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吃香蕉,為什么非要讓他吃蘋果,忍不住——養(yǎng)娃記0170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努力陪伴孩子成長的中年胖子。
昨天的文章不夠細致,今天這個文章的目標是想尋求自己,為什么會是不是想溺愛孩子的原因。
至于溺愛的危害有很多文章,而了解溺愛和寵愛的區(qū)別,以及背后產生的原因,也許會更好讓自己去陪伴孩子成長。才會了解到,自己為什么會克制不住要去溺愛呢。
尊重和溺愛,界限比一張紙薄多了——養(yǎng)娃記0169
補償心理,夫妻關系不佳,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隔代親。
文章有點長,估計要5分鐘。
01 溺愛是怎么樣的,不是時刻能意識到自己在溺愛孩子
細究下來,可以分成大包大攬,和無限縱容。
大包大攬,什么都管,破壞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具備的探索探究能力。錯過所謂敏感期。理由當然也有,孩子受傷了,心疼。
男孩子會學壞,不管不行,女孩子會受傷害,不跟著不行。
和同學交往,看看同學咋樣,會不會把我孩子帶壞了。
參加集體活動,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我得去看看。

來自網絡,侵刪
縱容,寶貝不哭,什么都可以,破壞的是孩子的邊界感。當然,也有理由,不能限制孩子的天性,抹殺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
縱容就天下唯我獨尊,縱容意味著什么都要以我為中心。
某種意義上來說,最近某些圈子爆出來的,多少有些這方面的意思。
02 溫柔的陷阱,感動了自己

來自網絡,侵刪
10多年前,有一個同事是學單簧管的,算是比較冷門的樂器。從小開始練,算是童子功了。很多學校有樂隊,但是練這個的不多。所以從小都能進入比較好的學校。最后大學的學校一般,文化課弱了一些。
練習這個不多的原因,可能是太辛苦,嘴巴經常磨破,可能吹奏的樂器都有這個情況。
和他聊過,堅持了很多年,并不是因為喜歡,有點騎虎難下,沉沒成本太高,也確實因為這個上了好學校。
但是畢業(yè)以后,就幾乎沒碰過,自己也很難主動拿起來吹,偶爾媽媽想聽了,吹幾首。
媽媽覺得如果不是喜歡,為什么這么多年可以堅持下來呢。
孩子喜歡吃香蕉,為什么非要讓他吃蘋果呢。這種情況看起來無傷大雅,也可以說蘋果營養(yǎng)更好,背后是壓制的情感,爆發(fā)是必然的。
短視頻平臺上,很多人標榜自己是孩子奴,大家也樂得看,實際上,深層角度去看,奴本身是一種負面情緒,只是不易察覺而已。缺一個爆發(fā)的機緣。
03 溺愛,看起來很偉大

來自網絡,侵刪
孩子課外參加過一些項目,特別是體驗課的時候,經常是媽媽鼓動爸爸下場干,很有意思的行為。
不同心理學流派對這個事的看法會有區(qū)別。
對于當事人來說,溺愛會看起來很偉大,也容易自我感動。
我是你的父親/母親,我為你犧牲了我自己。我是一個偉大的家長。為了你,我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有些情況下會有意無意讓孩子知道),我犧牲了社交,犧牲了自己的事業(yè)。
這里很容易有一個邏輯上的誤區(qū)。
實際上,“我”給予的,是需要你認可,或者你回報的。
所以,這種“給予”會很容易過度,成為孩子的負擔,但是實際上是為了自己心安。
而且很容易會站在道德制高點上。
04 溺愛其實是愛自己

來自網,侵刪
一種流派認為,人的內心有2個自我,一個是內在小孩,一個是內在父母。
一般認為內在父母是對現(xiàn)實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內化,就是我們自己做父母這個身份的狀態(tài)。
內在小孩是對童年體驗的記憶和理想童年的內化。
這里很有意思的是,都有個理想狀態(tài)。我的理解是理想狀態(tài)是心向往之,身體很誠實,做不到的一種狀態(tài)。通常我們不會去反思為什么自己做不到。
溺愛就是內在小孩,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投射。說更直白點,就是想讓自己的小孩,來達成自己沒達成的狀態(tài)。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其說是愛孩子,不如說是愛自己。
與其是滿足孩子,不如說是滿足自己。
與其說是對孩子好,不如說是補償對自己的愛。
這種愛也許就是童年缺失的那部分愛。
外在表現(xiàn)就是什么都要給孩子最好的。
培訓班最好,學校最好,生活中各種用度最好。
很容易會失去理性,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并自我感動。
凡此種種,背后隱藏的,是對兒時體驗的恐懼,以及無法達到理想狀態(tài),帶來的深深焦慮。
05 溺愛的源頭也許是自己幼時的成長經歷

