣式佛塔(圖一二三);傳至藏地(當(dāng)時西藏尚不屬于中國),形成覆缽式佛塔(圖四)。其在與本土文化結(jié)合的過程中,形制雖然變得越來越復(fù)雜(圖二三四中箭頭注釋),但仍易辨認(rèn)原始窣堵波的結(jié)構(gòu)。具體請參考?http://m.sohu.com/a/131073623_653164。

將附屬建筑一的塔剎(下圖左)和修定寺塔剎(下圖右)相比,何其相似。結(jié)合前面對于塔頂塔身的分析,附屬建筑一的原型應(yīng)該是仿唐日本建筑無疑。

至于下面這個倒過來的塔剎,應(yīng)該是《羅小黑》的原創(chuàng)了。

3. 龍游會館附屬建筑二
此建筑原型應(yīng)該是日本的【多寶塔】(中圖)。多寶塔源自寶塔(右圖)——圓塔身房塔頂。與寶塔所不同者在于床上一圈“裳階”——把塔的外廊圍起來,另加一圈屋頂。

4. 龍游會館石燈
水中的石燈原型是【石燈籠】。此物源自中國,后傳至周邊國家(朝鮮、日本、越南),唐代以后在中國逐漸衰落,卻在日本盛行?,F(xiàn)存最古的是山西太原龍山寺的石燈籠(圖二)。從龍游會館石燈的造型來看,與覆缽式塔型石燈籠(圖三)極像,但【足】這一構(gòu)件(圖四)似乎是日本原創(chuàng)。綜合這兩點,龍游會館的石燈參考的對象可能是日本某個石燈籠,該石燈籠有圖三所示越南石燈籠的形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燈籠上的開孔。燈籠上的開孔通常是圓形或者模仿覆缽塔上的眼光門(圖二)。龍游會館的開孔是海棠形的,大概參考了蘇州園林中的空窗(圖四)。

5. 龍游會館附屬建筑三
這個建筑應(yīng)該是《羅小黑》創(chuàng)作者自造的。
在【盝頂】上加建寶頂?shù)挠兄?,比如故宮欽安殿(圖二下);在平頂上加建佛塔的有之,比如昭關(guān)石塔(圖三)。然而直接把二重檐上層的房檐削了,直接坐上一個巨大的石燈籠(圖四)這樣的操作,還是頭一次看到。

6. 龍游會館附屬建筑四
重檐歇山頂,正脊中央有一寶頂。屋頂從上到下,坡度由急至緩,好像頓了一下,因而稱為【歇山頂】。

正脊兩端的構(gòu)件叫【鴟吻】。鴟吻(圖一)是龍第八子,龍頭魚尾,喜張望、喜吃火,古人以其作為避火的象征(圖二)。就實際用途而言,其能保護脊頭、防止漏水。歷代鴟吻形象各異(圖三至六),從圖中看,附屬建筑四的鴟吻是明清制——口銜正脊,背插寶劍。

7. 龍游會館主建筑
說了一堆外圍建筑,終于說到正主了。
龍游會館主建筑是一座五重檐歇山頂建筑,第四層有一懸空抱廈。抱廈指原建筑四周接建出來的小房子。以故宮角樓為例,其樓體本為正方形(右圖藍框),其四面各有一個抱廈(右圖紅虛線框),北面和西面的角樓進深較深,南面和東面的角樓進深較淺。

主建筑山面開門,東亞古建沒有這么干的。這是《羅小黑》的原創(chuàng)。

懸空抱廈應(yīng)該是很晚近的事情,明代才有此種結(jié)構(gòu)(?)。明代的萬榮飛云樓、清朝的介休襖神樓是典型代表。相較于飛云樓(中圖紅線)和襖神樓(右圖紅線),龍游會館主建的懸空抱廈探空部分格外深(左圖紅線)。這種結(jié)構(gòu)在現(xiàn)實中應(yīng)該不可能存在。

博風(fēng)板是用于歇山頂和懸山頂建筑的三角形構(gòu)件。歇山和懸山建筑由于房頂多出山墻(圖二),所以多出墻體的部分容易受到風(fēng)雨侵襲,博風(fēng)板就是保護這部分構(gòu)造的。其中懸魚是懸掛在屋脊上,正對著金檁(圖三)的構(gòu)件;惹草是正對著脊檁和檐檁(圖三)的構(gòu)件。從形制上看,會館主樓的懸魚應(yīng)該是宋代素懸魚(圖四)。

綜上,結(jié)合鴟吻的形制看,會館主建筑大概取自明清。至于上大下小,整個建筑靠四根柱子支撐這樣的事,無疑是創(chuàng)作者的腦洞了。

8. 匾額
龍游會館的所有匾額均為【華帶牌】。華帶牌源自宋朝,明清繼承了下來。華帶是土黃色的部分,牌面是藍色部分,二者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傾斜一個角度,成一個斗形。最右邊的華帶換成了鑲邊,姑且也可以叫華帶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