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信】中國的歷法正朔
2022-12-2 14:24:45
前言:歷法正朔是一個文明的尊嚴象征,更代表一個文明的智慧高度。
現(xiàn)在的人一說到“欽天監(jiān)”,就覺得這個與迷信掛鉤,什么占星術、讖緯的。并且會補充一句:這是什么年代的老黃歷了。仿佛老黃歷就和婚喪嫁娶有關。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的迷信,并且把中國的智慧都丟掉了。歷法正朔是一個文明的尊嚴象征,也是代表一個文明的智慧高度。
今天我們用的是西歷和農(nóng)歷(落下閎歷),為了與西歷相對,想到的是落下閎歷法,殊不知這種歷法也應該來自西方(可能是蘇美爾等)。因為中國沒有拜月的需要和傳統(tǒng),陜甘寧邊區(qū)而來的中國為何需要了解潮汐的規(guī)律呢?就如同一說到上帝就仿佛是西方詞匯一樣。

一說到陽歷就會有人覺得是西方的歷法,二十四節(jié)氣就是陽歷就仿佛說是西方來了一樣,然後中國傳統(tǒng)的歷法就只有農(nóng)歷一樣。而且這個農(nóng)歷按月亮進行,它能種地嗎?農(nóng)歷應該有很精確的根據(jù)太陽的時間種地,怎么一會一年350多天,一年又380多天呢?
不止中國,韓國、越南為了復興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也紛紛據(jù)“落下閎歷”為己有。然而今日中國可以使用更好的歷法,那就是黃帝紀元歷。
本文就是要正本清源,介紹中國的歷法和世界觀。
歷法介紹:中國自古以來用的就是太陽歷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用的就是太陽歷。比如這個是姬英明家傳的《圣太一天歷》,圣太一,就是伏羲氏。也就是說這個是伏羲女媧歷。2022-12-2 14:30:27古有多古?大約8000年前,因為紀年就記錄到那一年開始的。
關于歷法還有相關的正本清源故事。2022-12-2 14:44:43

大概的故事就是:伏羲氏大約感知到一年有365個日出,(我送你365個祝福)。過了幾年(或者幾個周期),女媧感知到不對勁,怎么是365天差一天呢?原來一年大約有365.25天。于是她補了一天,簡稱“女媧補天”。雖然感覺很奇怪的解釋,但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個歷法的精確程度是人感知到的。2022-12-2 14:32:05
歷法的開端是以一年的青龍星宿高出地平線為標準的,簡稱龍?zhí)ь^,也就是驚蟄。所以驚蟄就是龍?zhí)ь^(正本清源唄)
後來,人們使用了黃帝紀元歷,因為軒轅黃帝是第一個大一統(tǒng)中國的人,北方用的是十月歷,南方用的是十二月歷。為了大一統(tǒng),重新修訂歷法,(以及造了一些字),以冬至作為一年的開端,因為這是天象,不是任何個人的意志(也可以說是老天的意志)。
軒轅黃帝實際上是三月三誕生的(三月三降軒轅)大禹誕生于雨水(三月初五)所以夏朝寅月建正,商湯誕生于大寒(臘月初八)所以是臘八。所以丑月建正
周朝則是重新子月建正(冬至首日)。周文王誕生于二月十四,周武王是二月十二,周公旦二月十八,古公亶父也是二月間的人。所以每年這個時候是周天子祭祀最為繁忙。。。。

