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的江湖兒女

賈樟柯,“賈科長”,山西汾陽人,第六代中國電影導(dǎo)演,《站臺》、《小武》、《任逍遙》、《世界》、《三峽好人》、《天注定》,他的鏡頭始終對準(zhǔn)卑微的個體,他說: 不能因為整個國家在跑步前進(jìn),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他的電影不讓你哭不讓你笑,不讓你代入,你始終是一個觀察者,時代的觀察者,他說:這個時代太快了,坐慢火車看清楚一些。
賈科長70后,是讀金庸看港片長大的,像那個年代所有成長起來的男孩一樣,心中一直有著一個江湖,有俠有義,有大哥有美女,有恩怨情仇紛紛擾擾。他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我們這一代人的江湖,有最橫流的欲望,和最稀薄的情義。所以他拍了《江湖兒女》。
他的新片《江湖兒女》,講述了一段跨度17年的故事,2001~2018年,中國社會變革最快的十七年,人物變化最快的十七年。賈樟柯通過一對江湖兒女斌哥、巧巧由強變?nèi)?,由弱變強騰挪變換的十七年,寫人情,寫道義,寫關(guān)系,寫江湖。
賈樟柯善用道具表達(dá)影片轉(zhuǎn)折,一個紅色的臉盆在影片中兩次出現(xiàn),情義深時是五湖四海的酒碗,春風(fēng)得意,眾人舉杯,情深不知酒醉。情義單薄時是跨過劫難的火盆,他鄉(xiāng)異地,孤苦無依,最寒是人心。
賈樟柯說,關(guān)羽對劉備有情有義,對曹操有情無義。影片最后巧巧收留斌哥,情沒了義還在。斌哥不告而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賈樟柯一直拍的都是縣城小鎮(zhèn),他說大城市是中國的盆景,縣城才是真正的中國。他一直講述的是中國平民的故事,熟悉到都沒有多少人愿意走進(jìn)電影院,因為太平淡,就是身邊生活,誠懇而真實。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