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 | 《六國論》基礎(chǔ)知識+理解性默寫【全】

《六國論》理解性默寫
1.(2020年新高考Ⅱ卷)蘇洵在《六國論》中分析道,秦國戰(zhàn)爭以外所得土地遠遠多于戰(zhàn)爭所得,因此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
2.在(六國論》中,作者開篇即擺明觀點,通過“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題,點出六國滅亡的原因的句子是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3.在《六國論》中,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兩句說明了賄賂秦國而導致六國滅亡的原因。
4.在《六國論》中,不賂者以賂者喪交代了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卻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則交代了六國向秦國割地求和的結(jié)果。
5蘇洵的《六國論》中,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三句回答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疑問。
6.蘇洵在《六國論》中,通過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三句說明了秦國土地的來源,為下文論證“割地是諸侯國最大的禍患”提供依據(jù)。
7蘇洵的《六國論》中暴霜露,斬荊棘兩句說明六國先王“以有尺寸之地”的艱難。
8.?蘇洵的《六國論》觀點鮮明,論證方法多樣,其中使用了比喻論證來指出賂秦的諸侯國的國君對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指的句子是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
9.蘇洵的《六國論》中,用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三句描摹出諸侯向秦國頻繁割地的心理狀態(tài)。
10.蘇洵的《六國論》中,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四句解說了秦國與六國之間“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的原因。
11.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諸侯割地越頻繁秦國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12.《六國論》中引用古人的話作比喻論證,說明賂秦的危害的句子是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13.在《六國論》中,齊國不曾割地求和,卻也隨著五國滅亡的原因是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燕國雖小卻最后滅亡的原因是斯用兵之效也。
14.在《六國論》中,作者表達對燕國、趙國國君的肯定態(tài)度的句子是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15.《六國論》中作者肯定燕國、趙國的國君深謀選慮的一句是始有遠略,指出他們堅持正義而不去討好秦國的一句是義不賂秦。
16.關(guān)于荊軻刺秦王,歷來頗多贊語,但也存有非議,如宋朝的蘇洵在《六國論》中就這樣評論刺秦事件: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17.蘇洵對趙國開始的戰(zhàn)略是很贊賞的,最初趙國曾與秦國交成五次,戰(zhàn)績是二敗而三勝,但非??上У氖?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blue-03 font-size-16">其用武而不終也
18.《六國論》中作者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堅持到底用武力抗秦的句子是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19.蘇洵在《六國論》中,通過分析時局來論述燕國、趙國滅亡的原因的句子是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其中包含了作者的無奈感嘆。
20.蘇洵在《六國論》中認為六國可以和秦較量,是因為其立足于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的假設(shè)之上。
21.《六國論》中作者發(fā)表感嘆,總結(jié)經(jīng)驗,指出人才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并設(shè)想如果六國諸侯能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齊心合力,秦國便無法吞并六國。
22.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阿房宮賦》中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蘇洵《六國論》中感嘆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用六國破滅的教訓諷刺北宋賂遼。
23.在《六國論》中,蘇洵悲嘆六國的形勢理應(yīng)可以對抗秦國,但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據(jù)此對治理國家的人提出建議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4.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假設(shè)論證的方法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繼續(xù)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會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的句子是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
蘇洵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兵器)不利 ,戰(zhàn)不善,弊(弊?。┰谫T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有人)曰:六國互喪,率(都)賂秦耶?曰:不賂者以(因為)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保全)。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盤)則獲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盤)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它的實際數(shù)目)百倍;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本來)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其 )先祖父(祖輩父輩),暴(同“曝”,冒著)霜露,斬荊棘,以(才)有尺寸(形容數(shù)量極少)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這樣以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滿足),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決定)矣。至于(以至于)顛覆,理(名狀,按照道理)固宜然。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strong>得(正確)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最終)繼五國遷(遷移)滅,何哉?與(結(jié)交)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已經(jīng))喪,齊亦不免(免于滅國)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名狀,堅守道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名狀,在……之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斷句)。至丹以荊卿為計,始(才)速(招致)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狀語后置),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兩次),李牧連卻(使……退卻)之。洎(等到)牧以(因為)讒(讒言)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形作動,堅持到底)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幾乎)盡之際,可謂智力(智慧與力量)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命運),存亡之理,當(同“倘”,如果)與秦相較,或(或許)未易量(輕易判斷)。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名動,禮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狀,向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被動),日(名狀,一天天地)削月(名狀,一月月的)割,以趨于亡。為(治理)國者無(同“毋”,不要)使為積威之所劫哉?。ū粍樱?/p>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狀語后置),而猶有可以(可以憑借)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定語后置),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歷),是又在六國下矣。
【實詞句型】
(一)通假字
1.暴霜露,斬荊棘(通“曝”,暴露,冒著)
2.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
4.當與秦相較(通“倘”,如果)
(二)古今異義
