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鶴子“救不了”北大全嘻嘻,也許15年前的《半邊天》可以


葉深,一名中專老師,鏡頭前的她,利落的短發(fā)、清晰的談吐、優(yōu)雅的坐姿,氣定神閑、語速溫和地敘述著自己的故事,一個關于丈夫出軌的故事。這段陳述里,我們似乎看不到她過度情緒的起伏,仿佛敘說著別人的故事。
《半邊天》已經是15年前的節(jié)目,很多90后也許對這個欄目只有一些碎片化的記憶,好在網絡可以幫我們留住“記憶”,回看這檔圍繞女性主題展開的訪談節(jié)目,我們不得不感嘆,原來15年前的節(jié)目,還能給我們帶來如此震撼。這份震撼不僅僅源于其中一些女性思想的通透,還給我們這些自認為經歷時代進步思想理應“與時俱進”的人們意識到,自己是多么容易盲目自信。

“女性主義”不知從何時開始成為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是學者還是路人,似乎不經意間就能制造起一段輿論,其間不乏謾罵與反對。正如,最近日本女性學者上野千鶴子與三位北大學生對談的視頻,霸占熱搜許久。
很多網友對北大采訪者之一全嘻嘻的提問感覺反感,其中主要方面在于“北大”背書的她整個采訪過程中,時常圍繞大齡女性、結婚、生子等問題展開。不想在2023年的今天,面對一位社會學家她們圍繞的話題竟如此現(xiàn)實,并透露著些許的膚淺。而恰恰是北大學子的背景,讓很多人對她們的對話充滿很多期待,結果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也成倍增加。

其實女性主義話題的探討,并不一定意味著時間越接近當下,思考者本身的思想就一定先進于從前,同時也不一定意味著越會考試、學歷越高,對這個問題思考的就越全面,更不意味著未婚女性對這個話題更具有話語權,只有女性才能討論“女性主義”。很多時候,女性主義話題帶來的爭論,往往在于我們試圖為“女性主義”下定義,而時間、實踐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越嘗試獲得一個標準答案,就越會跳進愚昧、狹隘的旋渦。
我們在此不嘗試為這個話題下定義,我們只是嘗試探索“女性主義”的種種可能。

覺醒從關照自我開始

《半邊天》里,葉深的故事至今仍具有感染力。1994年,她決定結婚的時候,自己偷偷哭過一場,她問自己“就這樣嗎?”,以往的經驗和周圍的環(huán)境給予她答案“是的,大家都一樣,什么年紀談什么事,這個歲數(shù)的女生該結婚了”。
就這樣,帶著對愛情的懵懂、對婚姻的迷茫、對愛人的“不那么愛”,他們結婚了。葉深認為,自己始終在感情上虧欠了愛人,因為畢竟自己沒有對方愛自己那么多,于是她包攬了所有家務,爭取做一個賢妻良母,作為對愛人的一種補償。愛人也在婚姻之初,過著本分的日子,把工資悉數(shù)上交。
矛盾終于隨著孩子的降生露出端倪,葉深一首關懷的丈夫對于家務喪失“自覺”,甚至在拖延洗尿布的事情上,丈夫第一次對她進行了激烈的言語攻擊,她發(fā)現(xiàn)這個男人全然看不到自己在孩子、家庭身上做出的犧牲,多年間已經成為了一種妻子的“義務”。擔心母親看出夫妻二人的隔閡,葉深含淚忍下了那次爭吵,從此二人的距離越來越大。

葉深徹底看清二人婚姻生活確實存在無法調和的深淵,是在她再次懷孕,第N次流產的時候。葉深生完孩子不到一年再次懷孕,其實在生孩子之前她曾經有過幾次藥物流產的經歷,但那時候年輕,自己也沒有太當回事,而這次對于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的她來說,是非常痛苦的。
讓葉深最絕望的是,當她像之前一樣,從醫(yī)院拿來了藥物準備在家開始那套流程的時候,丈夫卻出門了。沒有任何人陪伴的前提下,她熟練地服藥、等待,然后結束。隨著這個“孩子”的離去,她對丈夫的指望和期待也逐漸消失殆盡。
此后,葉深與丈夫的生活變得更加枯燥和無味,丈夫時常出差在外,她自己在家?guī)?、讀書。就在她考研的前一天,丈夫帶著一本相冊回到了家。丈夫在她面前炫耀著相冊里的姑娘“她很喜歡我”,葉深平靜地看著照片里那個年輕的女孩,眼睛很亮、笑容很甜,她調侃說道“比我好看”。從此,葉深與丈夫稱呼這個女孩為“小朋友”。
葉深地平靜出人意料,包括她自己。那一刻,她意識到,她真的不愛他。第二天,考研的考場上,她發(fā)揮很好,順利考到了北京讀研,往返于京津兩地。每次回家,葉深常會與丈夫談起“小朋友”近況。

