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章故事)進擊的工農-蘇聯(lián)國民經濟成就展覽獎

關于蘇聯(lián)的勛賞,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各類勛章、獎章、證章, 蘇聯(lián)還有一類特別的門類-各種獎金類獎勵,多用以表彰民事類的突出成就,獲獎者除了會收到一筆不菲的金錢獎勵之外 還會得到一枚證章以茲紀念,比如著名的列寧獎、斯大林獎以及蘇聯(lián)國家獎金和部長會議獎金。

而今天介紹的就是屬于這個大類中的,一類和勞動類,或者是和“打工人”直接相關的勛賞--蘇聯(lián)國民經濟成就展獎。
首先,什么是國民經濟成就展?時間回到1935年,在蘇聯(lián)第二次全聯(lián)盟集體農民代表大會上,有代表提議舉辦全蘇農業(yè)展覽會,用以宣傳社會主義農業(yè)的成就,這就是經濟成就展的前身。第一屆展覽于1939年在莫斯科舉辦,每年一次,除了1942-1953年的二戰(zhàn)和戰(zhàn)后重建期停辦。
關于農業(yè)展/國民經濟成就展,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其所在場館。蘇聯(lián)農展館/國民經濟成就展覽館(現為全俄展覽中心)位于莫斯科,始建于1939年,是俄羅斯現在最大的展館和最大的建筑公園之一,建筑具有典型的蘇氏美學,其風格也影響到了我們的北京展覽館、軍事博物館等一系列新中國成立之初設計建造的大型建筑。

每屆頒發(fā)的農展獎包括1,000枚大金質獎章,2,000枚小金質獎章(不過不是純金,是9k金鍍24k金);3,000枚大銀質獎章和15,000枚小銀質獎章(925銀)。大小獎章直徑分別為32mm和25mm。戰(zhàn)后獎項的頒發(fā)數量進行了擴充,還增設了參與獎和青年參與者獎(均為銅質)。章體正面為高舉稻谷的一男一女兩位農莊莊員,背面為一輛拖拉機,交錯的稻谷,黨徽,銘文等元素。獎章根據等級和年份區(qū)別,在銘文和拖拉機的細節(jié)存在小的差異,此外早期的版本的獎章上印有編號和年份,比較稀有。獎章上掛均為綠色掛布,多為螺桿式固定。

以上獎章均授予個人,除此之外還有集體獎項,優(yōu)秀集體(例如國營農場)還可獲得5,000-10,000盧布的獎金和卡車摩托車等實物獎勵??梢哉f,農展會寄予的這些獎勵,對于承受了工農業(yè)剪刀差的蘇聯(lián)早期農業(yè)從業(yè)者,是一項十分難得的激勵措施了。
Up主手上這枚便是1956至1958年間的小銀獎(無年份版),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實物雖然小,大概也就是一元硬幣大小,但還是很壓手的。獲得者也會獲得一本比較簡單的紙質證書,可惜手上無,再次借用工具書上的給大家展示了。




在50年代,還有一件蘇聯(lián)農業(yè)生產的大事件,即1954年2月-3月蘇共中央全會決定在1954年至1955年間,開墾1300萬公頃荒地,以擴大谷物種植面積,彌補糧食緊缺。由此產生了除了農展會之外另一項獎勵--“開墾處女地”獎章,授予在開墾哈薩克、西伯利亞、伏爾加流域、北高加索等地荒地運動中貢獻突出的集體和個人。獎章頒發(fā)數量高達150萬枚。
運動本身十分必要,但是大規(guī)模集中墾荒忽略了自然規(guī)律,使得產量不及預期,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在這期間盲目推廣種植玉米,這也就是“蘇穗宗”大名的來歷。


歪樓了,回到經濟展的故事上。1959年7月16日,全蘇農業(yè)展覽會轉變?yōu)樘K聯(lián)國民經濟成就展覽,將農業(yè)、工業(yè)和建筑業(yè)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國民經濟成就展覽。最初設立的獎項包括大金獎、小金獎、大銀獎和小銀獎。大、小尺寸分別為28mm和23mm。獎章正面圖案為手持農作物的農莊女莊員,高舉原子圖案(寓意科教興國?)的男工人和一位拿著鉆頭的男建筑工組成。背面為“獎勛在蘇聯(lián)國民經濟中的成就”字樣和錘子鐮刀黨徽。這一階段的獎章依舊保持用料上的“實誠”,依舊分別由k金和銀制成。
在60年代中期,獎章的頒發(fā)制度發(fā)生了變化,改成金、銀、銅三級外加年輕參與者獎,獎章造型未變,但所有的獎牌都是用銅鎳合金制成, 金獎和銀獎之后進行鍍金或鍍銀,獎章的直徑也是之前的小尺寸23毫米,上掛固定方式也從原來的螺桿大多改為用別針固定。根據維基百科,有一位叫馬卡洛維奇的大神曾多達8次獲得金獎。這一階段的蘇聯(lián)在“勛宗”治下,吃著能源紅利,迎來了經濟繁榮時期。

Up主手上這枚便是后期版本的銀獎。


1990年,獎章的外觀再次發(fā)生變化。正面改為著名雕塑”工人和集體農莊女員”。背面為“獎勛在國民經濟中的成就”字樣和橄欖枝,獎章尺寸略大于上一版。這一版獎章也分了多個子項,包括金獎、銀獎和年輕參與者獎(年輕參與者獎背面圖案不同于金獎銀獎,為展開的書本+火炬,尺寸也略小于金銀獎)。Up主手上這枚又是這個版本的銀獎。



有一說一,個人更喜歡這一版設計,簡潔立體而又充滿勞動者的活力,衣服褶皺等細節(jié)也好于上一版。身穿工裝的男子和穿著連衣裙的女子站在一起,兩人分別拿著錘子和鐮刀,象征著工農聯(lián)盟。這是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蘇聯(lián)館的名片式展覽,現在仍屹立于經濟成就展覽館。這個造型的另一個常見的場合是蘇聯(lián)老電影的片頭,即莫斯科電影制片廠的標志。

然而諷刺的是,這個充滿活力的新版本的背后,已然是戈爾巴喬夫混亂而又盲目的“改革與新思維”,蘇聯(lián)經濟停滯不前,蘇共黨內人心渙散。1990年的蘇共二十八大上,葉利欽為首的反對派公然發(fā)難,而一年之后,八一九事件虎頭蛇尾,曾經的紅色巨人轟然解體,代表著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國民經濟成就展也走向了盡頭。雖然沒查到準確的數據,但由于存在時間短,這一版本的國民經濟成就獎應當是發(fā)行量最小的,不甚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