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子》白話譯文翻譯16卷中·孫登說第十
《無能子》白話文 原文如下: 孫登先生隱蘇門山,嵇康慕而往見之,曰:康聞蜉蝣不能知龜齡,燕雀不能與鴻期。康之心,實不足以納真誨,然而日月之照,何限乎康莊墝埆;雨露之潤,罔擇乎蘭蓀蕭艾。先生理身固命之余,愿以及康,俾康超乎有涯,遨乎無垠。登久應之曰:夫杳杳冥冥,有精非精;渾渾淳淳,有神非神。精神甚真,離之不分,留之不存,孰謂固命,孰謂理身,孰為有涯,孰為無垠?然而虛無之中,綿綿相循,出入無跡,為天地之根。知之者明,得之者尊。凡汝所論,未窺其門。吾聞諸老聃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且夫蚌以珠剖,象以齒焚,蘭煎以膏,翠拔以文。常人所知也。汝有藻飾之才,亡冥濛之機,如執(zhí)明燭,煌煌光輝,穹蒼所惡也。吾嘗得汝貽山巨源絕交書,其間二大不可、七不堪,皆矜己疵物之說,時之所憎也。夫虛其中者朝市不喧,欲其中者巖谷不幽。仕不能奪汝之情,處不能濟汝之和。仕不累,不仕則已,而又絕人之交,增以矜己疵物之說,啅噪于塵世之中,而欲探乎永生,可謂惡影而走於日中者也。何足聞吾之誨哉。康眩然如醒,后果以刑死。 淺析: 孫登先生隱居在蘇門山,嵇康對他心生敬意,前去拜訪。嵇康說:“我聽說,渺小的蜉蝣無法理解千年的龜齡,燕雀也無法與雄鷹共度時光。我的內(nèi)心實在不足以容納真正的教誨,然而,日月的光輝普照大地,無論是康莊大道還是崎嶇小路;雨露滋潤萬物,無論是芬芳的蘭草還是平凡的艾草。先生在修身養(yǎng)性之余,希望能夠教導我,讓我超脫有限的人生,遨游無垠的世界?!? 孫登沉默了很久,然后回答說:“在那杳渺無垠的宇宙中,有形的事物并不都真實,無形的事物也并非都虛幻。精神世界極為真實,它超越了事物的界限,不能說它是事物的本質(zhì),也不能說它是事物的表象。留住精神,它并不存在;拋棄精神,它依然存在。如何談得上固守命運,又如何談得上修身養(yǎng)性呢?哪里是有限,哪里是無垠呢?然而在虛無之中,一切都以連綿不絕的方式延續(xù),它們既無痕跡,又無處不在,成為了天地萬物的根源。了解這些道理的人能夠明辨是非,領悟它的人能夠受到尊敬。然而,你所談論的這些道理,尚未涉及其精髓。我從老子那里聽到過一句話:“有智慧的商人將寶物深藏不露,有品德的君子外表看似愚鈍。就像蚌中的珍珠、大象的牙齒、蘭草的膏汁、翠鳥的羽毛一樣,這些事物都因過于顯露而遭到損傷。普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而你擁有華麗的文采,卻沒有隱藏鋒芒的智慧,如同手持明亮的火炬,光芒耀眼,這正是天空所厭惡的。我曾看過你給山巨源的絕交信,其中列舉的兩大不可以、七個難以接受,都是自視甚高、對他人挑剔的言辭,這是當時人們所憎惡的。內(nèi)心空虛的人,即便身處繁華的都市也不會覺得喧囂;內(nèi)心欲望強烈的人,即使置身于幽靜的山谷也無法安寧。出仕不能改變你的心志,隱居也不能解決你的紛爭。如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事業(yè),不如選擇退隱,但你卻斷絕了與他人的交往,過分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點和他人的不足,這只會在世俗中引起紛擾。想要探求永生,豈不是像害怕影子而在陽光下奔跑的人嗎?你這樣的人又怎么能聽得進我的教誨呢? 嵇康雖如夢初醒,但后來還是因受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