1.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古義:他實際上?! ????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2.思厥先祖父
古義:祖輩父輩。 ????今義:爺爺。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
??????古義:這樣以后 ?????????今義: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
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古義:以致,以至于?! 〗窳x:表示另提一事。
5.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古義:智謀,力量?! ??今義:指人理解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6.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古義:舊事,前例。??????今義:用來講述的真實或虛構(gòu)的事。
7.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能夠
(三)詞類活用
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使……虧損,使動用法)
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形作動,保全)
3.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形作名,小的地盤,大的地盤)
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名作狀,按道理)
5.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名作動,堅持正義)
6.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之后)
7.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使動,使……退卻,擊退)
8.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形作動,堅持到底)
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名作動,侍奉;名作動,禮待;名詞作狀語)
10.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名作狀,一天天,一月月)
(四)一詞多義
1.非: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不是)
(2)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不對)
(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沒)
(4)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不能)
2.或:
(1)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有人)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
(3)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人)
(4)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或許)
3.得:
(1)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得到)
(2)此得之?????????????????????????????????(正確)
(3)誠不得已???????????????????????????????(辦法)
(4)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須,應(yīng)該)
4.相:
(1)當與秦相較?????????????????????????????(指對方)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對方)
(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相國)
5.勢:
(1)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氣勢)
(2)其勢弱于秦?????????????????????????????(形勢)
(3)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態(tài)勢)
(五)句式
1.被動句:
(1)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3)洎牧以讒誅
2.判斷句: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
(1)較秦之(受賂)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
(2)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斬荊棘
(3)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之)以予人
(4)(諸侯)奉之彌繁,(秦國)侵之愈急?
4.狀語后置句:
(1)趙嘗五戰(zhàn)于秦?
5.定語后置句:
(1)茍以天下之大
【翻譯】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p>
秦國除了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但是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边@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唉?。ㄈ绻鶉T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羞@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優(yōu)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理解性默寫】
1. 蘇洵《六國論》評論六國敗亡的歷史,首段提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論點,同時也點出了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
2.古人寫文章愛引用前人話語作為論據(jù),蘇洵在《六國論》中便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論證賄賂秦國的危害。3.蘇洵在《六國論》中借助“??????????????????????????,???????????????????”,敏銳地指出了對抗秦國的辦法,此舉會讓對方寢食難安。
4.關(guān)于荊軻刺秦王,歷來頗多贊語,古人也有對此非議的,如宋朝的蘇洵在《六國論》中就這樣評論刺秦事件:????????????????????,???????????????????。
5.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蘇洵在《六國論》中總結(jié)六國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币虼?,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勸誡統(tǒng)治者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p>
6.《六國論》中作者含蓄表明寫作目的的句子是:???????????????,???????????????????,???????????????????????????????。
7. 《六國論》中作者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武力抗秦堅持到底的句子是:?????????????????????????,??????????????????,???????????????????????????。
8.《六國論》中記敘六國先人開拓疆土十分不易,“?????????????????????,???????????,????????????,????????????????????!鼻叭撕`路藍縷,辛苦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后人卻不珍惜。
9.蘇洵在《六國論》中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被強敵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的句子是:???????????????????????。
10.在《六國論》中,蘇洵說明雖然齊國沒有賄賂秦國,卻也隨著五國的滅亡而滅亡,原因是:“???????????????????????????????!贝酵鳊X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2.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3.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4.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5.弊在賂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6.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7.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0.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課堂練習】
賞者,所以辨情也;評者,所以繩理也。賞而不正,則情亂于實;評而不均,則理失其真。賞而不正,在乎信耳而棄目;評而不均,由于貴古而賤今。古今雖殊,其跡實同;耳目誠異,其識則齊。識齊而賞異,不可以稱正;跡同而評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則情理并亂也。
昔魯哀公遙慕稷、契之賢,而不覺孔丘之圣;齊景公高仰管仲之謀,而不知晏嬰之智;張伯松遠羨仲舒之博,近遺揚子云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嬰之賢,非有減于管仲;揚子云之才,非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貴者,豈非重古而輕今,珍遠而鄙近,貴耳而賤目,崇名而毀實邪?
