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沙丘》的神秘生物“沙蟲”,竟然真的存在?!
審核專家:李維陽
知名科普作家
最近,由著名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沙丘》正在熱映。好多看過電影的小伙伴都被電影里貫穿整個劇情的神秘生物——巨大的沙蟲深深震撼到了。

來源丨電影宣傳片
根據(jù)原作中的描述,這種生活在沙丘星球的巨型沙蟲甚至可以將無機(jī)物消化掉,因此吃個石頭巖石什么的都是小意思,在電影里也的確表現(xiàn)出了它的這份“霸氣”,剛一出場就把一輛大型礦車(香料采集車)整個都吞進(jìn)了肚子里。

來源丨視頻截圖
看到這么可怕的恐怖場面,不由得讓人想要幻想一下它的真實(shí)身份??纯吹厍蛏鲜遣皇谴嬖谶@樣一種能吞噬一切的可怕怪物呢?我們總說“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今天咱們就來分析分析,電影中可怕的沙蟲在現(xiàn)實(shí)中的“原型”們。
沙蟲長啥樣?
電影中威風(fēng)八面的沙蟲生活在被稱為“厄拉科斯”的沙漠行星中,它的外形看上去像是長著堅(jiān)硬外皮的巨型蚯蚓,但嘴巴里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尖牙。一看就給人一種非常不好惹的感覺。沙蟲潛藏在深深的沙漠地下,沒有眼睛,依靠敏銳的觸覺感受周圍的環(huán)境,如果有什么物體在沙漠表面活動,它就會從地底鉆出來,連沙子帶獵物一口吃掉。

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它的特征。首先,沙蟲長著長長的身體,沒有四肢。根據(jù)描述,這種巨物的身長可達(dá)450米。其次,沙蟲的嘴巴里長著密密麻麻的尖銳牙齒。再次,它們習(xí)慣于將自己隱藏起來,等待獵物出現(xiàn)。
綜合沙蟲的幾個特征,我們在現(xiàn)實(shí)存在的動物中找到了幾種可能是沙蟲原型的動物,咱們接著往下看。
生活在沙子里的蠕蟲
那么,首先有沒有名字也叫做“沙蟲”的動物?
還真有,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潮間帶和淺海的泥沙海底,就有這么一種被當(dāng)?shù)厝嗣窠凶觥吧诚x”的動物,它就是深受當(dāng)?shù)厝嗣裣矏鄣?strong>方格星蟲(Sipunculus nudus)。
和電影中的沙蟲一樣,方格星蟲平時也躲藏在沙子里面,只不過它們可不是電影中兇殘的掠食者,而是軟軟塌塌的一條肉蟲子,只能依靠觸手把微小的食物顆粒和沙子搬進(jìn)嘴里來獲取營養(yǎng)。

雖然不能吃人,但是這個“沙蟲”可以被人吃?。》礁裥窍x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尤其是谷氨酸的含量特別高。在烹飪的時候,游離的谷氨酸與食鹽中的氯化鈉反應(yīng)產(chǎn)生谷氨酸鈉(味精的主要成分),也就讓這種其貌不揚(yáng)的“大肉蟲子”變成了一種鮮美異常的食材。

來源丨網(wǎng)絡(luò)
除了方格星蟲之外,還有一些生活在沙灘和泥灘中的蠕蟲也在各地的方言中被稱為“沙蟲”,因?yàn)榉秶?,就不一一贅述了?/p>
滿嘴尖牙
比起方格星蟲人畜無害的外貌,接下來要說的這位可以說是猙獰到了極點(diǎn),它就是七鰓鰻(七鰓鰻亞綱Petromyzontida)。提到七鰓鰻的名號,有些小伙伴可能已經(jīng)有印象了。前方高能,請謹(jǐn)慎滑動屏幕。



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看看,這身材,這牙口,沒毛病,它就是沙蟲本蟲。
七鰓鰻是一類比較原始的脊椎動物,只要稍加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與其他脊椎動物的一個典型區(qū)別——它們沒有真正的下巴!在分類學(xué)上,七鰓鰻屬于圓口綱,它們和盲鰻亞綱一樣,都沒有真正的上下頜(甚至還沒有四肢,是脊椎動物中唯二沒有附肢的動物類群)。
幼年的七鰓鰻常常將身體潛伏在水底的泥沙里,因此也被人們叫做“沙隱蟲”,比起“沙蟲”就差了一個字。