來自網絡,侵刪
道德優(yōu)越感
討好型,只是借用這個名詞。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會期待別人的肯定,為了獲得這個肯定,開始討好。它會走向一個反面,會隱藏得比較深一點。就是一定要幫助別人,并從幫助別人中,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并以此獲得道德優(yōu)越感。
需要做的,是所謂無相布施,如果沒讓你幫助,別輕易出手。如果你要自己出手幫助了,也別老掛嘴上,弄不好還有無妄之災。
沖孩子吼的時候內心得有多恐懼被人發(fā)現(xiàn)自己很弱——養(yǎng)娃記0156
婚姻關系
因為婚姻關系中,負面情緒無法排解,所以所有關注點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孩子就是“第三者”,還不是潤滑劑,這個時候,孩子其實是工具人。某種程度上來說,看起來是愛孩子,實際上是逃避婚姻關系中,焦灼的部分。
這也是很多夫妻關系的惡性循環(huán)。
隨著孩子的長大,離開成為必然,這個時候,溺愛的父母,會陷入非常大的不安,于是強大的慣性,帶著控制欲,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力。
補償心理
覺得自己沒做好,對不起孩子。早期事業(yè)繁忙,沒顧上?;橐鲫P系不好,覺得對不起孩子。愧疚,自責。
有補償心理,很容易會外化。
邏輯自洽的地方,在于,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讓他受苦了。我不對。
那現(xiàn)在孩子想要點什么,我得拼命給。
作者剛剛開始帶孩子的時候,有非常大的這種心理。
這里有個很重大的惡性循環(huán),即孩子也覺得父母應該補償自己。
在這種狀況下,溺愛就很難破局了。
工具人
看起來是通過偉大的自我犧牲,來成就孩子。這里很有迷惑性。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是讓孩子來實現(xiàn)自己的未竟事業(yè)。
實際上,和無相布施是一樣的,我們本來是2個獨立的個體,但是你非要強加給我你的理想。當然,這里也有很多案例,比如臺球的,鋼琴的等等。個中原因很難有普適性。
本質上,確實是自戀。無限制的給予=無限制地滿足自己。
分離焦慮

來自網絡,侵刪
有一段時間,接觸到這個名詞。早上去上班的時候,孩子就會哭鬧。
這個時候很多父母就心軟了。
實際上,分離焦慮更多是父母的,并不完全是孩子的。
甚至于深究下來,父母潛意識里面,很害怕孩子離開自己。
并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
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
06 隔代親是因為,人都有被需要的訴求