觀俗之論,非茍欲以貴彼而賤此,飾名而挫實,由于美惡混糅,真?zhèn)坞y分,棄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錙銖之重,則莫之能識;懸之權(quán)衡,則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是非難明,輕重難定,遂制為法則,揆量物情。故權(quán)衡誠懸,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誣以曲直;規(guī)矩誠設(shè),不可罔以方圓。故摹法以測物,則真?zhèn)我妆嬉?;信心而度理,則是非難明矣。
越人臛蛇以饗秦客,秦客甘之以為鯉也,既覺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嘔之,此為未知味也。趙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聲,世人競習之,后聞其非,乃束指而罷,此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為美玉,銅匣而藏之,后知是石,因捧匣而棄之,此為未識玉也。郢人為賦,托以屈子,舉世而誦之,后知其非,皆緘口而捐之,此為未知文也。故以蛇為鯉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趙曲為雅聲者,唯鐘期不混其音;以燕石為美玉者,唯猗頓不謬其真;以郢賦為麗藻者,唯相如不濫其賞。
今述理者貽之知音,君子聰達亮于聞前,明鑒出于意表。不以名實?;螅粸楣沤褚浊?,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華,不沒纖芥之善,不掩螢燭之光,可謂千載一遇也。
(取材于北齊·劉晝《劉子》)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其識則齊?????????????????????落霞與孤鶩齊飛
B.不可罔以方圓 ????????????士也罔極
C.乃束指而罷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D.因捧匣而棄之 ????????????我欲因之夢吳越
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權(quán)衡誠懸,不可欺以輕重。
所以秤砣和秤桿確實掛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騙人了。
B.信心而度理,則是非難明矣。
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那么是非的標準就難以明辨了。
C.以郢賦為麗藻者,唯相如不濫其賞。
人們把郢賦誤當作詞藻優(yōu)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會喪失鑒賞準則。
D.君子聰達亮于聞前,明鑒出于意表
君子智慧明達表現(xiàn)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價值,明辨是非表現(xiàn)在從外在表象能看出實質(zhì)
3.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文章開篇明確指出了評賞對于辨明人情、匡正事理有重要意義。
B.第二段指出,魯哀公等三人在辨識人才方面,都存在貴古賤今的問題。
C.第四段運用類比論證,意在批評世人盲目追隨潮流的變化,喜新厭舊。
D.作者認為由于美惡混糅,真?zhèn)坞y分,所以能賞文識人的知音千載難遇。
4.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
②今以心察錙銖之重,則莫之能識。
5.要避免鑒賞品評時失實、失真,應(yīng)遵循哪兩個原則?請根據(jù)文意,分條概括。
6.根據(jù)要求,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將下面《論語》中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
②《論語》這句話與本文結(jié)尾“不以名實?;蟆睂Α懊钡膽B(tài)度是否一致?請簡要說明。
【答案】
1. C ??2. B ??3. C ???
4. 參考答案:①孔子的圣明,與稷、契相比不是不顯耀。②現(xiàn)在(如果)憑主觀斷定微小的重量,就沒有人能判斷(準確的)重量。 ???
5. 參考答案:①體察客觀事物的特點和規(guī)律,制定客觀標準。②排除外在和主觀因素的干擾,依據(jù)客觀標準評價。 ???
