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第五代導演奠基作《黃土地》
1.第五代導演和電影《黃土地》
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心目中的最佳中國電影之一《黃土地》。
這是1984年的影片,它無疑問的成了第五代的奠基作,第五代的發(fā)軔作是1983年的《一個和八個》。第五代聽上去好像是一個電影人代際的名稱,但事實上,在中國的影壇當中,在中國電影史當中,在世界影壇世界電影史當中,第五代成為了一次中國電影新浪潮,一次中國電影美學革命的這樣的一個代名詞。
盡管那個時代,第五代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所指,就是北京電影學院七八班。也就是北京電影學院1978年入學的不同系別,不同專業(yè)的同學。第五代作為這個一場中國電影美學革命的代名詞,它又具體的指撐著電影學院的一屆學員。第五代當中,只有電影《絕響》導演張澤鳴,他是唯一的例外,他不是電影學院七八班。
?
?《黃土地》是第五代的奠基作,我毫不遲疑的認為《黃土地》是中國電影百年歷史當中的最優(yōu)秀的中國電影之一。每一次重看這部電影,我都會有再次的進入到一種欣喜的,沉浸的觀影狀態(tài)當中,而每一次看這個電影的時候都會或細微或重大新的體認發(fā)現(xiàn)于其中,盡管我對這個影片的這個主創(chuàng)人員,他們此后的創(chuàng)作有各種各樣的遲疑,但《黃土地》始終是我心目中的最愛。
《黃土地》作為這個第五代創(chuàng)作群體的發(fā)軔作,它實際上很像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那個發(fā)軔作《筋疲力盡》。就像《筋疲力盡》會用導演戈達爾的名字來標識,《黃土地》的片頭片尾字幕當中捕捉到導演陳凱歌、攝影張藝謀、美工何群的名字。他們此后都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中國電影導演,他們的名字和他們影片的名字都曾經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影壇上指稱著中國電影,甚至指稱著中國文化。
?2. 電影空間的勝利-絕對的主角是“黃土地”
在這個《黃土地》的這部電影中,我們大家很容易看到并且能夠體認到那個時代文化的具有突出的典型特征表述,也就是第四代導演開始有了自覺的電影空間意識,而且以電影空間作為電影表意的一種重要的方式。第五代的作品當中空間占據(jù)了前所未有的空前重要的位置,這個空間不僅僅是我們說選取外景地自然的空間,而是在于他們經由高度的對電影語言的自覺,以這個高度自覺的對攝影機的把握和運用,形成的造型的構圖的光與色。
這個所有的這種電影語言元素共同來勾勒,建構,創(chuàng)造這樣的電影空間?!饵S土地》非常突出的就是在電影當中,如果我們真的要找到這個電影當中一個絕對的主角的話,那么這個主角就是“黃土地”,而不是劇中的任何一個人物,劇中的任何一個人物都以某種方式聯(lián)系著,并且受限于“黃土地”這樣的一個空間造型。這是這個影片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
如果我們稍稍延展開去,這部電影出現(xiàn)在1984年。它正是在整個中國的廣闊的遼闊的國土之上,也是在中國的文化場域和文化舞臺之上的一個重要的主題。成為這個電影的主題,或者說這部電影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入到這樣一個文化運動和文化主題當中,那么這個主題叫做歷史文化反思。它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五四運動的回聲,它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個集結號,一個動員令。這部影片所表現(xiàn)出來的基本的電影語言、藝術成就、美學追求,是和參與到80年代前期的中國社會的那種文化變遷當中的那個形態(tài)和方式,高度的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的,這樣的一種多層次的一個結構性的構造。