來自網絡,侵刪
老人隔代親,被很多年輕父母看成是洪水猛獸,認為自己努力養(yǎng)成的習慣,被老人輕易破壞了。
觀察下來,老人很大的一個訴求,是被需要。
很多人會說,老人閑不下來,是個勞碌命,實際上深層的原因也就在這里。
被需要的意思是說,我還有價值,我不希望成為累贅。
被需要分解出來可以說是社會價值感和話語權的缺失,我的工作得不到認可,得不到肯定。進而在情感上,我有價值,我對社會有用。缺失了這個,老人內心是非常焦慮和空虛的。
那么,這個時候,溺愛孩子就理所當然了。解決之道也就不言而喻了。寧可讓老人忙一點,累一點,都是可以的。某種意義上說,讓孩子干家務和讓老人干家務,都是一樣的道理。
退休以后的老人,經濟地位的缺失,很快就會造成話語權的丟失,具體來說,就是孩子不聽老人言了。自己的經驗不被認可了。這就造成極大的失落。但是在小孩身上,這種被崇拜的感覺又回來了。
解決之道,要讓老人多參與,多咨詢,多請教,并無不太妥。
07 溺愛的對立面
前面說了這么多,無非是想說,溺愛不容易避免,不容易識別。
但是并不是說不能去愛,恰恰是有很多不管不顧的家長。才讓溺愛和寵愛,顯得特別的難以區(qū)分。也才讓溺愛變得很自然。
所以常常西方的理念,是愛要大膽說出來。而我們似乎很含蓄,含蓄就是不對,人家西方說的,要說出來,是科學的。這顯然有點過于膚淺,拿雞毛當令箭了。
有一個說法,無條件的愛。從字面很好理解,不要對愛設限。似乎給溺愛拿來了理論依據了。
考試考好了,給你一個什么獎勵。
乖了,給你一個擁抱。
等等,顯得很吝嗇。
干嘛要等,現(xiàn)在就抱抱,現(xiàn)在就給愛的鼓勵。
有個例子特別好。也是我自己遇到的狀況。
和孩子約定了玩游戲的時間。我們事先商量好,如果作業(yè)完成了,時間還足夠,那么我們可以玩20分鐘手機。到點了就關掉。(有些溺愛的家長是臨時起意的,就是突然想到給孩子一個物質獎勵,馬上實施,另當別論)
到點了,孩子哭鬧,不肯停。
A有條件的愛:不要哭了,再哭就要打了。
B溺愛:寶貝別哭了,看吧看吧。如果有A阻止,就說影響心理健康。一直是取悅的狀態(tài)。
C無條件的愛:我知道你想玩,但是我們約定過了哦。如果你很難過,你可以哭一會,我陪著你,等你停下來。然后和孩子一起平復。
這個無條件的愛,這段話的描述,會顯得特別幼稚,也顯得很官方,很書面化。我想,這大概也是很多育兒經無法推廣的原因。
簡單翻譯一下:
核心思想:溫柔和簡單
步驟:
我知道你想玩(情感認同)
但是我們說過只能玩20分鐘哦(重申承諾)
如果你很難過,你可以哭一會(解決方案,轉移話題)
你哭,我陪你(堅定溫柔)
一起平復(提供方法)
當然,大部分溺愛的家長,做不到。
08 怎么辦
其實前面說了這么多。無非想說,溺愛的焦點在父母身上。
深刻意識到這點非常關鍵。也是后續(xù)所有動作的根本。
其次是有多大的動力和意愿去做這個事。
教練—從一根神奇的魔法棒開始,假如,一切如你所愿……
心理建設
親子之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總有一天會離開
野生和圈養(yǎng),想讓我們的圈不夠強大到,可以對抗整個森林
現(xiàn)在文化反哺長輩,也就說明我們其實無法很好適應未來,要放手
自己其實沒那么優(yōu)秀,也就未必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他,要放手
嘗試的做法
有條件最后去找心理醫(yī)生
內觀/覺察
這個是相對比較容易做到的
還有什么狀況的時候,告訴自己先不要發(fā)表意見,不著急行動
看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內在小孩”有話要說了
慢行動
和前面是一起的,分開來是覺得特別有必要講
Hold住自己想要說的心
有時候刀子嘴豆腐心并不見得真的是豆腐心
至少在聽的人那里,不會是豆腐的柔軟
堅定
其實無條件的愛和具體執(zhí)行的策略并不矛盾沖突
我們知道,如果讓孩子去攀巖,剛開始害怕是正常的
我們需要的是愛的鼓勵
為人父母,也是盡力讓他多去嘗試,積累屬于他的人生體驗
如果決定了,堅定的執(zhí)行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內觀是很難做到的,有一個說法,常人很難突破自己,是因為有一套心理防御機制,當我們起心動念想要做點什么的時候,防御機制也就開啟了。
它的作用是避免我們胡思亂想,傷害自己,同時也限制了自我。
參考資料
為什麼老人愛溺愛孩子?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https://www.getit01.com/p2017120552308/
溺愛孩子,你在滿足自己?
http://fdjpkc.fudan.edu.cn/201723/2017/0317/c5965a5908/page.htm
別因溺愛寵壞,阻礙孩子學習獨立與負責
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17040
對孩子溺愛的心理真相
http://www.xajdfzfx.com/info/1029/1099.htm
五分鐘心理學:無條件的愛≠溺愛,我們該如何正確愛孩子?
https://ishare.ifeng.com/c/s/7nbLjPEm4Kb
邊溺愛,邊控制:心理學深度剖析“中國式媽媽”,改變路在何方?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KGIAFPK05429XHM.html
我家沒有驕寵兒:認識被溺愛癥候群,心理學博士教你正確愛孩子 ☆好精彩
https://h59l1or.pixnet.net/blog/post/106878185
溺愛的心理學名詞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55515083224854947.html?qbl=relate_question_6
心理學:溺愛孩子實際上是在寵愛自己?「揭秘」溺愛的真實心理。
https://kknews.cc/baby/83qlrpn.html
不知不覺,已經進入中學階段,叛逆的萌芽已經越發(fā)明顯,許多看起來無法接受的缺點,拖沓,拖拉,信心不足,情緒管理不善,丟三落四,凡此種種,一應俱全。我似乎慢慢把一手好牌給打壞了。不管如何,還是希望嘗試著記錄這段經歷,聊以慰藉,撫慰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