6. 答案示例:①孔子說:“君子憂慮的是到死自己的品行都還不能與君子之名相稱?!雹诙邞B(tài)度不同?!墩撜Z》這句話體現(xiàn)君子要看重“名”,追求自己的品行與名聲相符;本文結(jié)尾表達的是不要看重“名”,而要看重“實”,因為名是外在的,不一定真實。
【翻譯】
鑒賞,是用來辨明人情的;品評,是用來匡正事理的。鑒賞不公正,那么人情就會失實;品評不公平,那么事理就會失真。鑒賞不公正,(原因)在于輕信耳朵(聽到的)放棄眼睛(看到的);品評不公平,(原因)在于看重古人輕視今人。古今雖然(時代)不同,但推究考察(的方法)其實是相同的;聽到的和看到的確實有差異,但識別辨認(的標準)其實是一致的。識別辨認(的標準)一致而鑒賞(的結(jié)論)不同,(就)不能說(是)公正的;推究考察(的方法)相同而評價(的結(jié)果)不同,(就)不能說(是)公平的。公平公正都推翻了,那么人情事理就都混亂了。
當年魯哀公追慕(上古時期)稷、契的賢德,卻不能覺察到(同時代的)孔丘的圣明;齊景公仰慕(先祖時期)管仲的謀略,卻不了解(同時代的)晏嬰的智慧;張伯松羨慕(西漢時期)董仲舒的博學,(卻)忽略了(同時代的)揚子云的才華??鬃拥氖ッ?,與稷、契相比不是不顯耀;晏嬰的賢德,與管仲相比并沒有減少;揚子云的才華,與董仲舒相比并不算差,(雖然)這樣但是(他們)不被看重的原因,難道不是(由于魯哀公、齊景公、張伯松)看重古人輕視今人,珍視遠的看不起近的,重視耳朵(聽到的)看輕眼睛(看到的),推崇虛名毀謗實學嗎?
看世人的說法,并不是想要崇尚古人輕視現(xiàn)今,看重美名埋沒事實,(原因)在于美丑混雜,真假難以分辨,放棄(客觀)標準來揣度實情,依據(jù)自己的主觀看法來判斷好壞?,F(xiàn)在(如果)憑主觀斷定微小的重量,就沒有人能判斷(準確的)重量,(如果)用秤砣和秤桿來衡量,那么即使細微的重量也能辨明了。因此圣人明白是非難以明辨,輕重難以判定,于是制定規(guī)范標準,考察事物的實際情況。所以秤砣和秤桿確實掛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騙人了;木工打直線的墨線確實設(shè)定好了,(就)不能在曲直上騙人了;圓規(guī)和尺子確實設(shè)置好了,(就)不能在方圓上騙人了。所以參照規(guī)范標準來測量事物,那么真假就容易辨別了;依據(jù)自己的主觀看法來揣度事理,那么是非的標準就難以明辨了。
越人把蛇做成羹來招待秦客,秦客把(蛇羹)當作鯉魚,覺得很好吃,吃過之后(才)醒悟,發(fā)現(xiàn)那是蛇羹,抓著喉嚨吐了蛇羹,這是(秦客)不懂欣賞(真正的)美味。趙國人作了一支樂曲,假托是伯牙(作)的曲子,當時的人爭相練習這首曲子,后來聽說那不是(伯牙所作),就停指不彈了,這是(世人)不懂欣賞(真正的)好音樂。宋人得到一塊燕石,認為(它)是美玉,用銅制的匣子收藏它,后來得知是石頭,于是捧起匣子扔掉了燕石,這是(宋人)不懂欣賞(真正的)美玉。郢人作了一篇賦,假托是屈原(的作品),所有人都傳誦它,后來知道那不是(屈原所作),(就)全都閉口放棄了這篇賦,這是(人們)不懂欣賞(真正的)好文章。所以(有人)把蛇羹誤當作鯉魚,只有易牙不會錯過美味;(世人)把趙曲誤當作高雅之音,只有鐘子期不會混淆(好與壞的)音樂;(有人)把燕石誤當作美玉,只有猗頓不會弄錯(玉與石的)真假;(人們)把郢賦誤當作詞藻優(yōu)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會喪失鑒賞的準則。
如今(我)講(這些)道理的原因是(想)送給知音,君子智慧明達表現(xiàn)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價值,明辨是非表現(xiàn)在從外在表象能看出實質(zhì),不因名聲和實際迷亂而失去主張,不因古今而改變實情,(能)挖掘文章表達意思的本質(zhì),忽略文章外在的華彩,不埋沒微小的優(yōu)點,不掩蓋微弱的光芒,(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千年一遇??!

【配套學習視頻】
【高考語文 | 《六國論》理解性默寫-嗶哩嗶哩】 https://b23.tv/ciAsS4r
【課文朗誦 | 《六國論》-嗶哩嗶哩】 https://b23.tv/9pGua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