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志12】從放牛娃到太尉,滅蜀功臣為何冤死?——鄧艾

雖然我更喜歡姜維,但也挺欣賞鄧艾的。是個能人也是個狠人,能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積累等待機會,也能在機會來臨時候果斷抓住,甚至創(chuàng)造機會。有戰(zhàn)略眼光,有運營能力,有軍事才華。只可惜,沒跟對主君。
1. 關于鄧艾的年齡
鄧艾的生卒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公元197-264年,另一種是公元195-264年,卒年沒有異議,主要是生年。本傳里記載了“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nóng)民養(yǎng)犢。年十二,隨母至潁川,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范,行為士則",艾遂自名范,字士則?!惫?97年生的說法主要是后面這個“年十二,隨母至潁川”,而曹操破荊州是公元208年。但后面年十二這個故事主要是說明他名字的由來,并沒有說具體年月,也可以說他十二歲時曾經(jīng)隨母親來到過潁川,并不能完全說明他在208年是十二歲(虛歲)。而195年生的說法則是來自本傳他死后,晉泰始三年段灼為他伸冤時候說的那句“七十老公,反欲何求!”,鄧艾被冤的時候是公元264年,這樣推的話鄧艾是公元195年生。不過,按照古人的說話方式,七十也可能是虛指,有可能是六十多接近七十的樣子。所以鄧艾的死時的年齡大概是六十五往上到七十左右的樣子,只不過我選擇了七十的這個說法。當時看到“七十老公,反欲何求!”還是看笑了,這段灼真不太會找要點,司馬懿老師高平陵政變的時候可都七十一了,你說他歲數(shù)大了就沒雄心了可不合適。
2. 關于一些地理問題
很多歷史地名,由于各個朝代改名字的問題加之地理變遷,現(xiàn)在究竟是那里還是有比較大的爭議的。
關于段谷,據(jù)近代相關學者實地考察、考證,史料中所記載的“段溪水”即明清時期所稱的“淮河峪水”,就是如今天水市東南的“羅家溝河”。 羅家河的源頭位于今天水市秦城區(qū)東南的太陽山北麓,而羅家溝河的流向,也正如史料中所記載的那樣,自南向東注入藉河,這也與《水經(jīng)注》及諸多史料中所記載的位置與流向相符。
但是強川口和孔函谷,確實沒有比較明確地位置,白龍江古稱強川,根據(jù)姜維后來的撤退路線自沓中到陰平橋頭,在強川口被魏軍打敗,那強川口應該是在沓中與橋頭之間白龍江的一處河口,但這段有好幾個河口,實在不好確定是哪個,只能在地圖上概略表示一下。至于孔函谷,也缺乏明確的位置記載。姜維的撤退路線以及鄧艾本傳提及蜀漢北伐的機動方式“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三也”,姜維應該是順著沓中沿白龍江船行撤退的,如果通過孔函谷能出現(xiàn)在諸葛緒后方,那孔函谷應該是白龍江東北方向的一條河谷,因為缺乏史料支撐,只是個人推測,所以沒有放在地圖上。至于諸葛緒的撤軍方向,我認為應該是自橋頭沿白龍江往北的一條山道,如果是往文縣方向撤退的話,那姜維通過橋頭之后沿白龍江往劍閣去,必然會經(jīng)過諸葛緒的位置。所以,我在地圖上概略表示的是往北。
當然,這是我根據(jù)目前掌握到的資料做出的判斷,如果有歷史地理方面的大佬,歡迎補充指教,不勝感激。由于還沒學會那些地理up用谷歌地球做動畫的高端技巧,只能是用谷歌做地圖來表示了,估計人物志系列做的差不多的時候能夠得到一套三國的谷歌坐標。
3. 關于世語
雖然《世語》大家能把他當成故事會來看,就是一個段子集,但裴松之特地注引在了鐘會的傳記里,應該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視頻里還是說明一下。
4. 關于結尾唐彬的話
其實我最開始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也有過懷疑,鄧艾既然是被司馬昭將錯就錯冤枉的,那有沒有可能是唐彬故意這么說以來突出司馬昭干的有道理?后來仔細讀了唐彬的傳記之后,我發(fā)現(xiàn)唐彬這個人是一個挺正派的人,不是那種為了維護領導隨便說瞎話的人,所以還是把這段記述補充進來了。其實從鄧艾分析諸葛恪的結局來看,他并非不懂內(nèi)部政治斗爭,只是不夠敏感,或者說司馬懿和司馬師對他的信任程度很高,到司馬昭的時候,鄧艾依然是按照之前的行事方式,認為沒有問題,但司馬昭對于父兄的老臣,很明顯,沒有那么多的信任??傮w上來說,鄧艾的悲劇更多的是遇到了司馬昭這樣的領導。
5. 最后說一下關于蜀漢和季漢
我猜估計又會有人糾正不是蜀漢是季漢,其實從后世史學界的角度來說就是蜀漢,因為我們?yōu)榱朔奖氵€分了東西漢以及后面歷史的一眾“后漢”,就是為了方便區(qū)分而已。至于有的人物,比如蜀漢的人物在他的角度,他不可能稱自己為“蜀”,包括一些人物對話,所以我用了季漢,比如劉備建立政權的時候不會稱自己是蜀漢,而是漢。后世的角度,做視頻的話,為了便于區(qū)分就沿用史學界的“蜀漢”“蜀國”來稱呼。至于從鄧艾的角度說的話,估計就是“蜀國”了。這個問題以后不再贅述了,喜歡刷就刷吧,我也不會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