不過,雖然在長相上和電影的沙蟲相似度極高,但七鰓鰻畢竟是在水中游泳尋找獵物,長大以后就不再住在沙子里了。而且比起沙蟲那連沙子帶獵物整個咬碎的暴躁性格,七鰓鰻更傾向于吸取獵物的血和淋巴液,而不是將獵物整個吞下。
值得一提的是七鰓鰻(歐洲七鰓鰻Lampetra fluviatilis)也是知名的美味食材,盡管長相猙獰,但還是廣受歐洲人民喜愛。從中世紀(jì)開始,歐洲貴族們就把七鰓鰻當(dāng)做不可多得的美味食物。甚至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就是因?yàn)橐淮纬韵铝颂嗟钠喏w鰻導(dǎo)致消化不良而死(而且,盡管吃死了一個國王,但英國皇室仍然沉迷七鰓鰻的美味無法自拔)。

直到今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仍然將七鰓鰻視為珍饈。日本和韓國也有食用七鰓鰻的傳統(tǒng)。
沙子里的死亡陷阱
前面兩種沙蟲的原型都屬于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下面這只可就與“美味”無緣了。

來源丨見水印
博比特蟲(Eunice aphroditois)以兇殘的性格和鋒利的大顎而聞名,它是一種多毛類蠕蟲,體長可達(dá)3米。博比特蟲平時將身體埋藏在沙子里,只將5只觸角和一對鋒利的大顎露在外面,當(dāng)觸角探測到有魚或者其他獵物接近的時候,它就會迅速出擊,一對大顎像捕獸夾一樣迅速閉合,把獵物死死咬住,注射毒液后拖回沙子里慢慢享用。

來源丨網(wǎng)絡(luò)
鋒利的牙齒、潛藏在沙子里、兇殘的習(xí)性、再加上圓柱形的外觀,這么看來博比特蟲可能是目前為止最接近電影中“沙蟲”形象的生物了。
在沙漠中行動自如
上面提到的這些“沙蟲”的原型雖然都和電影中的形象有著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diǎn)與原著不符——它們都和水有關(guān),沒有誰生活在沙漠里呀!
別著急,身體長長、生活在沙漠、潛伏在沙子里的掠食者也不是沒有,單從特征來看,下面這位更符合原作中“沙蟲”的形象,那就是沙蚺(沙蚺屬Eryx)。

來源丨維基百科
沙蚺主要分布在西亞、北非、中東和蒙古地區(qū)的荒漠環(huán)境中,和沙蟲一樣,沙蚺平時也大多潛伏在沙子里。不過它們的視覺比起沙蟲要好得多——畢竟沙蚺可是實(shí)實(shí)在在長著眼睛的。
沙蚺沒有毒,喜歡在清晨和傍晚活動,它們長著光滑而堅(jiān)固的鱗片,可以在細(xì)沙和松軟的干土里自由穿梭。沙蚺平時會把身體大部分埋在沙子里,只露出頭部或者兩個眼睛。只有在察覺獵物出現(xiàn)的時候才會突然發(fā)起攻擊,用蟒蚺類的看家本事——死亡纏繞把獵物絞殺吞食。

來源丨維基百科
鋒利的牙齒、潛伏獵食的特征、在沙漠中穿行自如……如果讓小編來選擇一個最貼近電影中怪物的現(xiàn)實(shí)動物的話,咱可能還是會投給沙蚺一票的。
關(guān)于電影中的沙蟲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沙蟲的英文名叫做“Sandworm”,而沙蟲的幼體叫做“Sandtrout”,即“沙鱒”。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蠕蟲(worm)經(jīng)常被人類拿來作為釣鱒魚(trout)的魚餌,在《沙丘》的世界觀里,這兩者的地位仿佛故意被作者給反過來了。
說句題外話,既然原著中提到沙蟲的糞便非常有價值,那電影中的人們?yōu)樯恫徽覀€荒涼的星球把它們飼養(yǎng)起來收集糞便,反而死盯著一個星球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