2003年葉深研三,馬上就要畢業(yè)了。丈夫告訴她“小朋友”也考上研究生了,因為她不想落后于葉深。此前,葉深只是天真以為丈夫有一個追求者,沒有往更深層去想,這回,她意識到,丈夫和“小朋友”之間一直在發(fā)展,從沒斷過。“小朋友”也認真到,為了這個男人,要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2004年冬天,葉深向丈夫要到了“小朋友”QQ號碼,兩個女人這樣對話過兩次,每次兩個人都聊哭了?!靶∨笥选闭J真地愛著丈夫,甚至天真問著“原配”葉深,“你為什么要和我聊,是想要成全我們嗎”。葉深回復地很誠懇“我真的考慮過,但離婚不是容易的事,讓我再考慮一下”。

2006年的一天,葉深收到“小朋友”的短信,對方在這段感情的拉扯中也幾乎筋疲力盡,她甚至想過自殺,最后決定退出。葉深看著短信,陷入沉思。這段感情里,她沒有怪過這個中間出現(xiàn)的女孩,因為是她和丈夫的感情出現(xiàn)了問題,才會出現(xiàn)這段插曲。而小朋友出現(xiàn)這樣的困境,也是因為丈夫在中間搖搖擺擺,做不了一個確切的決定。
于是,葉深決定“使點勁兒”,她說“在我的觀念里,我們這個婚該離了,不需要為了孩子犧牲彼此的幸?!?。就這樣,2007年夫妻二人結束了這段困擾也伴隨他們多年的婚姻,葉深在丈夫的幫助下買了北京的房子,與孩子一起生活。她與丈夫關系并沒有惡化,丈夫定期會去北京看孩子,后來與小朋友結婚,也擁有了他們的小孩。
多年后,葉深反省自己這段婚姻,為什么婚姻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最開始采用了十分消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其實還是自己不夠愛對方。已然不愛,為何不放手,放過自己,成全對方。犧牲個人價值的婚姻,走到最后得到的是世俗的肯定,但自己卻不開心。

《金婚》
對待婚姻,葉深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最喜歡和你在一起,我和你在一起,感覺最輕松、最快樂,所以我們都不想中途換人。如果我幸運,年輕的時候就締結了這樣的婚姻關系,那么好好經營、好好珍惜,成就真正的金婚。如果沒有如此幸運,年輕時不懂愛情,更不懂婚姻,作了錯誤的選擇,那么我要爭取一個糾正錯誤的機會,盡管要付出代價?!?/strong>
這是一段來自15年前離異女性的獨白,這段文字如今看起來依然充滿力量,當她開始關照自己的生活、情感本位的時候,當她將很多世俗的眼光、束縛暫時放在一旁的時候,當她理性思考這段婚姻問題的根源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不是一位忍辱負重的母親、不是一位委曲求全的妻子,我們看到的是一位豁達智慧的女性。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困境,關鍵在于是否經歷思考

上野千鶴子
面對很多社會話題,人們常常期盼一種理想化狀態(tài),即時代的車輪越向前,人們的思維就理應同步。其實時代在變化不假,但每個時代人們所面臨的的壓力和困境也都不同,隨著人們成長經歷和境遇的不同,對待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
“女性主義”大致可以追溯到18世紀,女權運動的先鋒們?yōu)槟切┗橐錾钪斜欢x為“附屬品”的女人們道出奔走,試圖喚醒人們關于“平等”的概念。那時候,基于很多國家女性都在社會上處于極低的地位,因此這樣的呼喊能夠得到很多共鳴,也推動了很多女性事業(yè)的發(fā)展,女性有了更多機會讀書、工作,此后很多領域都突顯出優(yōu)秀的女性從業(yè)者。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女性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間開始出現(xiàn)困難,那時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極端的聲音,認為女性一旦開始向往家庭、嘗試成為“賢妻良母”,可能就是一種“落后”思想的表現(xiàn),甚至一些人會認為但凡涉及到對比男女能力的事情,都認為是對女性的冒犯。

