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專家,而不是流于表面
在讀一本提升思維技巧的書,名為《思辨與立場: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批判性思維工具》。書里提到,“思考”就像吉他、芭蕾舞和籃球運動一樣,是一項需要鍛煉的技能。
既然是鍛煉,就有兩個要素——頻率和方法。書里講,把每天被浪費的時間用起來,通過給自己提問的方式,達到鍛煉的目的。同時已經(jīng)列舉好了一些問題,如下圖:

黃線上的那個問題,非常觸動。好像一談到目標,就可以擺出“農(nóng)業(yè)數(shù)字化”,可是再究其本源,這個答案似乎就成了談到目標的機械式的條件反射回答,成了一種為顯示出自己有規(guī)劃有計劃的搪塞。
真正觸碰到核心的問題是:為了達到該目標做了什么事情?回顧今天沒有,昨天也沒有,這一段時間以來好像都沒有。
問問為什么?要么缺少一些深入研究的執(zhí)行力,也即惰性,要么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在作祟,還沒有走出“美玉理論”。大腦從僅僅知道皮毛,從僅僅是入門知識中獲得快感。
比如關于數(shù)字農(nóng)業(yè),腦海中就有農(nóng)林牧漁副、算法、模型、大棚、3s等碎片知識出現(xiàn);
比如談到英語學習,就有聽說讀寫譯、英語思維、背單詞規(guī)律、原版書等碎片知識涌現(xiàn);
比如談到書法學習,就有橫豎撇捺點、顏真卿、王羲之、藏鋒、毛邊紙等碎片知識浮現(xiàn)。
能夠實際做到多少呢?能夠稱為“專業(yè)”嘛?能提供價值嘛?都是沒辦法的事!
這樣是有問題的呀!不就正好落入了虛無主義者空談“如果”的陷阱嘛,這不就是《思辨與立場》中講到的認知不一致嘛。
既然想做,就要其成為現(xiàn)實,要真正掌握技術,成為專家。不要停留在僅僅知道的層面,要能夠做到。
就像對書法協(xié)會十幾年練習的同學一手好字的敬佩,對街頭籃球矯健身姿和精確命中的欽佩。

擺正心態(tài)后,要深入研究算法和編程的知識,有耐心有恒心的進行英語技能訓練。抓緊時間,只爭朝夕。

原發(fā)布時間:2023-06-11 09:50