所以在這部電影當中,大家注意到我們說“黃土地”是第一主角,不在于在影片當中這個莽莽蒼蒼的“黃土地”,不在于就是這個,陳凱歌在當時的一個回憶文章,叫做《秦國人》,去回憶年輕的張藝謀在創(chuàng)作時候那種執(zhí)著,他其中那個細節(jié)非常有趣,就是望向那個一望無際的“黃土地”,然后張藝謀就好像在喃喃低語說“要是有一條小路就好了”。雖然好像只是一個低語,但是張藝謀不斷重復低語,也就意味著他堅持。如何在那個黃土地上印下一個個線條,一個由人的足跡所形成的印痕,在陳凱歌的那個回憶錄當中說:“最后,這個似乎只是在喃喃低語的堅持著他的要求的攝影師面前,導演只好組織整個攝制組,大家排成隊走出一條小路來”。這是當時那個滿腔熱血的才氣橫溢的一群年輕的電影人的創(chuàng)作花絮,如果說表現(xiàn)了當時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那個所謂“黃土地”作為第一主角的那個多重表達意義。
?3.克制的機位運動
大家如果看這個影片,你們會發(fā)現(xiàn)和第四代的那樣的一個運動的攝影機的狂歡,有時候重看第四代的早期電影的時候,我會笑,就是因為它有時候攝影機運動起來簡直沒有什么理由。比如說電影《小街》當中,他總是會用那個仰拍的,搖拍鏡頭,再降落下來,降落到這個地面上的人物,而到《黃土地》的時候非常突出的攝影機是如此的節(jié)制。攝影機的運動是如此的節(jié)制,而似乎是固定機位再一次的重回,而固定的運動,極端節(jié)制的攝影機,同時形成了影片那個極其鮮明和強烈的這種構圖力度。構圖的飽滿表達,大家會注意到在影片當中他完全的一反此前中國電影所形成的這種視覺風格和傳統(tǒng),他也一反電影作為一種現(xiàn)實主義,本質上說是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表達的,那種基本的自然邏輯。因為我們知道攝影機始終在模仿人眼觀察世界的方式,所以主流電影的攝影機機位的選擇,電影構圖的形成,都是以在我們的視覺接受和視覺觀看當中的舒服和自然為主,就是那個慣常的方式為特征的,而《黃土地》當中它的構圖是極端飽滿,也是極端突兀的。我想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這部影片當中。經常有出現(xiàn)這樣的構圖,就是地平線在電影畫面的四分之三處。就地平線升起來而壓縮了天空,天空只是畫面當中的一線,然后在那個高高升起的地平線的盡頭。那個扶犁播種的那一行人,在那個蒼茫茫一片大地當中顯得很渺小。
?4.凝滯的黃河遠眺
更有趣的是,大家注意到,在影片當中,黃河是《黃土地》形象的一部分。我們原本是會以靜態(tài)的土地和流動的動態(tài)的河流作為一種形象的影像節(jié)拍的對照的表述。而在這個影片還沒有開拍,當攝制組先期,這個也是在多數(shù)電影創(chuàng)作當中不會有的,就是這個導演攝影師美工師甚至包含作曲家趙繼平,一起參與前期的堪景。然后前期的這個影片的設計,在堪景的時候,他們已經決定,影片當中的一個視覺的基本的基調叫黃河遠眺。遠望黃河,黃河遠眺突出了什么?陳凱歌非常明確的在導演闡釋當中寫下來,他說:黃河遠眺就是從遠方望向黃河,黃河不是流動的,黃河是一個凝滯的形象。
所以在我也還年輕的時候,關于《黃土地》寫的文章所表述的表述了我當時對這部影片的體認,到今天我也仍然認為這個體認,還可以成立。那就是在這個影片當中,它表現(xiàn)的是空間對于時間的勝利,表現(xiàn)的是土地對于天空的勝利,表現(xiàn)的是這樣的一個凝固的、凝滯的、遼闊的、貧瘠的土地對流水的勝利。那么,它整體的形成了這樣的一種空間,對于時間的絕對優(yōu)勢,而這樣的一種藝術選擇,這樣的一種美學結構,負載著歷史文化反思當中的再一次的中國歷史批判。中國文化批判再一次成為了這樣的一種高歌猛進,現(xiàn)代化的那樣的一種電影的視覺的藝術的表達。
