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香”之“因香入禪”
禪,是梵文“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
再說得通俗點兒,就是針對某件事情由于高度的專注力而達到的心無旁騖的“境界”,是通過專業(yè)的鍛煉或長期的實踐而養(yǎng)成的習慣,也可以理解成“定力”,所以又稱之為“禪定”,從而與佛教文化建立了必然的聯(lián)系。后來隨著禪宗的“農禪并舉”、“禪武合一”、“茶禪一味”等概念的確立,又賦予了“禪”更廣泛的含義。
現(xiàn)如今,凡是與“專注”、“簡樸”、“寫意”,甚至很多說不清、看不懂的事物統(tǒng)統(tǒng)用“禪”來概括了,使得“禪”又多了一層神秘。禪書禪畫、禪琴禪舞走入了我們的生活,就按傳統(tǒng)文化回歸的某種表現(xiàn)形式來接受吧在沒接觸佛教之前,我非常佩服運動員和演員。比如射擊、跳水、臺球運動員,他們都有高度的“靜中生定”的本事,可以排除各種干擾,旁若無人;再比如影視劇演員,他們隨時可以進入角色,表現(xiàn)不同的喜怒哀樂并且收放自如。可見,生活中培養(yǎng)專注力的渠道還是挺多的。
既然如此,調香、制香、品香等過程當然也可以修成禪定功夫。
首先是調香,調香的重點是設計配方,它需要在充分了解香藥特性的基礎上,針對某種需求,精心配伍而成。這個過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蹴而就,既需要系統(tǒng)的思維方法,又必須有“制心一處”的功夫。
然后是制香。傳統(tǒng)的制香工藝都是手工完成,無論是手工搓香還是手工擠香,都需要心、眼、手的完美配合,說出來是“熟能生巧”,實際上就是“制心一處”的鍛煉結果再說品香。在我國唐代,出現(xiàn)了兩種“因香入禪”的品香方式,一是“印香”,二是“隔火熏香”,并且廣泛地流行在達官顯貴與文人墨客中間
“印香”出現(xiàn)較早,是利用范模來約束香粉的形狀,既能傳情達意,又可以使香粉持續(xù)地均勻熏燃。而整個過程,需要操作者“制心一處”,不能在任何環(huán)節(jié)分心。目前有很多香文化愛好者喜歡“印香”,也叫“打香篆”,只是我們使用的大部分“香篆”都有封閉的邊墻,以防止香粉外泄,好像是提高了成功率,方便了用戶,實則降低了難度,不需要高度專注也做得好,不經(jīng)意怎能修出“定”?
“隔火熏香”是完全脫離了祭祀訴求的品香方式,在理灰、入碳等過程中,同樣需要“制心一處”,是“因香入禪”的絕佳手段,所以在傳到日本之后,成為了日本香道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總之,“因香入禪”離我們很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