所謂的甲子紀年也是從這個開始的。

除了這兩個本土的太陽歷法外,還有彝族有十月歷十二月歷十八月歷等。
2022-12-2 14:35:05
漢朝時,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漢武帝元封七年歷成?!饵S帝歷》2594年(公元前104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即為太初元年),并頒布實施這套《漢歷》,也即《太初歷》。創(chuàng)立了十九年七閏的規(guī)則,以“加差法”調(diào)整時差。《漢歷》是融合了《節(jié)氣歷》(陽歷)、發(fā)端于西亞的《太陰歷》形成的陰陽合歷。?
《授時歷》的編纂始于西歷1276年,由郭守敬、王恂率太史局負責進行“四海測驗”后制訂,以至元十八年(西歷1281)冬至為元。采用太陽回歸年(即365.2425天,南宋楊忠輔《統(tǒng)天歷》)為一年。
我推測: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驚蟄和龍?zhí)ь^分開了。以及秦朝建亥,可能是聽說了上古時期新王朝統(tǒng)治舊王朝以後,向前挪了一個月的結(jié)果,于是也挪了一個月,配合著鄒衍的“五德輪回”學說,建立自己的正統(tǒng)。這么說來秦朝還是挺迷信的hhhh。2022-12-2 14:54:19
西歷可以參考這個:
https://mp.weixin.qq.com/s/4isppbp_kWt4_FqQBPJafQ
2022-12-2 15:10:12在西歷的世界觀里:歷法分為3種,從而會產(chǎn)生中國傳統(tǒng)歷法是落下閎的農(nóng)歷的說法。這何曾不是被西方話語權的滲透呢?
歷法簡單來說就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主要分為陽歷、陰歷和陰陽歷三種。
陽歷亦稱太陽歷,以每一個太陽日定義一個日期,其歷年為一個回歸年。當今被國際社會廣泛使用的格里歷(又名公歷)就是陽歷的一種。
陰歷亦稱月亮歷或太陰歷,以月相的變化來計算日期,其歷月是一個朔望月,歷年為12個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
陰陽歷的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歷月為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歷中會設置閏月。
所以按照這樣的說法,中國的農(nóng)歷應屬于陰陽歷,而非陰歷。
2022-12-2 15:11:22小結(jié):歷法是一個文明的尊嚴,也代表著一個文明的智慧高度。
歷法的核心是調(diào)閏和觀象授時,以及元啟點和觀測位置。
我們要破除迷信,建立文化自信,就得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歷法的核心是什么?是周期。而周期的核心是什么?毫無疑問,是通過調(diào)閏來實現(xiàn)穩(wěn)定。
重點來了:對于黃帝紀元歷如何調(diào)閏呢?我們都知道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一閏的說法。但是還有一個是大家沒有說到的:三千二百年不閏!
3200年不閏很重要。我認為三千年一大數(shù)就是根據(jù)這個來的。四年一閏相當于一年365.25天。百年不閏是36524天。四百年一閏是146097天。3200年不閏,是當下的西歷不曾有的地方,是最重要的。3200年不閏就是1168775天。除下來就是365.24218天.
那么一年是多少呢?一個太陽年多少日呢??
回歸年是365.2422日,而地球公轉(zhuǎn)周期是365.2456日。這就很精確了。3200年不變的歷法,是4719年前就使用的(馬上要4720年了),更早之前探測的。
回歸年是什么?地球自轉(zhuǎn)有個軸對吧,但是這個軸也圍著這個平面轉(zhuǎn),就像陀螺一樣。陀螺旋轉(zhuǎn)的原理是:陀螺一面圍繞本身的軸線作“自轉(zhuǎn)”,一面圍繞垂直軸作“進動”。
這就會導致春分秋分不一樣了。兩個春分之間的回歸年是365.2422日。而很明顯以上古的測算標準,是回歸年太陽日的計算了,以及通過觀測日影來看了。
小結(jié):歷法的元啟點與觀測的位置非常重要。

那么調(diào)閏是不是萬能的呢?答案并不是。我們可以產(chǎn)生一個精度的概念:以3200年為周期(800年為春,800年為秋),它的精度是1/3200=0.0003125年。然而在現(xiàn)代儀器的測量下,太陽年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19907年左右,是個自然數(shù),有無數(shù)位有效數(shù)字。
其它的猜測:
因為落下閎拼湊歷法原因,驚蟄和龍?zhí)ь^分開了。
以及秦朝建亥,可能是聽說了上古時期新王朝統(tǒng)治舊王朝以後,向前挪了一個月的結(jié)果,于是也挪了一個月,配合著鄒衍的“五德輪回”學說,建立自己的正統(tǒng)。這么說來秦朝還是挺迷信的hhhh。
關于西歷,來自中國的嫌疑很大:教皇何德何能能知道一年=365.2425天呢?不應該是中國人在元朝的觀測結(jié)果直接被采用的結(jié)果嗎?(所以1582年砍掉了10天)2022-12-2 15:17:13
或許是3200年不閏的說法,天歷的制作者認為:3000年是一個大數(shù),而現(xiàn)在處于太始階段2022-12-2 15:18:29
我們確實領先了西方不少,但是很明顯現(xiàn)在西方已經(jīng)精確到了秒的調(diào)閏了,說明西方也是有自己的地方在。個人認為:中國人道理不少,但是原理少。西方人掌握了原理,于是超過了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是技術落後就要挨打,不是只要落後就會挨打。2022-12-2 15:19:41
中國的學問急需科學化。我們可以看到自古以來不缺乏科學認識,但是缺乏科學表述。與二十四節(jié)氣對應的是:子午流注,五日一候,七十二物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而天歷對應的是五季(春夏秋冬寒五時輪)十個月(陰分月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月正)。并非用來算命的

關于欽天監(jiān)的事務
2022-12-2 15:20:54
調(diào)閏是一門精密的科學,而五千年前人們沒有精密的儀器,就只能“一闕一盈,以己為萬物經(jīng)”(太一生水論),用自己的精密傳感來實現(xiàn)測算,而感知到的屬于就被說成是天體了。這或許是各種術語的來源了。
或許古代的所謂修煉就是這么一回事了。并不是所謂的成仙,飛仙。而是掌握其它天體天象星象的規(guī)律。但是這么一想,這需要多么通透的認識??!需要很好的身體素質(zhì)和智力,正所謂文治武功。所以需要“修煉”
至于用這些來預測人倫的周期性變化(所謂歷史周期律),則更加復雜了。所以推背圖不要輕易說之為迷信,更不要迷信推背圖躺平中(類似五代十國)。而我先前寫的天文學知識,真的在古代的天文成果面前,就是管中窺豹。
但是沒有這關鍵一句話(3200年不閏),大家還會沉浸在迷信當中。一說黃歷等大家必然會認為這是迷信,欽天監(jiān)則是所謂推測國運這種荒誕的事情了。尤其是今天的古裝劇,宮斗劇。我可以表示那就是葉公好龍。2022-12-2 15: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