?5.滯后的音樂是對生命被壓抑的表達
在這個影片當中,前期這個導演明確的設定了對電影聲音的使用。他要非常節(jié)制的使用音樂,但是又要非常的有力,飽滿,借重音樂。所以在前期已經設定在電影當中音樂的因素,歌的因素,是要采取一個與視覺表述與敘事表述稍加滯后的,稍加遲緩的不同步的狀態(tài)。
因為大家知道文學作品的原作和電影劇作當中仍然保留的是,這是一個八路軍文藝兵顧青下鄉(xiāng)去采風的故事。采風之行的主要目的是要想找到一個四鄉(xiāng)八鎮(zhèn)的人尖子,一個最會唱歌的女娃子,就是故事中的翠巧。在影片當中似乎這個采風之行失敗了,最后時刻,顧青是否已經認出來那個走過山梁,對著他說,“顧大哥把你的小本子拿出來”的那個姑娘,就是他此行來尋找的那個四鄉(xiāng)八鎮(zhèn)的人尖子?在影片當中并沒有明確的告知。所以這樣的一個故事主線,這樣的一個敘事設定,使得歌音樂原本應該是非常突出和重要的。但是在影片當中,他卻把它做了一個低調的極端節(jié)制的處理。我自己是每次重看的時候會贊嘆,我覺得音樂非常節(jié)制的使用是非常精到而且非常飽滿的。這樣的表述也就對應了我們前面所說的那一系列的美學的造型的電影的文化的主題,它是那樣的一個沉默無聲。其實是對于歌聲,對于本應奔放流露的生一種表達的壓抑。
?6.四個人物主角,四種歷史定位
影片上映的十多年之后我才第一次的意識到,影片的另外一個非常突出和非常寶貴的地方:就是在這個影片當中,其實有四個角色,那么就是采風的男主角顧青,然后這個女主角翠巧,然后翠巧的弟弟憨憨,翠巧的父親翠巧爹四個角色。四個人物都成為影片的主角。這是一個有四個主角的影片,而每一個主角占據(jù)著一個不同的歷史主體的位置。每一個主角代表著一種不同的文化邏輯,影片非常節(jié)制的又是非常精到的結構和放置的這四種歷史文化位置。這里四種歷史主體的位置而并沒有嘗試用一種統(tǒng)一的價值觀,或者一個所謂有機的敘事體,把它們組合起來。整個影片又以這樣的一種結構方式,達成了自己的流暢,自己的流淌。
翠巧爹所代表的是農業(yè)社會傳統(tǒng)中國文化傳統(tǒng)當中的那個勞動者和生產者的角色。那個敬天地的場景,那樣的一種如此樸素的,如此真切的自然觀。
翠巧當然是故事中的女主角,而且她很節(jié)制的,很準確的表達了傳統(tǒng)中國社群、傳統(tǒng)中國農業(yè)社群、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村當中女性的那種被動的,低下的生命狀態(tài),同時更準確的傳遞了翠巧對于顧青所帶來的新文化、新的可能、新的變遷的那種最先被吸引,最敏感的捕捉到,而且最強烈的,最熱烈的,去向往的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
憨憨代表著年輕人,代表著年輕一代,代表著這樣的一種將負載著社會變遷,將成就社會變遷的可能性。
顧青在影片中是一個最具清晰的符號性的角色,他代表著這個政治的力量,代表著政治可能性,代表著政治變革和政治解決中國的這樣的一種前景。
但是我更喜歡的設定是:翠巧的悲慘命運,直接的是由翠巧爹造成的,那個《女兒歌》當中那個歌詞,“六月里黃河冰不化,扭著我成親的是我大”,就是這個封建家長的角色。分手在即,翠巧爹對顧青說,“你是來搜酸曲兒的,你搜不到酸曲兒官家不撤了你的差?!贝淝傻o顧青唱起民歌的時候,他唱的是一個女人的悲慘命運,“低哭三聲就跳了枯井”。這說明農家的父親未必不對女兒的命運心明肚知,但是他完全無法從去改變女兒的命運,“因為你的彩禮一半兒葬了你娘,一半兒給你兄弟定了婆姨”。這是那個傳統(tǒng)社群的結構內部的無奈。翠巧和憨憨之間的那種共鳴,那種對變革的向往和渴望,是他們與翠巧爹之間的區(qū)隔。