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詩《春日》借景抒情 表達了詩人追求圣賢之道的美好愿望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府婺源縣(今屬江西)人,僑寓建陽(今屬福建)。紹興十八年進士。淳熙時,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寧宗初,為煥章閣待制。慶元二年(1196),落職奉祠,卒謚文。生平從事著述和講學(xué),先后創(chuàng)辦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是南宋著名的理學(xué)家,亦能詩文。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楚辭集注》、《通鑒綱目》等。詞有《晦庵詞》,存十九首。

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詩表面上看似一首寫景詩,實際上是寫追慕孔子的哲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點明時間、地點與主題。在風(fēng)和日麗的春天,詩人來到泗水之濱游覽賞景,一個“尋”字寫出了詩人的心境和情趣。“勝日”點明天時,是萬物復(fù)蘇的春天;“泗水”,發(fā)源于今山東泗水縣東蒙山,流經(jīng)曲阜等地,既點明地點,也代指孔門;“尋芳”既表明賞春之意又點明主題:追慕孔子,探求圣人之道。

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印象:無邊無際的美好秀麗風(fēng)光讓人耳目一新。“無邊”二字形容視野之廣;“一時新”,既是實景描繪:春回大地,萬物復(fù)蘇,自然景物煥然一新,又抒發(fā)了詩人郊游賞春喜悅的心情。

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描繪光景之新:春風(fēng)拂面,春光無限,無邊光景,令人耳目一新。“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特征很容易辨認,“東風(fēng)”借指春風(fēng),也暗喻教化的意思,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fā)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fēng)。

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抒寫尋芳所得:眼前百花齊放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可以從這萬紫千紅中感受到春天的無窮魅力。“萬紫千紅”,既表現(xiàn)出春天百花開放的秀美景色,又隱喻孔學(xué)之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全詩構(gòu)思巧妙,言辭樸素,生動暢達,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構(gòu)思運筆堪稱奇妙,蘊含深邃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