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薪50萬,被裝修隊耍得團團轉”

如果說有什么能讓這屆年輕人心甘情愿奉為真理,那一定是這四個字——
契約精神。
面對宣稱“不加班等于不奮斗”的領導,它是你對抗996的武器;
遇見火車上拿著硬座票強行換臥鋪的大媽,它是你據(jù)理力爭的基石。
天真的年輕人始終相信,盡管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但對于“給夠錢、辦好事”的追求,至少能讓這個社會盡量有序地運轉下去。
直到,他們遇到人生中第一個坑你沒商量的毛坯房裝修隊——BOOM!

20多年建立起來的人生準則,轟然倒塌。
對于那些從未真正踏入過這殘酷世界的年輕人來說,盡管早已知道毛坯房裝修是一段滿是大坑的道路,卻也從未想過它竟會如此兇險;
對未來家庭生活的憧憬還沒來得及完全消散,一個黑暗無比的叢林世界已經在眼前徐徐展開。
砍價、跟設計師扯皮只是這次試煉的前菜;
直到裝修隊工人正式入場,這爾虞我詐的戰(zhàn)爭才算正式拉開帷幕——
不,這不是公平的戰(zhàn)爭,而是一場單方面的絞殺。
在熟練地掌握了糊弄學十級技能的裝修隊面前,只知道揮舞合同和時間表的年輕甲方們顯得無比軟弱;
契約精神和“將心比心”統(tǒng)統(tǒng)化為無力的嘶吼,只有極致的耐心和鋼鐵的意志,才是這個叢林中生存下來的唯一途徑。

雙方的第一場戰(zhàn)役,通常爆發(fā)在某個寂靜的工作日清晨。
你特地跟公司請了兩小時的假,按照約定好的時間來與拆舊工進行最基礎的溝通確認。
兩個小時后,工地依然只有你自己。于是你忐忑地撥出催促電話,另一頭的師傅熱情地回應著“馬上就到”。
你天真的相信了。
然而隨著窗口射進的朝陽逐漸變成夕陽,你開始懷疑裝修師傅所感受到的時間流逝速度是不是有所不同;
每次的回答都是“正在路上”,每個“馬上”都被無限延長。

直到在四面透風的毛坯房里瑟瑟發(fā)抖地獨自坐到晚上8點,你才終于說服自己接受現(xiàn)實——師傅今天不會來了,明天又要再請一天假了。
在這片契約精神照射不到的黑暗森林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蕩然無存的。
無論你的態(tài)度是多么的誠懇,只有被裝修隊所認可的計劃才是唯一有用的計劃。
如果一個師傅想在早上6點鐘開始工作,那么沒人能夠攔住他;
即使反復強調8點半以后才能使用電鉆——而且他也答應了——你卻依然會在6點鐘準時接到物業(yè)的電話,通知你裝修工人又在違規(guī)時間開工了。

“約定”“商量”“按規(guī)辦事”這些詞似乎是無意義的。
你永遠都不懂,為什么明明已經拍著胸脯保證的事情,還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理直氣壯地出岔子。
監(jiān)工時花5分鐘去樓下上了個衛(wèi)生間,廚房的基底就被建筑垃圾甚至生活垃圾填進去一半;

入住后總覺得衛(wèi)生間有異味,最后揭開天花板伸頭一看,發(fā)現(xiàn)排氣扇沒有接管道,抽走的氣又全都回到了屋子里。
照著圖紙施工是絕對不可能的。
就算你在墻上畫出了要掏的門洞,驗收時大概率就剩下門那塊沒砸,其他的都砸了;
為了衣柜的樣式跟木匠、工長、設計師在群里研究了好幾天,到最后做出來的,還是跟定稿的設計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這根本就不是考慮不周的問題——就算前期準備多么萬無一失,最終的效果都像是臨陣抱佛腳。
當然,考慮到國內大多數(shù)裝修隊都處在一種“內部人員隨機流動、技能培訓全靠實戰(zhàn)”的狀態(tài)之下,人們早已學會了不要對施工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畢竟如今正在研究你家電表箱的水電工,可能上個月還在給另一戶人家安窗簾。
再加上體力勞動和低收入的雙重擠壓,大概只有隔壁飽受電鉆困擾的鄰居才會贊美裝修師傅的過于勤奮(誤)。
然而“能偷懶就偷懶”,只是契約精神在裝修行業(yè)失效的最淺層表現(xiàn);
更令人束手無策的,是他們普遍對于“性價比”三個字的不屑一顧。
有人將其總結為“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橫練功夫——

折騰半天就為了坑你幾十塊錢,仿佛根本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證明自己多年摸爬滾打中獲得的社會經驗。
有位網(wǎng)友曾經分享自己的經歷:花了1200元人工費+幾百塊材料成本請人給新家鋪設網(wǎng)線,結果線被師傅偷偷換成了最差的,就為了省下100元左右的材料差價。
然而這直接導致了網(wǎng)速卡到不能用,工人們又要把所有工作重來一遍——而且也沒有額外的工錢。

你可能覺得這讓人無奈又離譜,但在眾多有關裝修的吐槽中,類似“冒最大的風險,省最少的事”的情節(jié)比比皆是。
比如把未凝固的水泥直接掃進廁所地漏里,結果堵死了整個樓的下水管道;
還有人為了節(jié)省成本,要求瓦工把瓷磚邊角料貼在廚房下部會被櫥柜遮住的墻面上——結果某天看到師傅正在把完整的好磚一塊塊敲碎,然后貼到墻上。

為什么?你不禁想問。
為什么他們寧可冒著返工甚至賠錢的風險,也要為那一點點好處給你制造大到可怕的麻煩?