那么翠巧和顧青的故事,可以展開一個愛情故事,姑娘愛上了一個外來人,這個是直接的表達出來的翠巧歌里邊唱起來的時候她說:“人里頭屬人就屬公家人好”。而且翠巧要追隨顧青離開家鄉(xiāng),去前往所謂解放區(qū)去當兵的時候,她穿上了紅棉襖。因為她紅棉襖是她的嫁衣,她嫁了,她要嫁了自己。她對那個顧青描述的那個解放的前景無限向往,但她恐懼要剪頭發(fā),但是他當他最后出走的時候,她自己剪了頭發(fā)。然后他和這個憨憨的那個對話就是“姐苦,姐等不等”。同時,她又非常準確和微妙的表現(xiàn)了在翠巧爹那里是莊稼人的規(guī)矩,使得翠巧不可能有任何的自由和自主。而顧青對翠巧的回答是“公家人的規(guī)矩不許我?guī)ё吣?,因為我們公家人要靠這個規(guī)矩打天下?!?/span>
那么同樣影片當中很有趣的交錯在情節(jié)當中,也交錯在意義當中的,就是《女兒歌》也就是翠巧爹所謂的酸曲,與顧青的《革命歌》那個組合。翠巧是怎樣的唱著這支歌要過黃河,而在那個黃河的巨瀾當中,是沒有任何漣漪的,是沒有任何掙扎的,是沒有任何回聲的吞沒了翠巧。
?7.儀式美學-三個場景
看過這部電影的大家會知道,這部電影真正的奠基和開啟了第五代的一個最重要的美學特征。后來我們稱之為儀式美學。在這個影片當中,它有三個重要的場景,而重要大場景也構成了三個重要的文化儀式。
第一場的婚禮,從蜿蜒的那個婚禮的隊列,從《黃土地》的深處走來,然后翠巧怯怯地望著這個婚禮的隊伍,然后恐懼著自己未來的命運,而翠巧背后那個三從四德的那個紅門聯(lián)。成為了對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當中的女性傳統(tǒng)命運的一種闡釋。
第二個場景是腰鼓。安塞腰鼓那個年輕人報名從軍,參加到八路軍的隊列當中的熱烈的、奔放的、非常的飽滿的場景。
第三個場景就是最后一場的祈雨,地平線降到了畫面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那個熾熱的天空覆蓋了整個畫面,然后匍匐在地上的人群,他們的脊背成為《黃土地》的象征。在這我也就不去重復了,影片當中,當時的攝影師張藝謀非常精到的,重現(xiàn)了羅中立的那幅名畫《父親》,在窯洞的燈光之下的那個父親,父親的那個臉上的那個皺紋溝壑一樣的,縱橫的皺紋,然后父親的臉成為了《黃土地》形象的另外一種呈現(xiàn)。
影片的結尾處,顧青再一次的像他所承諾的那樣的返回了這個地方。然后他開始呈現(xiàn)一個奇特的那個對切鏡頭,就是顧青這個大踏步的在仰拍鏡頭當中。迎著攝影機走來,而憨憨這個逆人流而奔,畫面六次切換,憨憨逆祈雨的那個人群,逆人流而奔,奔向顧青。
然后到憨憨沖出了人群的時候,那個反打地平線上卻不再有顧青,然后那個展開的遼闊的地平線上升起的是翠巧的革命歌,攝影機這個以同樣的節(jié)拍向下緩緩的向下?lián)u,最后《黃土地》的形象充滿了整個畫面,影片結束。
?8.結束語-起跳的高度
?四個主人公攜帶著20世紀中國的四個基本的命題四種基本的命運狀態(tài),而他們又如此的簡潔的準確的,就是組合在故事當中,組合在影片設定的情境當中。那么它不僅是第五代的奠基作,它也是中國電影史,夸張一點說,中國文化史當中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文本。當時電影學院的導演系主任鄭洞天教授,曾經那個寫文章來贊美年輕一代導演的那個開啟,我今天還記得他的文章的標題叫《起跳的高度》?!饵S土地》確實是一個極高的起跳的高度,他把中國電影帶向世界影壇,帶向世界的視野,讓人們開始經由電影去認知中國,而不再僅僅是冷戰(zhàn)的那種政治想象和政治視野。背后的那樣的一種貧瘠的中國想象。從很多很多層面上《黃土地》都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某種意義上說,甚至他的創(chuàng)作者也難以企及的一個起跳的高度。
DJH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