《自梳》
不否認在很多“女性主義”的問題上,存在“男性凝視”問題,但有時候這個問題的矛盾不必如此激化。
其實,對于自身意識覺醒的問題,似乎與時代沒有特別直接的關系。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我國廣東順德等地出現(xiàn)了一批“自梳女”,她們在工廠織絲,能夠養(yǎng)活自己,不再將一輩子依附于“嫁人”,甚至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貼補家里人,于是這些女孩決定“自梳”,即自己梳起發(fā)髻,“嫁給自己”不嫁她人。那時,她們流傳的一句諺語“單身寡女比人高,有魚有肉自己煲”。電影《自梳》便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一代自梳女在愛情中尋找自我的故事。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當年的那些“自梳女”,她們雖然沒有接受過什么教育,但她們對于自己的人生是有思考、有關照,并且敢于面對世俗眼光的。
相比對,全嘻嘻在與女性學者對話時,頻頻拋出問題,渴望尋求一份“官方”肯定,背后體現(xiàn)著一份現(xiàn)實女性對于自身處境的不自信。全嘻嘻最初是個“丁克”主義,結婚四年后,二人決定生一個孩子。

全嘻嘻對談中提到“如果我不進入婚姻,我碰到的阻力太大了,不能在30歲的時候回老家,別人問我結婚了嗎,我說我不打算結婚,這個壓力太大了,我接受不了?!?/strong>此話一出,彈幕爆棚,可能讓大家特別失望的一點在于,一個理應有更多機會選擇自由、選擇更多人生可能性的北大畢業(yè)生,竟然在面對婚姻輿論的時候,也要選擇妥協(xié),那么讀書究竟又能改變什么,又意味著什么呢。
其實,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反思,有時候與學歷無關。北大教授戴錦華也曾談及“女性主義”的話題,她說她也曾意外,在與農村婦女交流的時候,對方能夠復述自己的話并且與之交流、提問,盡管有時候她說話會讓很多北大學子感到晦澀深奧。后來她意識到,對方也是接受過高中教育的女子,并且她們沒有放棄閱讀和思考。

戴錦華
她們不是“小鎮(zhèn)做題家”,沒有十分漂亮的高考成績,沒有走向大城市享受世俗眼中的“成功”,但她們是可貴的思考者,她們意識到作為女性本身的自己,所以她們可以與教授對話,只是在組織語言或者文字方面缺少系統(tǒng)訓練,而已。因此在某些問題上,不以“學歷”論英雄,而在于自己有沒有深刻思考過問題本身。
全嘻嘻的困擾來自缺乏對本身的反思,她渴望得到“社會”定義的成功,又希望自己“隨波逐流”般的生活得到“權威”的肯定,期盼著社會對她們這樣家庭生活兩不誤的“成功”女性連連贊許,“雖然你生了孩子,但你有能力過得比他人都好,你足夠優(yōu)秀。”
其實,獨立與是否組建家庭又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精神獨立的父母如果能夠將積極的思想傳遞給孩子,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人類的孕育與繁衍本就值得贊揚,從何時開始,站在了獨立的另一面呢。關鍵在于,自己有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的人生,同時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蘇格拉底曾說“不經歷過理性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不僅是對于女性,對于所有人,都需要對自己要過的人生,認真思考。與其在生活中,振臂高呼要做一位獨立女性,莫不如靜下心來,冷靜思考“我究竟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生”。

女性話題不單單屬于女性,尤其單身女性

正如,并非只有女性才可以談論女性話題一樣,已婚女性同樣可以參與到這個話題中來。每個人都值得關注我們社會個體,女性可以關注男性話題,男性也可以關注女性話題。
當然,在男性關注“女性主義”的問題上,畢竟男女從生理、歷史、成長方面存在太大差異,很少有男性能夠十分恰當?shù)仃P注好這個問題。在漫長的“父權”背景下,男性十分容易,形成一種思維習慣和交流方式,即“我認為你應該”。
很多影視或者書籍,更將“女性”話題當作一個噱頭,造成很多作品打著“女性”旗號,實則仍然裝在男性思維范式下。比如某些電影,只是單純將某些場景和橋段做了簡單“男女調換”,此前電影中男性喜歡看瑪麗蓮·夢露飛起的裙擺,在現(xiàn)在的電影中為了迎合女性觀眾,特意為男性演員的身材進行特寫描述。類似于“鏡像”的操作,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在關照女性話題的套路上,我們看到很多人在努力,但他們還是需要更多的切身體會女性在社會上的困境和偏好。
無論何人都可以參與到“女性話題”中來,但我們期待更多富有智慧的思辨和探討,者不單單是為了女性發(fā)展,而是人性反思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很慶幸,15年前《半邊天》的故事到如今仍能給到人們帶來震撼,這是女性角度對自身的關照,期待未來會有更多角度誠懇地關切女性本身。

最后,分享一段我非常喜歡的一段話,這段對話同樣來自全嘻嘻參與的訪談,對方是戴錦華教授。戴錦華說“如果這些東西傷害到了我們,是因為我們內化了自己。如果你足夠覺得我的生命是我選擇的,我的生活是有道理的、令我快樂的,那么別人的這些追問或者竊竊私語就傷不到你了。這是每個女人,每個人都應該學的一件事?!?/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