然而經驗豐富的裝修隊顯然比你更懂得叢林世界的法則——在那么多斗智斗勇的回合中,只要取得一次成功,之前的失敗就統(tǒng)統(tǒng)不值一提。
眾所周知,盡管很多工人的技術并不專業(yè),但裝修這個行業(yè)本身卻是自帶行業(yè)壁壘的。
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無論是水電開槽、地面找平還是瓷磚倒角,什么能做、做的好不好,都是難以憑借常識就能做出判斷的領域。
而從現(xiàn)實案例來看,很多裝修問題都是在幾年之后才暴露的,無形中也提高了維權的難度。

近幾年來,盡管第三方監(jiān)理等業(yè)務蒸蒸日上,但對于問題的解決也只是杯水車薪。
即使拋開個別監(jiān)理人員跟裝修隊沆瀣一氣的情況,能被監(jiān)督的也只是線路鋪設、防水等標準化的基礎工藝(比如敲磚這事就沒法監(jiān)督)。
如此一來,你也能明白裝修隊的“七傷拳”行為是因何而起——當一個行業(yè)多為維權困難的“一錘子買賣”,很少會有人認真考慮售后問題。
甚至有些看似得不償失的行為,本身就是為了試探:
“如果這一次騙成了,往后就好辦了?!?/p>
當你把偷工減料的證據(jù)丟在工長面前,自以為是在用現(xiàn)代社會的規(guī)則對抗腐朽的古老法則;
人家卻不過把這當成了某種大數(shù)據(jù)的收集反饋:“年輕人還挺機靈啊,這回合結束,有機會繼續(xù)?!?/p>
一方面是投鼠忌器的你,一方面是“挾房子以令你”的裝修隊;
這場有關契約精神的戰(zhàn)爭,從開始就已經有了結局。

當然,在徹底繳械投降之前,很多年輕人還想進行最后一次嘗試。
畢竟無止境的博弈讓人心累——就像他們寧愿去超市買貴一點的肉,也不想在菜市場面對攤主“試探著多切點”的表情。
“不跟師傅砍價錢讓他們多賺點,應該就能用心工作吧?”

幾乎每個懷揣著這樣天真幻想的傻白甜,都遭遇了現(xiàn)實的打擊。
正如上文反復提到的,一旦踏入裝修的門檻,契約社會的所有規(guī)則就都形同虛設;
這不僅體現(xiàn)為“說好的事情不給辦”,更意味著“花錢買省心”理論的徹底失效。

一位網(wǎng)友找了剛剛給同事裝完房子的裝修隊,隔三岔五送煙送酒維護關系,工人們的手藝也讓他相當滿意。
于是當師傅們在春節(jié)前提出把工錢全部結了回去好過年,他二話不說交了剩下的尾款。
結果——過完年后裝修隊就再也沒有回來,他只能重新找人把剩下的工作做完。

不管你承不承認,裝修行業(yè)已經成為了當代社會的一個信任黑洞。
顧客不相信工人、工人不相信公司,每個人從踏入這個領域,似乎就只能打開自己的防御雷達。
無論對方是流動裝修隊、知名裝修公司還是在其他行業(yè)里“橫掃千軍”的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這種現(xiàn)狀似乎都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行業(yè)本身的流動性是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jù)一些裝修相關自媒體人的說法,因為客流不穩(wěn)定,裝修公司很少會跟工人建立起直接的雇傭關系,合作的方式多為項目外包。
所以你很有可能遇上這樣的情況:因為不信任流動裝修隊而選擇了某裝修公司/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結果開工才發(fā)現(xiàn)還是同一個包工頭。

在“臨時工”模式下,平臺和公司對于工人的權益保障和實際約束,都是很微弱的。
而裝修本身又是個需要互相配合的大工程,也就給工種之間互相推諉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不止是業(yè)主提心吊膽,就連裝修工人也同樣深陷其中——
有網(wǎng)友就曾經回憶,自己在入住后遇到油漆工上門,說包工頭沒給錢,能不能再給他單獨發(fā)一份工資。
而另一方面,裝修工程本身也具有復雜性。
畢竟很少有裝修隊能做到百分百完美,而在國內多為公寓樓的情況下,一旦出問題很可能會影響左鄰右舍。

一來,施工方不僅要賠你,還可能要賠鄰居,這無形提高了他們的補救成本,也就變相降低了補救意愿。
二來,就算補救及時,問題本身對普通人來說已經是很不好的體驗,也很難說對于建立口碑有多少正面作用。
時間久了,曾經充滿理想主義的年輕人,也只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失敗”。
很多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抓住手中還沒付的尾款。
國內住宅還是以毛坯房為主,而很多人就算買了精裝房或者二手房,也往往選擇全部拆掉,重新裝修;
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一生中都難免要或多或少和裝修隊打交道。
在氣憤與崩潰中,有一部分人選擇重投“熟人社會”的懷抱。
在他們看來,盡管也避免不了被明里暗里撈上不少油水,但考慮到面子上的關系,總不至于把你騙到褲衩都不剩。

但是,誰知道呢?
現(xiàn)實中同樣有大把的慘痛案例來自親戚之類的熟人,生一肚子氣不說,還不好意思撕破臉。

相比之下,另一位網(wǎng)友的建議可能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不如聯(lián)合身邊的朋友一人學一門手藝,組成裝修互助小組。
你負責電工,我負責瓦工,他負責木工。
畢竟,誰還沒在裝修師傅第100次犯了低級錯誤的時候,恨不得上手自己干呢。
最后,你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有過裝修的經歷嗎?遇到過什么煩惱的事情?歡迎在評論區(qū)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