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馬斯克,Bengio等千位AI科技人士簽署暫停巨型 AI 實驗公開信?
我不是一個科技主義者。
我對這個呼吁聲稱的AI帶來的所謂“進化式”威脅不屑一顧。
我真正擔心的反而是“量化滯漲”。
這兩天系統(tǒng)給我推了大量的對GPT-4之類的ANN的“溢美之詞”。
什么哲學家不能分辨AI的哲學言論了,midjourney進化到v5又會使多少插畫師失業(yè)了。
亦或是微軟發(fā)了個論文,聲稱通用人工智能的粗略架構在不遠的將來就要實現了……。
說老實話,讓我吃驚的不是GPT,讓我吃驚的是贊美者的“證據”是怎樣的定義了我們自身。
拿midjourney這類AI繪畫來說,這些所謂的繪畫,是一個典型的“量化實現”。
當我們通過文本對ANN發(fā)出“指令”的時候,這串指令和繪畫之間其實是沒有動力關聯的。
模型一般會通過“風格數據”展開模擬,然后再根據外部數據的“主流”趨勢標簽化這些數據輸出。
兩頭的定義定死了繪畫的“域”。
于是,AI繪畫的所謂“域內”屬性是非常明顯的。
操作者其實是被AI的定義,反向定義了自己的“文本輸入”。
不管是一個畫家,還是一個作家,文本——也就是思想的符號輸出并不和符號的形式邏輯產生嚴格的依賴。
我的意思是文本的“字面義”(形式邏輯的演算)并不是書寫文本的根本體驗。
如果你嘗試過創(chuàng)造性的自由寫作,你一定能感覺到文本操作的“失控”。
其實ANN在黑盒原理上正是對這個“失控”的模擬。
但要命的是,ANN只是模擬了大腦的“運動”,缸中之腦的“定義”反向定義了ANN的整個運作邏輯。
人作為一種生命(認知)演化的cyborg,是以自身的行動的非定義性,來從行動與世界的耦合中產生體驗的。而ANN卻拒絕cyborg式的生命套嵌,采取了還原論式的用神經元的網絡運動,來“定義”——而不是實現——認知。
因此,ANN是人類認知定義的“工具化實現”,它模擬的不過是人對“認知”的缸中之腦的定義,而與認知的創(chuàng)造性無關(去看看那些計算主義對所謂“通用智能”的定義吧……)。
所以,GPT在未來給予我們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呢?
量化滯漲!
首先,已有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作為一個已經沒有動力的“行動殘渣”會定義一切LLM的下限,而對“缸中之腦”定義的,神經元網絡的的模擬,也就是依賴成果所做的“定義—域”內的指數膨脹式的“量化拼切”會是ANN的上限。
這就是GPT的定義域。
只有這個定義域被越來越確定化,才會出現OpenAI的高管們所謂的,基于人工智能演化的,新的“摩爾定律”。
指數增長從來不預示著動力性的“增長”。
動力性增長是破壞任何平滑的“量化定義”的。
人類最大的一次動力性增長,其實很可能出現在“神話時代”。
在那個時代,人類在“體驗—覺察”的認知模型中,為一切“形式—定義”的所謂“理性—邏輯”能力提供了根本動力。
而16世紀的機械原子論,徹底定義域化了這個動力表達,于是狂飆激進的量化增長出現了。
直到20世紀中期的所謂“信息革命”開始。
量化增長開始“滯漲”。
也就是說量化增長到一定程度,已經不能夠打破“舊有定義域”的限定了。
形式—邏輯的工具實踐的“屬性”開始讓位給工具理性的“定義”。
機械原子論在一系列近代哲學的“定義域封頂”(比如唯心/唯物,客觀/主觀,客觀性,對象化,客體……)中徹底成為了世界的“本體論定義”。
GPT將要出現的“摩爾增長”,不過就是這種定義域效用的量化轉譯最新的成果罷了。
如果讓我來思考所謂AI的危險。
最大的危險根本不是什么進化的挑戰(zhàn)。
而是“大停滯”的真正到來。
定義的徹底本體論化,將會是馬斯克這樣的極端的科技主義者,將信息本體論用計算主義和工程哲學強加給這個世界的最后的毒藥。
如果說在所謂的實踐科學的時代,我們還遵守定義(真理命題)和世界(事實命題)的根本區(qū)別,那么到了未來GPT的量化大滯漲的時代,GPT那個被缸中之腦的定義所“域化”的所謂“計算拼切”的極度指數膨脹,將會有徹底用“定義”來替代“事實”的風險。
假如未來我們的世界,真的會出現AI對人類的“徹底替代”,那么這個可能性最可能的實現方法,反而是因為我們用“量化滯漲”創(chuàng)造了一個背離“真實”(創(chuàng)造性反定義)的,一個所謂客觀性的、客體的、外部的——缸中世界。
而在這樣一個沒有動力的世界中,人類成為了“客觀性—被動性”的絕對俘虜,成為了GPT的“養(yǎng)料”,不過是一種死亡也被定義的——最后實現罷了。
當一個所謂大學的教授,聲稱哪種AI,已經模糊了哲學寫作和哲學定義的AI生成之間的區(qū)別,在我看來只是可悲的證明了“定義”是如何定義了“哲學寫作”的所有“量化準則”。
我看了太多的被驚嘆的、贊揚的、恐懼的,所謂AI的文化生成。
我感到最大的無奈反而是,我們竟然真的以為這些“定義”是人類認知能力的根本實現?
我看到了一個定義通過無盡遞歸的“確定性概率”來去除“質變”這個概念的一切言外之意。
質變被“映射”為進制,1和10的序列化排列的一個“量化規(guī)則”,將成為這個世界進入滯漲的最后一個預兆嗎?
寫到這里,我突然間有些啼笑皆非。
我似乎回答問題,從來就不可能不歪樓。
這一次歪的尤其離譜……。
行了,既然已經寫出了這些“胡話”,還能怎么辦?
那就這樣吧!
以上。
如何看待馬斯克,Bengio等千位AI科技人士簽署暫停巨型 AI 實驗公開信?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